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球长 > 第866章 胡三七的故事6

明末球长 第866章 胡三七的故事6

作者:一脸坏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21:38:01 来源:免费小说

  胡三七忽然想到的,自然是快跑,他怎么能落到仇人手里,虽然不知道动手的人到底是谁,但来人绝对是来自帝都的人物,这是许多人都说的,虽然也有不少人听闻了帝都的事情后,将头发剃了,招摇撞骗扮作帝都的人骗钱,但都很快被专政铁拳击倒。

  在这个战乱饥荒四起的时代,对于当兵其实抵触心理的人不多,只要能够混上几顿饱饭吃,就算投了叛军似乎也没啥大不了的,或许还能凭着一刀一枪杀出个富贵呢!

  但胡三七想到的,却是报仇!

  他自家本是地主出身,自然看得起戏,什么祭祖啊,做寿什么的,原本那戏班子不可能来他家这样的小围子,不过谁让兵荒马乱了,谁的日子也不好过,因此哪怕年纪不大,胡三七也看过一些戏文,虽然那些叽叽喳喳的唱戏内容听不懂,里面固然什么才子佳人后花园之类的玛丽苏不少,但是如同宝剑记、浣纱记这样描写林冲、越王勾践复仇故事的也不少,杀死仇人,报仇雪恨的桥段也知道。

  对,报仇,当了兵,就可以找到仇人,杀人报仇,虽然他懵懵懂懂的还不知道到底谁是仇人,但到了帝都不就知道了,到时候,他胡三七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杀尽帝都里的大官儿报仇了!

  他惴惴不安的报名当兵,那招兵的人却也是皱眉,对于听命于帝都的招兵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招到不合格的士兵,以前做过土匪、邪教的不算,身子骨不硬朗的可也不好啊。

  皱着眉检查了一下这个年岁不大的乞儿,不过还算满意,胡三七做乞丐不过几个月,他的运气不错,再卖掉了身上最后一点好东西后,还有些粮食,在野外的时候,也捡到过不少野果冲击,因此虽然也很瘦,但在这个时代却非常正常,尚且算是健康。

  如果被退兵的话可不好,不过也不多他一个了,因此问了几句胡三七,就将其纳入了招兵的队伍。

  胡三七紧张起来,生怕被看出什么,当然说话也含糊的很,对于自己出身何处却是装傻充愣,声称忘记。

  这倒也并不意外,在这个时代,最底层平民几乎都没有名字,也记不住自己多少岁数,当然了,为了记住自己生日,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了把名字和生日相结合的方式,朱重八自然是里面的佼佼者。

  胡三七的名字自然也属于这一档了。

  当然了,下面的事情就很惊恐了,等到傍晚,汤水喝的差不多了,许多人却也是和亲戚类别,这个招兵船算是满员后,自然就收拾好一切,那主事的人却是命令所有人脱光衣服,除了几对夫妻之外,男人都脱光了,下水洗干净,他提供了一块肥皂,合伙使用倒也洗的不慢。

  那几对夫妻却也是给予更好的待遇,毕竟对于海外殖民来说,一对夫妻就意味着稳定的生育,北美家庭式移民而让人口保持白人血统,而南美都是各种**丝,导致民族认同的问题,自然是让人记忆犹新,连洗澡都是可以去船舱里轮流洗了。

  之后每个人发的衣服却不是军服,而是非常简单的套服,男人其实都是大裤衩外加背心,凉快的很,虽然被道学先生眼里这不算衣服,而是蛮夷衣冠,但让他们出钱给穷人买衣服是不可能的,再每个人发一双拖鞋,也就可以挨个上船了。

  胡三七也在惴惴不安中上了这条沙船,过程虽然惊险,不过起码船上还有地方坐着,每个人还发给了一个透明但摔不坏的水杯。

  这船以前似乎是漕运上的船只,船老板也是以前给朝廷运粮的,但现在帝都既然已经不需要运粮,那么节省下来的运力自然不能浪费,除了尽量“由漕转海”去赚钱,沿着运河进行人口集散自然也是首选。

  从山东入河北,很快到达天津,也不过花了一夜,此时的运河比起过去萧条的多。

  胡三七却是个识数的,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地主家庭之所以成为地主,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些粗浅知识,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利用和欺负农民,小斗出大斗进都是虚的,高利贷将人弄得家破人亡才是根本!

  这艘船上一共在此拉到了三百人,其中有四十个左右的投了帝都的仇人当兵,其余的都是去某位将军打下的新领土,大概有十来个妇人,都是夫妻,这些一对对的男女也是待遇最好的,二十多人一起住在一个舱室内,不必与其他人人挤人。

  胡三七和四十个预备参军的人挤在一个舱室,虽然只能人挤人,但是比起百多人挤在一个舱室算是好多了,不过这气味和声响就别说了,不过始终都有人兴奋的谈论着未来当了兵后,如何被上面看中,做了亲兵,打进某个大城,然后上司下令屠城,他也跟在后面进了一家大户,上司自然是霸占那家里的夫人和小姐,来个亲子丼,姐妹同吃,他就在旁边拿下那些丫鬟……

  晚上,在这些呼噜声,吐痰声和意淫声中,胡三七昏昏沉沉的睡去,但也不断的梦见许久未见的爹娘,似乎还有那早已忘记的家乡,过去的人生不断的回返,直到……

  巨大的颠簸汽笛声响起,惊醒了不少人,胡三七勉强站起,却是到了舱门口,由于航行距离很近,不过一夜,因此是直接锁上舱门的,这也是害怕这些拿了安家费的家伙跑路,当然了,他们都是好好的。

  从门口的小透气孔,外面的天蒙蒙亮,胡三七看过去,却是有不少船!

  那些船样式不一,都属于运河上的各类驳船,不过此时却可以看到,那些船上基本上都装满了和他差不多的男子,挤得满满的!

  这一条船上就是三四百人,那么靠岸的这么多条船,究竟会有多少人?

  胡三七在心中打了个颤,到底有多少人,已经超出他的计算能力,但是怕不是比家乡县城里的人还多吧。

  在明末的年代,中原各地都是“人口过剩”、民不聊生,而官府的对策就是朝上面哭穷,要求赈济以及免税。

  但免税以后,对于那些小民的强制收税反而可能变本加厉,因为这样收到的税就完全是官老爷所有,自然是美滋滋啊美滋滋。

  至于赈济,呵呵。

  一万两银子从国库里被提出来,立刻就要被户部官员按照“常例”漂没掉三千两。在银子出了户部之后,接下来又要经过兵部衙门,同样要被再狠狠宰上一刀。然后还要经过兵备道衙门和总兵衙门的克扣,才能发到负责募兵的军官手里,这时候的银子若是能够剩下三千两,就该烧高香了。

  然后,这些募兵的军官又会按照常规,克扣五成到七成左右的饷银,用来交际应酬和养他们自己的家丁……这么一层层的雁过拔毛下来,最后天晓得能有百分之几的银子,会被真正地用在募兵上?!

  既然如此,诸位重臣们又何必要拿出自己辛苦贪污来的银子,白白送给那些下级官吏去发福利呢?

  总的来说,古代的“肉食者”真的是相当的“鄙”,似乎总是处于某种吃一百个豆子也不嫌腥的状况,即使这些贪得无厌的家伙,明明知道破家亡国的危机就在眼前,可是他们也依然不会吸取任何的教训。

  这已经不是愚蠢,而简直就是愚蠢了。

  在传说中,李自成的故事里,有这样的“有趣”传闻:当时李自成纠集农民军围攻洛阳,企图夺取洛阳城内福王府囤积的无数金银粮米。而洛阳的城墙和堡垒虽然十分坚固,守军却在战前就已经欠了半年的军饷,对身后的洛阳官府和福王朱常洵自然是怨声载道,纷纷怒言:“洛阳王府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军心一时间极为不稳。

  面对这样的情况,正如大明朝臣一遇到缺钱就想让皇帝拨发内帑一样,洛阳文武也是自己一毛不拔,一心指望着福王能够忠君爱国、慷慨解囊,先是洛阳知府和总兵去福王府上门劝捐,未果之后,又请当时隐居洛阳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福王府,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犒赏军士。可惜据说当时福王嗜财如命,根本不听。最终导致守军因怨生恨,只战斗了一天就倒戈哗变,向李自成献城投降,洛阳遂陷。

  李自成攻破洛阳之后,逮着了逃跑失败的福王,便命令手下人把这个三百斤重的肥王爷给绑起来,剥光洗净,又从福王府的花园弄来几头梅花鹿宰杀,与福王一起丢进一只大鼎里共煮成肉糜,名为“福禄宴”,供将士们共享,从此,福王朱常洵就成了文人们口诛笔伐的笑柄,好像洛阳陷落都是他的罪过一样。

  可当时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在洛阳之战爆发前夕,福王虽然一开始确实是推脱着不肯出钱,但在前兵部尚书吕维祺的再三劝说之下,最终还是捐献了三万两银子。再加上洛阳城内其它士绅的捐献,最后总算是凑到了五万两白银,一千石粮米。在这批钱粮送来之时,洛阳的守城官兵当即就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可问题是,即使是在这等兵危战凶之时,洛阳文武依然没忘了漂没钱粮,甚至克扣得比平时还要凶狠,五万两银子刚刚到手,洛阳分巡道王胤昌便留下了一万两,王绍禹总兵也克扣了一万两,洛阳知府冯大人吞了八千两,洛阳推官卫大人拿了三千两,一番七折八扣下来,发到守城的四千多官兵手里时,账目上的五万两银子已经只剩八千两,几个小军官又合谋吞了五千两,最后每个官兵只分到了区区几钱银子。

  偏偏之前官府募集到五万两银子的事情,全体官兵早已知晓,都眼巴巴地等着这笔空前大犒赏呢。此时一看,即使已经是流寇兵临城下的要命关头,诸位上司们依然这般苛待自己,于是一起一落的巨大落差之下,自然是气得人人大骂,满肚子怨气。接着,各路守军还因为各营银两分配不均,而在城墙上为抢银子爆发内讧,乃至于动刀子死了人。李自成趁机挥师猛攻,守军自然是投降的投降、溃逃的溃逃了……

  或许,那位福王朱常洵一开始之所以不肯出钱,恐怕就是因为知道以洛阳这帮昏官的作死秉性,即使给了他们再多的银两,即使刀子已经架到了脖子上,也只会拿去中饱私囊,照样不肯花在战事之上吧。

  自古至今,自然灾害之后的赈济最后总会变成基层当权者的盛宴,这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连皇帝也无可奈何,明知道救济钱粮拨下去就会被层层盘剥,到灾民手里十不存一,可还是要继续下拨,否则自然灾害就会激起民变,很多时候就是拨了再多的钱粮也一样会激起民变,所谓盛世和末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盛世的时候,救灾物资即使经过层层克扣,灾民最后多少还是能分到一些。而到末世就成了官僚集团彻底吞掉一切的拨款和物资,压榨得老百姓活不下去,最后激起民变让皇帝上吊来顶缸。

  当一个封建王朝处于盛世的时候,机构一般还能保持正常运转,官吏的**程度还没有影响到行政执行能力。但到了王朝后期,随着**越来越严重,行政体系的执行能力也跟着下降了。到了最末期的时候,整个国家就会进入无政府状态,别说灾民了,就连军队也得靠打家劫舍过日子,哪怕敌兵围城、刀锋都架到脖子上了,文官们还是不忘贪污和克扣。

  因此,在这样德行满满的公务员的帮助下,人口自然是不得不被逼迫到外地寻求活路,这也给了李向前等人机会去收割人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