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环境,让他易守难攻,历史上面的几次攻打南京的战役,比如靖难时期,朱棣攻击南京,明末南京攻防,还有几十年前,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南京攻防战。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最后的攻防战,几乎是杀的尸山血海的,南京无愧为雄城,抵挡住了湘军的连续攻击,最终孤立无援之下,被攻破了。
可是冷兵器时代,或者是在热武器初期的攻防战,跟现在的,又完全不同,时代进步了,战法进步了,革命党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花在江防上面的精力,都比南京多的多,守卫在南京的5个步兵军,其中的两个在江防上面,另外的两个,距离南京城大概有十几公里左右,在南京和江防中间,只有一个常备军在南京,
如果一切的计划都顺利的话,化整为零的10几万人加上特战旅和伞兵狮,差不多就是17万左右,会把南京围得水泄不通的,到时候,整个南京唾手可得。
革命党丝毫不知道,他们这边还没有行动的时候,通过情报局,就已经知道了他们准备的行动,所动用的兵力,甚至西北已经想好了反制的措施,准备一举把他们拿下,在没有占据进攻通道的时候,直接中央开花,擒拿住他们领导机构,打掉南京,也算是20世纪初,另类的不对称战争吧。
西北的快速反应标准是100分钟,第三军全体都集中完毕,已经装车开始向火车站进军的时候,不过是过去了55分钟,相对于规定时间,几乎压缩额一半,这不但表明了第三军训练有素,也表现了科学的集中方法。
大概是30分钟的之后,阎锡山赶回到了第三军,在他的坐镇之下,第三军的动作,比之前加快了不少,好容易捞到这一仗,在阎锡山看来的,必须要打的漂亮,之前的预案他都听到了,第三军化整为零,突袭南京,拿下南京之后,配合其他的西北军,彻底瓦解革命党的统治基础。
虽然这一战,没有山东的第一军,抵御外敌那么的威风,却也是统一中国的重要战争,阎锡山也相当的关注和认真,不但亲自督促军队出发,也让参谋们,在参谋部的预案的基础上,做出时间表。
不过接下来,参谋部机要秘书的命令,却如同一盆冷水一样浇了下来,兵贵神速,这应该是绝对的常识了,可是在关键时刻却要缓兵,阎锡山不是不懂政治的,一看到机要秘书的命令,他就知道,其中掺杂了政治的因素,好在,西北的实力远在革命党之上,即便是用了缓兵,也不是革命党能够对付,第三军的训练科目之中,也有潜伏训练,加上参谋部的介绍,在南京附近,有足够几十万人的藏身之处,只要不是西北自己泄露,第三军不过是多潜伏几天罢了。
已经动员了,就不再停下来了,到地方休息跟在这里没多少区别,阎锡山在接到了命令之后,还是以最快的时间出动,对此,机要秘书还有些担心,却被阎锡山一口堵回去了,他会按照命令来发动,但是如何发动,就要看他了。
作为军方少数的资深军头,阎锡山所有的气息,不是一个既要秘书能够抵挡的,干巴巴的说了几句之后,就告辞了,而阎锡山则摇摇头,跟着军队一起出发。
在战争时间,西北整体就是一盘棋,不但第三军快速的反应过来,就算是铁路局也跟着反应,西北客车一般是拥有16节到18节不等的车厢,按照每一节车厢荷载148人的标准,一列车厢大概是2000多,加上后勤人员,第三军,基本上需要65列火车。
对于西北而言,工业发达,本身可以制造火车的他们,几十列火车,这不是一个问题,包头铁路局临时机动,都可以调集这么多的数目,只不过以现在西北铁路网的繁忙程度,不可能一次性的安排这么多的车皮的。
换成之前的计划,就需要调整铁路运行图,大面积的晚点列车,现在,不需要太急,最少不需要的用最短的时间赶往南京,一部分人员选择增加车厢,在原来15节,16节的列车上,增加两到三节的车厢,而火车的车厢的余量有,挤一挤差不多挤入一倍的人,一个车厢挤下250人还是没问题的,毕竟有组织的军队,比散客更加的规矩,也没有鞋带很多的行李。
加上分流和分批的关系,首批大概是一个半师,必须要提前出发,剩下的,在两天之内出发。两个小时之后,第一批的先头部队的,通过铁路发出去了,这是前往武汉,准备乘坐飞机的侦查团,剩下的,会依次在三天之中出发,共同前往南京。
一切都准备停当之后,阎锡山也出发了,本来他应该是作为指挥官,最后跟随着军部出发,可现在计划放缓了,说不定要七八天之后才开仗,不放心前线的他,带着十几个参谋和一个连的警卫,跟随着侦查团出发了,他准备的跟随着侦查团,坐飞机前往南京,做好先头工作和潜伏指挥工作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