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的大海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缓缓驶入津门港口。伴随着郑鸿逵带领兵马在津门登陆,郑芝龙的一切打算就都已经暴漏无疑。
他就是利用自家水师之便,攻敌必救,调开满清的一部分军力,然后再二次利用水路之便,将郑鸿逵军迅速运回关内,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时间差,然后就握紧拳头狠狠地向着满清的心脏处锤上一拳。
这一拳能不能锤爆满清的心脏,他自己心里也没谱。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战之后,满清气焰必大挫!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听闻山海关有失之后,多尔衮就立刻引八旗仓惶逃回关外老巢,可惜这希望太渺茫了,现在也彻底落空了。
津门城内,曾樱看着意气风发的郑鸿逵,还能说什么呢?
大明数十万大军北伐,大败而回,丢城失地,那简直是将祖宗的脸面丢给丢尽了。
当年永乐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师回朝时候曾经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后世网民根据这句话便催生出了很多人都知道的,我大明终其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矛头主要指的还是满清,华夏百年屈辱史,那一页真的太沉重了。
崇祯帝前有落跑南迁,后有割地谈和,如此,这一时空里的后世人会如何评价他,郑芝龙猜不出来,但却能肯定的说,此人身上的悲烈色彩已经荡然无存。
事实上,朱明之后的中国如果还是一汉家王朝的话,崇祯帝身上的‘悲情’色彩必然不会如原时空中那般的浓重。
正是因为满清是一个鞑虏王朝,正是因为满清腐朽保守的统治致使中国百年的屈辱史,致使中国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要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困局,举步维艰,哪怕在新世纪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却还要‘偿还’着先前的债……
网友们对满清有多么的痛恨,对崇祯帝就有多么的痛惜,对大明就有多么的爱!
这是一个很简单很直接的逻辑。
但是在眼下这个时空,因为郑芝龙的穿越,崇祯帝真的是把自己身上的“美好”给丢了个干净!
略过这个话题不谈,就是燕京城内的多尔衮、布木布泰等一干满清高层,听到大批的郑军再次从津门开拔的消息后,心中拔凉拔凉的。
现在他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这后续开出的郑军,肯定是把关外搅的一塌糊涂的郑鸿逵部啊。
在派遣阿济格增援关外之前,多尔衮他们实际上就想到了这点,可是没办法,郑军肆虐关外,那是攻敌必救。满清必须要有所表示的。
所以,将关中的兵马调回京城,再把多铎手下的一部分八旗调回,尽可能的集结兵力,抵挡郑军对京城的进攻,满清如此之应对这也是在郑芝龙的预料之中的。
他们彼此间都很清楚对手的本钱,两方都是‘潜力’巨大的‘巨人’,却早早的在自己远没有成长到巅峰的时候便不期而遇,继而一方又发起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死搏杀,这不得不说是双方的悲剧。
满清最是感到无力。
往日里他们打的明军抱头鼠窜的八旗铁骑,还有盾车弓箭,面对郑军的时候却成为了送死之举,这叫满清实力大减的同时,心气也是弱了又弱。
一个最真实的表现就是,战场上往日里一万八旗就有种能吞吃了郑军一万人不在话下的自信感,可现在呢,一万八旗面对一万郑军的时候却连真正的打上一打都不敢。
没有足够的大炮和火枪,八旗又如何去打?
人家根本不跟你刀对刀、枪对枪的肉搏厮杀,远了开枪打炮,近了小炮手雷,人还没冲到跟前呢,先就倒了无数。这仗没办法打!
而当鞑子们发现自己在平地野战中不是郑军的对手的时候,他们本来就紧张的兵力,一下子变的更加紧张起来。
本来人就少么。
前文里也说过,鞑子拢共就三百出头的牛录,满打满算还不到十万人呢。而事实上呢,三百丁是一个牛录,二百丁也是一个牛录。三百来真鞑牛录,别说十万人,黄台吉时候能有个六七万都谢天谢地了。
郑芝龙横空出世后,又不停的给鞑子制造麻烦,无论是趁虚而入的骚扰关外,还是一次次交锋,这些年光死在他手下的鞑子就不下两万(包括张秋镇)。
就算满清一直讨伐征讨生女真,不停的收之为己用,加上鞑子自身的造血,入关之后的满八旗旗丁有六万人吗?
记得他前世看过的资料,说顺治五年,八旗编审男丁册载,满洲八旗有男丁五万五千多人。等到顺治后期,因为与郑成功、李定国的连场大战,鞑子成年男丁一度都不到五万人。那么鞑子入关时候的男丁恐怕也就六万出头吧。
眼下时空,两红旗主力留在了关外老巢,满军旗加蒙汉八旗,入关兵力大致也就十万人。错不是吴三桂狗头,手下的关宁军打李自成的时候甚是卖力,在没那么多降兵、新兵被满清编整绿旗,收为己用前,多尔衮如何能把李自成打的那般凄惨?
虽说满清最乐意打的就是火器化程度不高的军队,李自成的兵马正符合这一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