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玄幻 > 沙棺 > 第189章 离奇

沙棺 第189章 离奇

作者:一土成二木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27 16:14:13 来源:88小说

伟大的鲁迅先生同样总谈钱,爱钱,总在抱怨生活艰难要多赚钱,但却争取到自由,坚持了人的尊严,人格光彩熠熠。

可惜,素雅文字自命高洁的周作人,却晚节不保变成汉奸。

在女人眼中,男人有钱就变坏。

殊不知,真正让人变坏的并非只是钱,而是有钱之后你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激活了原本就存在于内心的**。

能变坏的人,他本身就是个坏人。

他只是在生活中扮演一个好人,试图去伪装成一个好人而已。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只因为人会伪装,会矫饰,如果技艺高明,甚至连自己都能瞒过。

王大林用心在翻阅东沙史册,一部传承自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书籍——《沙·志》,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文字很多,足足有上百页那么厚重。

比之后半部分还要多。

而且,这部《沙·志》似乎也不是完整版,前面一定还有更神秘的内容。

王大林大致可以粗略的去判断一些话。

从主观去推测,这算是对东沙描述最全面的历史资料了。

恐怕整个东沙只有这一部原着手稿。

原本下半部带有图画的那一部,以前收藏于东沙学堂,也就是现在的王家大院。

可惜,不知道为什么,王大光竟然将其给扔了。

幸亏王大林捡了回来。

按照以往王大林对王家祠堂的了解,这座祠堂建立的时间已经不太详细,但东沙学堂设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有记载的东沙最早的教学单位,不过很早之前已经弃用。

在当初王家祠堂还不是如今的王家大院的时候,东沙学堂中的资料典籍很多,换句话说,就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一样,不过这些典籍都很珍贵,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能随意翻动。

王大林开始认真翻阅,上面的内容超出王大林的想象。

东沙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王李世民曾经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写到“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并且在《经破薛举战地》中也提到“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可见当时作为战略要地的东沙,到底经历过多少残酷的战争。

东沙的地域很奇特,南有马耳、石人两座大山,传说还与二郎神有些关联,北有常山天险。

当年苏轼密州出猎的时候就在常山,五虎上将赵子龙也沾了常山的名,可谓是人杰地灵。

李显在《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所描述的“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其中的龙说的是龙城,而沙就是现在的东沙,因为后期龙城一分为二,成为了现在的东沙和西沙,不过也足以说明东沙在和平时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这段记载相当混乱和杂乱。

王大林不会信以为真,只是这里以前真的适合人类居住吗?

不过,后期李隆基在《平胡》写到“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想必大家也能想象到当年东沙战乱的惨烈。

这些都是历史了,王大林也不想去深究,毕竟过去的事情咱们也无法去具体的评判。

更何况,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根本没有人能够确认,甚至承认这段历史存在的真实性。

或许,只是王大林一厢情愿而已。

除了一些故事之外,还有一段奇闻。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剑客坐船过东沙河的时候,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河里,他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忙的拿出匕首在船上刻了个“早”字,船家催促剑客捞剑,但剑客摇着头示意船家继续前进,上岸之后剑客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船家马上回去寻找这柄宝剑,当时不足一丈水深的东沙河,却再也找不到这柄宝剑了。

这段传说就这么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丝毫的逻辑可言。

但是关于剑客的描述只有这些,王大林也一头雾水,王大林继续认真翻阅《沙·志》,后续的一些内容,似乎才慢慢捋清楚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其中一段《沙·志·》中记载,以往的时候每天早上东沙河便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景象。

这些奇怪的现象不知从什么时候一直延续到二十多年之前,东沙河里会泛出金色的光芒,这是整个东沙人都清楚的事情。

这个二十年前,为一个时间节点,乃是当初记载这段历史故事之前的二十多年,而并非现在的二十多年。

每天早上,赶早潮的东沙百姓会看到东沙的河水会变成金黄色,因为东沙世世代代饮用的都是东沙河水,自然东沙河也就被尊称为圣水,而每天早上东沙河变为金黄色的时刻也就被称之为圣时。

东沙河是东沙最有标志性的自然景观了,正好横跨在马耳山与常山中间,贯通东西。

以前的时候,东沙河正好从东沙横穿而过,但因为夏季风雨灾害比较强烈,大约在二十几年前,东沙河经历过一次改道,将整个河道向南推进了大约二百米,才形成了现在新的东沙河。

那个时候的沙河还称之为东沙河,后来改道之后,不再从东沙村穿过,这才更名为沙河。

所以,那道金光,自从河道改造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王大林感觉越看《沙·志》越感觉只是一段自己记录的故事。

其实,就跟目前的武侠小说一样。

那个时候,四大名着,《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等等,也是个人将历史融入其中,然后形成了故事性的历史故事。

其中也未必有三成是真的,大大框架之下,似乎都有可信度。

这部《沙·志》似乎也是如此。

因为王大林从中依稀可以辨别出不同类型的故事,而且讲述着作者本人经历的一些事情,还有感悟。

幸亏当年写这部《沙·志》的人使用的不是草书,否则王大林一个字都看不懂。

上面记载着那一次的河道改造笔者正好亲身经历过,甚至差点死在东沙河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