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三百一十一节 教育体系

大国崛起1857 第三百一十一节 教育体系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1:12:20 来源:书海阁

跟瑞典人在教育合作方面的具体协议是朱敬伦亲自抓的,他向瑞典人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他希望瑞典人能派出真正的教育人才,而不是一些没有任何经验的冒险家。这些真正的教育人才,必须是在瑞典有教育经验,而且必须有投身教育的热情和理想的实践家,愿意奉献于一个遥远的国度的教育事业。

通俗点来说就是,朱敬伦希望能从瑞典招募一些真正有使命感的教育家,真正帮自己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私塾教育为主的古典教育时代已经跟不上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

第二,朱敬伦需要的是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他希望瑞典派来的人是方方面面的,从政府层次的教育管理官员,到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不等。

朱敬伦手里的人才,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暂时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尤其是对西方的了解极为陌生,即便能从乡村中找到一群有教育热心的老夫子,可是他们根本就不具备打造一套完整教育体系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就算有这种能力的,满清朝廷的府学官员,他也不敢用,教育出一群热衷于科举做官的文人,只能让他哭笑不得。

第三,朱敬伦提出,瑞典派来的所有人员,广东不会干涉他们的信仰自由,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将传教作为他们的工作。

不是朱敬伦对宗教有偏见,而是中国是一个传统儒家社会,他不介意文化交融,但是他担心短期内爆炸性的文化冲击,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老师不断的传教,估计没几个家庭愿意将孩子送入学堂。而且地方势力肯定反对,爆发太平天国那样的文化杂交的怪物倒不至于,但是捣毁学堂这样的事情,朱敬伦相信愚昧的乡间农民是干的出来的。

另外有一点,朱敬伦不愿意支付高薪,不是他掏不起钱,而是他看到给洋人格外的高薪之后,造成的中国职员心理上的不平衡,长久下去是对文化自信心的一种打击。后来詹天佑雇佣中国工程师,就一定会按照跟洋人工程师同等的薪资标准,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现在朱敬伦已经发现了,在赫德主持的海关之中,就出现了华人员工低人一等的状态,所以他才让赫德进行了改变。吸取这个经验,当然要防微杜渐,从一开始就不能让洋人拿到比中国人高得多的多的工资。

至于这样会不会请不来人,朱敬伦并不着急,他知道西方有一大批富有使命感的家伙,他们乐于献身于各种事业,反而是金钱未必能打动他们。瑞典这种人也不少,朱敬伦知道一个例子,有一个瑞典探险家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乘坐木筏历时101天到达近0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就为了证明南美人是从太平洋中部迁移过去的。

这种人显然不可能是为了金钱,金钱的动机也无法打动他们这么玩命。

当然少了高薪,肯定不可能很快就招募到足够的人才,反正朱敬伦也不着急,就算一下子来一套教育体系,他也拿不出合格的学生去读书,在治国理政这方面,他的观念是保守一些更好。

朱敬伦没有骗瓦伦堡,他确实也跟美国人谈过,即便美国现在依然处在战争之中,美国人依然很感兴趣,历史上,在中国发展西方教育一事上,美国人始终走在了各国的前头,在中国办学校的美国人,比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

在输出美国教育方面,美国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心理动机,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急于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文明。

后世当韩国人蜕变成为一个基督教文明之后,向全世界派出传教士最热情的就成了韩国人,当时的韩国,是唯一一个敢向阿富汗这种中东国家派遣基督传教士的,韩国基督徒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疯狂的传教热情,驱使他们敢去向穆罕默德的子孙宣扬主的荣光。

美国人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朱敬伦提出的,不准传教的要求,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歧视。

这个时代,在中国建设学校的美国人,基本上都是传教士,他们的资金也都是教会提供的资金,他们建立学堂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传教,不让他们传教,确实是意见很困难的事情。

但朱敬伦很坚持,他告诉美国人说,这不是文化上的交流,而是政府间的合作,我们需要理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政府跟宗教是不能纠缠在一起的,如果美国人想要传教,在条约规定之中,他们可以自由在贸易口岸进行。

最终美国人接受了这个要求,而且美国政府表现的相当大气,他们表示不需要广东给他们的雇员支付工资,美国政府愿意一力承担,一千个老师而已,美国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还是负担的起的。

可这一点朱敬伦反而很坚持,他表示美国政府愿意给他们的志愿者支付额外的补贴他不干涉,但是这笔钱他们必须在这些人回国之后才能支付,而这些人在广东期间,统一由广东政府按照中国的工资标准支付薪水,目前一个月5两银子的薪水,已经算是高薪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协议就此达成,从瑞典和美国各聘请一千人的教育人才,相信可以初步建立一个小型教育体系了。

其实跟普鲁士合作估计效率更高,因为学堂制教育,批量化培养学生的制度,就是普鲁士人发明的,这种一大群学生坐在教师中,由一个个专业老师教育,跟机械化生产工件一样培育人才的制度,确实很附和普鲁士这种军事文化国度。

因此普鲁士在18世纪创建这套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为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说白了,就是给国王培训服从性极高的后备兵员,但客观上全面提高了普鲁士的教育水平。

当然僵化问题也很严重,英国就始终秉持贵族式教育,由一个知识全面的家庭教师向一个或者两三个子女传授各种文化知识,主要是人文方面的,比如各种语言,拉丁语、法语,俄国也秉持这种教育理念,教育出来的学生有比较温情的家庭观念,可却无法大范围推广,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才。

朱敬伦也很喜欢这种家庭教师制度,但显然这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英国人家底深厚,也无法用这种方式完成义务教育,俄国更是受这种教育理念的干扰,长期没有解决教育的问题,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水平落后,最后还被后起之秀日本反超。

因此这种贵族式教育,根本就不在朱敬伦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能选择普鲁士式的学堂制,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向尽可能多的学生传授知识。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不管是私塾也好,还是官学也罢,也是类似这种家庭教师制度,一个老师会将一批学生,一连教授很多年,今年教写字,明年教作文,后年教作诗,没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都不一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不一样,造成很多名师能够培养出许多有名的弟子,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庸才。

但是贸然引入西方学堂制,朱敬伦最为担心的,就是这群乡野老夫子的干涉,这些人在乡村社会中,往往都是社会支柱,社会地位和威望很高,很多都是当地的乡绅阶层,一旦他们联络起来,真的有能力捣毁朱敬伦建立的学堂。

所以建立学堂制,还必须得到这些人的合作,朱敬伦的打算是,吸引他们进入学堂,让老夫子们跟西方教师同台教书,一个教授中国古典人文,仁义礼智信等等道德文化,一个教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两不相碍,希望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这些都是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瑞典和美国的教育人才一时半会还派不过来,朱敬伦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已经在广东工作了三年的那些瑞典顾问的去留问题。

留肯定是想他们留下来,但一开始这些人就是来挣钱的,他们现在挣够了钱,再想让他们留下,就不太容易了,起码金钱的吸引力已经不够,就算还能被金钱所吸引,朱敬伦要付出的代价也会极其高昂。

最让朱敬伦头大的,还是他最寄予厚望的诺贝尔,这家伙即便是代价在高昂的利益,他也不会接受,他一心想要做的是他个人的事业。

眼见合同期即将结束,在三年中积攒下了数千两巨款的诺贝尔,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打算在广东开办工厂,并且把客户盯向了朱敬伦的军队,诺贝尔希望朱敬伦的军队能够使用他的一项发明,如果这个交易达成,他就会开设工厂,立刻投入生产,就像他在俄国做的那样。(未完待续。)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wuxia.one)大国崛起1857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