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53章 又见官商勾结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53章 又见官商勾结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大明的铜钱铸造,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四川。南京地处江南繁华之地,对货币有极大需求量,所以将铜钱铸造放在南京。

四川交通不便,外运铜钱不方便,所以在四川也设立了一个铸造铜钱的机构,从而以四川为中心,对周围各省进行辐射,满足西部的铜钱需求量。

“陛下,南京铜钱铸造是南京户部掌管,如今南京户部已被东林党把持。”李朝庆调查了一番之后,将南京小朝廷的人员情况大致了解了一番。

“又是东林党!”朱由校心惊,发现铜钱铸造存在惊人贪腐的朱由校,立即让锦衣卫和东厂紧密合作,共同利用人员、情报,对南京的铜钱铸造进行彻查。

历史上东林党在天启三年,成功将齐楚浙党排挤掉之后,贪腐也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南京所铸‘天启通宝’含铜不足三成,引起了江南市民的大规模抗议。这样的抗议正好让魏忠贤抓住把柄,对东林党又进行了一番清洗,大大改善了国家财政。然而翻开后世的历史,天启通宝质量低下,反而变成了魏忠贤所为,编写史书的东林党简直颠倒黑白、无耻之尤。

此时朱由校因为提早下手,南京小朝廷还没糜烂到那种程度,尽管在铜钱铸造上有所贪腐,但铜钱质量倒还是能够保证,而且泰昌通宝,也是少有的‘荣誉版本’,质量是明朝历代铜钱中算高的。

泰昌通宝起码要铸造一年,所以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会铸造‘天启通宝’。

这年头铸造铜币是有很大利润的,一百斤铜价格在12两白银左右,能够铸造1.6万个铜币,价值26两白银,利润超过100%。

随着西班牙人不断的将白银运到马尼拉,然后与大明进行交易,大量的白银不断流入,铜价已经上涨。如今市场汇率,大概是600文钱就能兑换1两白银,而万历年间还是700文。

中国缺铜,而海洋贸易中,又有大量铜钱被私人拿去熔炼,制造成各种铜器用来出口,更是导致铜钱减少。

一个铜板,在这个年代的购买力,和后世一块钱类似。其中还有一种大钱,面值以一当五、以一当十。相当于是五块钱、十块钱。这种大钱,自然不可能用五倍、十倍的铜钱去铸造,利润更高。

就在东厂、锦衣卫开始彻查南京铸币案的时候,夏收也来临了。

曹金玉早已做好了布置,手持圣谕前往北方各州县,收购各州县夏收折粮。同时大明皇家银行,给曹金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次性就给曹金玉贷出了五百万两白银。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各地州县官员看着皇帝的圣谕,纷纷傻眼不已。

往年卖折粮,可是他们的重要灰色收入。

然而济民粮行拿着皇帝圣谕来收购折粮,却是直接让他们失去了截留的可能。更让这些官员想抓狂的是,济民粮行竟然还现场监督田赋征收,所用的秤具,全是济民粮行的公平秤。他们原本那部分秤头也没得吃了。

不愿意?

自然是一万个不愿的,然而这些地方官敢阻止么?只要他们阻止济民粮行的行为,锦衣卫或东厂很快就会找上门来。

此时的济民粮行可是皇家资本,可是锦衣卫和东厂重点保驾护航的目标。

曹金玉之前在粮食生意上尽管做得不是太大,但是经验却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州县的折粮收上来,马上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处理。

路途较近的,或者路途远却有水运之利的,全部运往北直隶,卖给朝廷作为军粮等等,以满足官方订单。

不方便运输的,则囤积起来。等待粮价上涨的时候转手卖给其他商人,或者用来酿造烧酒,然后销往各地。

明代酒水商业贩卖是很发达的,同时也消耗了很多粮食。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有些地方富余的粮食运出去确实不划算,酿成酒水后进行贩卖,确实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是大量的酒水消耗,确实是造成粮食紧缺的罪魁祸首之一。

清代则颁布了禁酒令,禁止酒水长途贩运。以至于老百姓买不到酒,只能自己酿酒,于是乎后来的中国,几乎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酿酒的习惯。而明代并不是这样的,明代很多农村地区并不酿酒,农民酗酒的现象没有清代那么严重。而到了清代,华北平原的农民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的就是烧酒、烧鸡。

明清两代酒水制度各有优劣,并不能说哪一种制度更好。只是清代禁酒令,并没有成功遏制酒水酿造对粮食的消耗。

明代则是酒水商品化程度比较高,长途贩运酒水极为平常。

济民粮行一番收购下来,仅在北方就收购了六百万石折粮,而成本仅只有三百余万两白银。

这些粮食在未加工的时候,一石价格正常情况下是1两银子。而加工好,并进行零售的时候,价格则是1.5两白银(前文数据有误)。

这六百万折粮中,四百多万石运输到了北直隶、登莱、辽东,经过一番加工之后,成为商品粮用来满足官方订单。仅仅是官方订单,就让济民粮行回本了。而济民粮行在各地,还存有两百万石粮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官方折粮生意,简直就是暴利。

济民粮行还有一个更大的动作已经开始行动,那就是垄断零售市场。济民粮行在顺天府、保定府、蓟府三地,收购、囤积了大批粮食,并且在这三府各城镇开设了大批粮店,强势插足粮食零售市场。

夏收结束后不到半个月,锦衣卫和东厂联合成立的‘税务局’就开始在济民粮行有粮店开设城镇全面征收粮食零售税,每石粮食征收粮食税2钱(0.2两白银)。

这些粮行今年买不到便宜的折粮,本身就已经极大的被压缩了利润空间。而夏收时期,那些地主、农民也不是傻瓜,他们只要是不急着用钱,谁会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出粮食?

一石粮食1两白银的收购价,晒干、碾磨、运输之后,每石粮食以1.5两白银的价格卖出,利润普遍只有1~2钱白银。此时税务局征收的粮食零售税达到每石2钱,这样一来岂不是无钱可赚?

恼火不已的粮商们,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要征税,我就提价,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去,咱还不是照样赚钱?

然而不久之后,这些粮商突然发现他们的想法是有多天真了。正当这些粮商将面粉和大米的零售价格向上提高2钱银子的时候,济民粮行的面粉却是依旧维持在1.5两白银的价格,大米价格倒是随波逐流的提高了。

顺天府、保定府、蓟府各城镇的老百姓面对突然提高的粮食价格,自然不愿意买账。而济民粮行的面粉价格却是并为提价,马上一群老百姓就纷纷前往济民粮行购买面粉。

济民粮行的面粉价格不提价,并非是不用交税,相反一样向税务局交税。然而济民粮行却有内帑补贴,税务局的税款就是进入皇帝的内帑。内帑补贴济民粮行,不过是左手换右手,济民粮行和没有交税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济民粮行的大米一同提价,主要是大米提价并不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大米在北方价格本身就比面粉贵,没有一定收入的阶级不会去吃大米。大米提价对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影响,反而能提高济民粮行的盈利。

这下一群粮商全都傻眼了,看着老百姓全跑到济民粮行购买粮食,他们的粮铺生意寥寥,这样下去还不倒闭关门啊!PS:求票票,求收藏!满地打滚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