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54章 工业化进程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454章 工业化进程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天启十四年,大明的工业依旧在快速的发展,这一年随着湖广、淮河流域的改革,内部市场变得更加庞大,同时对南方各省的商品输出规模也变得更大。同时对海外市场的开拓方面,大明也未曾停止步伐。

大明在中南半岛的市场开拓上,采取了军事威逼的手段。南洋总督高邦佐和大明皇家海军总督张炎联手之下,持续的干预中那半岛局势。与暹罗、缅甸签订了一系列的通商、投资协议。

这些协议使得大明的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暹罗和缅甸市场,而大明的武力,也使暹罗与缅甸感到敬畏,在大明面前不敢造次。如果他们乖乖的,大明也不会去入侵他们。

而安南、占城、高棉这几个国家,大明也暂时没有纳入版图范围的想法,只是和这些国家签订了宗主国协议,将领海问题给确定了下来。

大明未必要武力占领这些国家,把这些国家当成大明的后花园就可以了。真正占领下来,反倒可能会有一堆麻烦。

在不占领的情况下,大明对这些都国家的干预却是不少的,这些国家起码不能做出损害大明商业利益的行为,同时不能让中南半岛出现一个可能统一半岛的军事力量,那样大明可就是后院着火了。

所以基本的政治干预还是有的,毕竟大明是这些国家的宗主国,干预起来也名正言顺,不存在法理问题。

与此同时在印度,大明也逐渐完成了布局,通过拉拢一批,孤立一批,打压一批的手段,使得商品能够大规模的进入印度,与印度的贸易规模持续的扩大。

与此同时,大明的贸易船队还开始进入中东以及非洲沿岸各国港口进行贸易,另外与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贸易也在持续的展开。

外部市场正在持续的扩大之中,大明内部的市场则更加的庞大,北方完成改革的省份,因为大量的人口变成工人,同时农村自然经济遭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市场变得非常广阔,另外海外各个移民省份,同样也有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

庞大的国内外市场,让大明的商品规模生产活动变得有利可图,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此时大明的工业革命,已经进入了以政府为引导,开始突破能源、动力、交通三大方面的阶段。

下一个阶段就是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了,就是钢铁、化工、机械(包括农业机械)这些东西的大规模生产了,不过此时大明还没有完全进入这个阶段,但是已经开始布局了,其中钢铁大规模生产进行得最早,如今火车的出现,让这种大规模生产突破了运输的限制,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机械的大规模生产也有布局,不过市场需求还未彻底引爆。化工产业则是处于一个刚起步的状态。

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低端,开始往中高端发展的一个进程。

这个阶段过后,才是进入福利社会的阶段。这一阶段,才是建立各种福利政策的时候。

工业革命,无非也就分为这几个阶段。

就像是一个人学数学,得先从加减法学起,一步步的学到微积分。顺序颠倒了,或者进行******,就会导致工业革命的失败。

后世很多国家没办法完成工业化,就是在西方国家的忽悠下,展开了******。要么直接发展什么化工、汽车制造业,要么就是直接实现民主选举神马的。

而后世的中国,则是遵循这一发展模式,才用35年的实现了西方人300多年才完成的进程。当然前面还有30年的铺垫,勒紧裤腰带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尽管那30年的工业革命同样失败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底子。

此时大明的工业革命,实际上也有一点跃进的影子,不过跃进的步子比较小。最初阶段,例如朱由校并没有发展农村手工业,不过大明商品经济泛滥,实际上已经有了这个底子,并且第二阶段的规划化生产上,大明商品经济泛滥也提供了一定的底子。

只不过这样的底子在南方比较雄厚,北方商品市场还是比较落后的。不过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商品生产开始顺利的走向了规模化生产。并且通过改革,政府开始强势干预、维护地方秩序,把人口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商品生产。

因此大明此时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是处于第二阶段,轻工业刚刚走向大规模生产没几年的时间。

不过第三阶段已经开始搞了,能源、动力、交通这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在朝廷的干预之下,开始迅速投入建设。

而在四阶段的钢铁、化工、机械等方面的大规模生产,也提前进行了布局,也属于跃进的现象。

第五阶段的福利社会建设方面,如今朝廷也有一定的跃进,在福利建设上也投了钱进去搞,不过福利比较低,没有直接搞高福利模式,只是确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权,所以这样的跃进步伐并不大。

工业化成功的关键,还是构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对地方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维护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清末洋务运动,以及民国之所以工业化失败,就是国家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民国时期就更那个,直接被西方人给忽悠瘸了,上来就搞什么民主。还以为西方人的强大是因为民主制度和什么科学精神,而现实却是,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还是一个官僚主义严重,半国有化企业(东印度公司)大量存在的时期。

在这个问题上,如今的改革就解决这一问题。大明的新政改革,一改过去地方高度自治的模式,在行政上加大了财政投入,连乡镇政府都成立了,极大的加强官方地方的掌控能力,同时推行重商主义之下,官方能够阻止农民投入到商品规模化生产,并且惩罚那些市场欺诈等行为,维持市场信用,而不是无序发展。

此前北方市场经济规模不大的时候,朱由校则是通过获取外部市场,来进行商品规模化生产。而此时能同时进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发展进程,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进步比较快,同时北方商品经济市场也被培育了出来。

随着湖广和淮河流域的改革进入正轨,下一个改革目标也逐渐浮现了出来,那就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的改革,阻力无疑是最大的。然而一旦落实改革,反倒是最轻松的地方。因为江南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业化进程。过去大明江南地区是商品经济泛滥最严重的地区,同样也是轻工业商品大规模生产最集中的地方。

改革一旦落实,朝廷可以直接在江南地区进行第三阶段的发展,那就搞能源、动力、交通三位一体的模式。

能源无非就是煤炭,动力无非就是蒸汽机,交通自然也就是公路和铁路。这些东西搞起来,江南经济就能飞起来,就会为大明提供大量的税收。

所以改革红利,江南最为诱人。

同时那里也是大明民间大资本商人扎堆的地方,完成了该地区的改革,对大明来说有关键意义。

朱由校创立的这个国有资本财团利益集团,充分明白这个道理,在接下来对江南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开始抓紧布局。

一是继续分化江南民间资本势力,吸纳一批民间商人进来财团利益集团,成为外围力量。二是抓紧进行舆论宣传,争取普通工商阶级对改革的支持,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好处。

……

此时北方随着铁路的修建,海外贸易的扩大,轻工业规模化生产发展速度非常快速,国企纺织厂与私企纺织厂都大量涌现,纺织业发展十分迅速。蒸汽机的普及,让生产力有巨大的飞跃。铁路又把商品经济市场给盘活了、做大了,让商品运输成本下降了。巨大的市场,催生出了大量的轻工业产品规模化生产。

这些工厂的盈利非常可观,很多商人通过开工厂赚到了钱。尝到甜头之后,更多的人把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之中。

除了工业区里面的工厂,各地还发展出了不少乡镇企业。

这些乡镇企业,得到了蒸汽机设备之后,开始应用到许多生产领域之中。这些乡镇企业的出现,为乡镇农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还有很多乡镇企业、手工业是没有使用蒸汽机的,但是他们的商品随着海外贸易的展开,以及本土市场的发展,也拥有很大的市场。

在轻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不高。即便是纺织业,民企也能发展。如今国企发展纺织业的优势,主要是设备方面的。不过民企也能买到蒸汽机做为动力的纺织设备,国企与民企在纺织业上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这种竞争能够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除了纺织业,其他很多轻工业商品,都是这些乡镇企业生产的。因为以前的交通不是那么发达,所以这些乡镇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市场优势,这些企业的存在,也极大的改善了民生状况,毕竟轻工业商品的供应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问题。

蒸汽机普及最快的也就是纺织业,同时还有粮食加工业、榨糖业,这让生产纺织品和商品粮、蔗糖的生产成本都大幅度降低,从而产生了利润空间。最大的竞争力在于领先,领先就意味着拥有强大竞争力。

本质上,则是提高了生产力。在那些领域,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使得其他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领域的建设、生产活动。

而此时使用蒸汽机的乡镇企业也越来越多,在新政各省,呈现出了轻工业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格局。

地方政府也受到朝廷重商主义的影响,对地方工商发展很是上心。地方的工商业也意味着钱袋问题,能不能征收更多的税收,就看地方工商繁荣与否,农业税方面经过一番改革之后,尽管也能收到不少税了,但却不如工商业有发展潜力。

江南地区已经有很多商人对蒸汽机也垂涎三尺,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蒸汽机,在市场竞争上节节败退,他们的工厂只能关停、倒闭。如果他们有蒸汽机,那么一切都将会不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如今江南那种抗拒改革的风气,已经损害了那些工厂主、作坊主们的利益。这让江南的很多中小商人,也都变成了支持新政改革的群体。

随着大明的纺织业繁荣发展,大量出口到海外,同时内部市场也十分巨大,商品棉生产供应也随之发展了起来,大部分是本土生产,同时吕宋和爪洼岛,以及澳洲、美洲地区的殖民地也会生产一些棉花。

特别是金山湾地区的移民,棉花种植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棉花种植业发展极为迅速,规模逐年持续扩大,可以说是大明第一大棉花产区。

紧随其后的则是西域棉花产区,天启十四年西域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1500万亩的规模。

第三大棉花产区则是江南地区,这里的生丝、棉花产业依旧繁荣,特别是生丝业,此时更加繁荣了。

另外印度也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棉花进口国,大明从印度购入棉花,然后生产成棉布之后再输出回去,一来一去,就赚到了工业附加值。

大明在海外做生意,商品可谓极为齐全。

大明的纺织品、生丝、瓷器、玻璃、钢铁制品、茶叶、香料、药材,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以及军事装备,全都能出口。

但是进口的东西,却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只要是有都运回来。有时候没有足够的东西压舱,甚至运一堆贝壳回来都有可能。例如非洲一些地区的黑人拥有黄金和宝石,但却没有大宗商品,例如后世刚果地区的黑人。

大明的商船运过去一堆不值钱的陶器什么的,都能换到不少黄金和宝石,回来的时候没什么商品压舱,很多时候甚至是运一堆木头回去,反正也没什么东西好运的,运点木头回去也能卖点钱,免得浪费了运力。

大明的商品出口价值,远比进口的原材料和一些土特产的价值要高出许多,形成了很大的顺差。

这样的贸易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在一些国家,大明的资本已经开始投资了。例如朝鲜和中南半岛,朝鲜在发展各种原材料开采产业,主要就是矿产、木材、渔业之类的,然后卖给大明换钱,再进口商品。

中南半岛则是主要向大明输出大米,以及各种热带农产品及资源,然后再持续进口大明的商品。

同时大明带回来的商品,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那就奴隶。

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奴隶贸易是非常常见的,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也是广泛存在的,即便是一些封建王朝里面也有奴隶。

对于这些奴隶,大明带回来基本上都是当包身工用,雇主包吃住,会给一点零花钱和略微的自由。这些奴隶,都是运到矿山或者棉花种植园里工作。

大明此时需要大量的棉花,纺织业正逐渐成为最为主要的出口大宗商品。毕竟纺织品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商品,大明的纺织品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吃的开。

印度劳工则在海外殖民地的棉花生产中发挥出了作用,因为孟加拉地区涌入的印度人比较多,所以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大明在很多殖民地都需要工人,特别是棉花种植园和牧场。

这些印度劳工虽然有点懒,不过放放羊、摘摘棉花,种点甘蔗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很多印度人还比较熟练。

除了印度劳工,朝鲜劳工则更早走出朝鲜,到大明各地工作。

这些劳工是集体雇佣,都是劳动力过来,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再送回去,日常管理比较严格,避免出现社会治安问题。

大明这些行为,也是在掠夺世界人口红利。

那些发出去的工钱,被这些劳工带回他们的本土之后,则会进入流通,进而增加商品进口能力,让他们有钱继续消费大明的商品。(未完待续。).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