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248章 改革准备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48章 改革准备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京城,朱由校在天启十三年年底投资而成的第一家百货商店终于是开业了。这个百货商店名为‘皇家百货’。

这栋百货大楼修起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直接盖到了六层高。这也是大明建筑业的一次技术尝试,通过建设这座百货大楼,期间攻克了不少混凝土建筑技术。

百货大楼一经开业,顿时变得人潮人海。

现场来的顾客太多了,几乎是人挤人的现象。对于稀奇玩意,国人都是愿意前去尝试的。

这意味着不会落后,体验过后也许会有新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聪明的表现,但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聪明,所以很多时候变成了从众,被人们利用羊群效应达成一些目的。

百货商店不仅稀奇,是个新玩意。而且百货商店确实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老百姓在里面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大件的小件的,贵重的便宜的,吃的用的玩的,几乎大部分商品都有销售,或者说是合适的商品,基本上都被囊括其中。

地下室是卖打折商品和廉价商品的,而楼上则是卖奢侈品的,下面几楼则是卖普通商品的。

而在楼顶,还有一个花园餐厅,卖吃的、喝的。

老百姓要买什么东西,基本上只要来皇家百货就能够一站式搞定。

有钱人可以到楼上购买高档的,想省钱的可以到地下室购买廉价的。

钟表、珠宝玉器、玻璃、瓷器、针线、铁锅、铁铲、菜刀、剪刀、玩具。还有鞋袜、服装、帽子、箱包、香胰子、洗发水、毛巾。更有从海内外汇聚而来的特产、食品、酒水,另外连五谷杂粮等等也都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皇家百货里面还有儿童游乐场等设施。

可以说,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老百姓就喜欢来这里消费、购物,相比以前买一堆东西要到处跑来说方便多了,而且给人感觉更上档次,而且很热闹。

再有一个就是商品确实也更加实惠,价格也很公道。

仅仅第一天开业,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达到了将近十二万元的恐怖程度,简直就是个吸金巨兽。

不过此时也正值年前,消费市场本身就火爆,加上百货商场开业引发的热潮,京师又是个有点钱不少的地方,营业额达到十二万元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过了这段时间,皇家百货的营业额就会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一天的营业额起码也有四五万元,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十分成功了。

皇家百货的出现,更多的是一个启示意义。

当商人们看到百货这种零售形式非常成功之后,自然会进行效仿,对于提高大明的零售业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好处。

国企并不会完全垄断零售业,尽管会和皇帝合股投资一些皇家百货,但却不会把整个市场吞掉,同样允许民资与之竞争。

而在当前,市场上只有一家皇家百货,并没有多少竞争,所以皇家百货的盈利非常恐怖。

而且皇家百货拥有十分强大的供货能力,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采购渠道。商品齐全,价格公道,这样的优势也不是一般的民营百货公司可以相比的。因此皇家百货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站在了百货零售的金字塔顶端。

“皇上,奴婢刚去看了,百货公司非常火爆,现场人挤人的,甚至难以进入。”杨光跑到宫外看了一圈之后便会跑宫内向朱由校报告去了。朱由校脸上露出微笑,然后点了点头。

“皇上,这百货公司生意这么好,我们可以再投资几家。”杨光建议道,朱由校说道“让国企去经营吧!朕给他们开个头就好了。”

朱由校对于单干没什么兴趣,皇家百货还是纳入了国企体系,不过北京天街那家皇家百货却是皇室独资的。

他做的不过是一种创新,为大明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罢了。

没有创新,经济就会如陷入一潭死水。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明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不断的前进。

而拉动经济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改革,他与内阁基本上已经确定,年后先改革湖广,将资源先抓在手中。

湖广是一个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这些资源先抓在手上,到时候南方即便因为改革而大乱,真也不会乱到哪里去。

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掌控了人民。

湖广只要完成改革,朝廷不仅能高度掌控这片商品粮产区,同时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大量的人口,从而投入到工业建设上去。

与湖广一同改革的淮河流域,也就是后世的安徽与苏北地区。

基本上就是不断的向南推进,逐年改革到南方各省。

……

这一年的春季十分热闹,大明各省百姓在过去一年里,尽管遭受了不少灾害,但在朝廷的赈济和安置之下,都没有饿死人。

南方灾害则是洪水多,不过洪水起码是水,可以润泽万物,而且洪水可以带来肥沃的淤泥。很多地方年年洪水,不过农业生产并不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北方重灾区就是陕西了,几乎是年年灾害,隔年就是大灾。陕北已经干旱得草木大量枯死。

不过如今的陕北,人口也被移民得差不多了。

可谓是十室九空,大部分的人口都被朝廷移民到西域和东北去了,那些移民到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很快获得了资源配置,相比陕北的资源来说,西域和东北的资源就丰富太多了。

朝廷基本上在陕北放弃了农业生产,陕北农村人口全面被迁移了出去。只剩下城镇中还存在没有移民的人口。在放弃农业生产的同时,则是不断的往陕北运粮,供应陕北的城镇所需,同时城镇人口开始发展矿业。

铁路已经快修到陕北了,到时候陕北就算是干旱得再厉害,反正饮用水总是有的。把粮食运过去,城镇人口有矿业支撑就业,倒也可以发展。

相比之下,关中平原则是朝廷抗灾的重点地区,水利设施连修了三年,发动了大量的灾民投入建设。结果就是,朝廷在关中平原上建立了一个极为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只要还能下雨,就可以蓄积雨水用于灌溉。同时渭水也提供了灌溉所需的水资源,尽管不是那么多。

但是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在天启十三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没有的肆虐下,关中平原此时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商品粮产区,陕西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局势也大幅度的稳定了下来。

河南蝗灾同样是朝廷重点防治的,朱由校还专门成立了治蝗部队,一旦发生蝗灾,直接用人海战术喷洒杀虫剂,防治方法简单粗暴。

而在没有发生蝗灾的时候,则让地方政府认真施行各种从古到今摸索出来的治蝗方法。

农业上受到一定灾害实际上都不是那么要紧了,因为大量的人口已经因为圈地运动从土地中被释放了出来,投入了工业建设、生产之中。而朝廷已经拥有了供应稳定的商品粮产区。

工人通过劳动能够赚到钱,就能购买各种食品吃饱肚子。即便是朝廷不赈济,也都饿不死人。

受灾了大不了去城镇打工,如今北方新政各省到处都在招工,老百姓有充分的出路可以选择。

很多时候,只是看有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人被逼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就会选择改变。

不过朝廷的赈济还是在做的,毕竟受灾了肯定是要管的。

没人饿死,加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供应量跟得上,老百姓也有收入,日子自然过得不错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工人们来说,日子比前两年还好过了。因为市场上的生意不好做了,商人不得不对商品进行一些降价。而他们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钱也变得更值钱了。

唯一涨价的就是农产品,其他工业产品基本上没涨价。

尽管人工成本上升,但是工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效率在提高,所以并没有跟着工人工资的提高而涨价。

浮躁的社会风气,在天启十四年春节沉淀下来了一些,尽管还是比较热闹,但是相比往年来说,大场面却是少了一些,一掷千金的场面少了。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钱是不好赚的,朝廷不可能让人横着吃、睡着长,整天不做事就能有收入。

后世西方人那种高福利制度,看似对老百姓很好,实则最终害了老百姓。那样极易形成骄奢淫逸的风气,人人都在玩,谁去生产?而且疯狂的透支消费,最终的结果就是入不敷出,只能通过疯狂的盘剥世界来维持现状。

委内瑞拉更是奇葩,为了讨好选民,总统撒出大把的福利,结果油价一降,整个国家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外国佬基本上就是这样,什么古罗马、古希腊等等时期,经过能够兴盛一时,但不了解这世界的本质规律,结果总是做出一些自掘坟墓的举措,显得十分的短视。而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很长命的民族。

从三皇五帝下来,这个民族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一个民族能做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了。

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命,主要就是因为道家文化的底蕴,从伏羲画出卦之后,道家文化就贯穿了整个历史,道家为主流的时间,比儒家要长得多。而且儒家实际上也是依托在道家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

道家的不争,便是无所不争,儒家会消亡,但道家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却不会消亡,不管是什么年代。

如今大明只保障基本生存权,以及一些低福利的政策,同时改革之后特权阶级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谁要想横着吃、睡着长已经越来越难了。那些不做事不奋斗的人,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大明这种制度下,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金融危机。因为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运作模式与后世的国际财团不同,尽管此时银行不放贷出去给民资,但是国有企业和政府则充当了保就业的作用,普通百姓的收入还是有所保障。

同时老百姓习惯存钱,没有疯狂透支消费的习惯,市场不可能产生严重的泡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然透支消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房子如果没有房贷,人们有多少钱,那么这房子就值多少钱,房地产在缺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就无法发展。

一定的透支消费还是必要的,这主要是看需求的问题。大明的百姓没有房子的会贷款买房,或者办工厂和搞农业的会贷款经营生产,这些消费未来的行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那些满足了需求的百姓,则是习惯存钱的。或者靠存钱来购买自己所需求的东西,这样的行为使得大明拥有很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后世的次贷危机,让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倒下了,而中国正是靠老百姓存钱的习惯,没有疯狂透支消费才撑住了。

西方人通过不断的降息刺激经济,以及大量刺激个人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只是一阵饮鸩止渴的手段罢了。一旦弹药消耗一空,人们疯狂消费导致透支不断产生,最终就会酿成入不敷出的危机,这才是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总结下来就是老百姓吃不了苦,而又整天要消费。结果消费大于生产,现状就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勤劳节俭,在工业化社会依旧是一个传统美德。

一个失去了这样美德的国家,想要维持霸权地位,只有通过疯狂掠夺世界这一条路可以走。但无节制的掠夺,最终只会造成剧烈的反弹,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一旦连掠夺世界都无法支撑自身消耗的时候,局面也就会走向崩溃。

后世的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反面教材,尽管称霸了世界,但终究无法长久。

大明要想长期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内部就能出现严重的骄奢淫逸之风,依旧需要老百姓勤劳做事来换取美好生活,付出与获得需要平衡。同时在对外掠夺上,大明也不能学后世的英美那样,无节制的进行掠夺。

所以如今大明,从来不和其他国家签订赔款协议,即便是战争胜利了不会让对方赔钱。更不会以各种手段去羞辱对方,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也如同一个木板,如果打一颗钉子进去,即便拔出来了也还留着一个洞。

同时掠夺的方式,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属于比较温和的掠夺方式。

掠夺回来的财富,也不是胡乱花掉的,而是用来发展自身,投入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而不是如同后世的西方国家那样,用对外掠夺的福利来不断取悦选民。

利生于害,害生于利。

西方人缺乏这种基本辩证观,而拥有道家文化的汉人,对这个道理却是非常明白的。

如今大明对外掠夺的利益,一方面是用来发展了,一方面则是用来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让那些不懂得努力奋斗的百姓,或者没有工作能力的百姓能够活得下去。至于过得好不好,那就看自己是否努力,同时为百姓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过去明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贵整天横着吃、睡着长,而普通百姓负担很重,即便想努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和足够的资源,即便是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这才是内部社会矛盾那么剧烈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这样的状况。打击特权阶级,让百姓获得可以努力和奋斗的资源与机会,同时保障他们的劳动果实不被特权阶级大量侵蚀。

从古到今,中国的太平盛世,基本上也都是类似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没有那么精细。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竞争本能,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很可能变成一群虫。但这样的模式,实则是比西方人的那种高福利制度更为长久和理性的。在这样的国家长大的国人,放到世界各地,竞争力比那些蛮夷强得太多了,但在团结方面就会差一些。

然而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旦走上发展的正轨。即便之前混乱到了极点,国力衰弱到了冰点,同样也能够通过自身奋斗迅速崛起,重新攀升到世界巅峰,拥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复兴能力,这也是这个民族长命的秘诀。就如同股票,总是有高有低的,走是看走到哪个阶段罢了。

北方新政各省,以及海外各个殖民地省份,此时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革,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正轨上。

但是南方各省的百姓此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由校决定继续滚动改革的车轮,碾向那些特权阶级。

春节过后,蒙古战争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一个寒冬过后,蒙古的反抗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林丹汗同样也在中亚吹了一个冬季的寒风,蒙古草原他是回不去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被赶了出来。每当想起明军的恐怖战斗力,简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

朱由校忙着和内阁敲定改革地区的官员派遣名单,同时将蒙古的军队分批从前线撤了下来,并且开始向湖广、江淮地区派驻。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