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04章 水泥公司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404章 水泥公司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又到了一年的秋收时节,东北地区在天启十一年,大豆播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五千余万亩的程度。黑龙江等地的耕地被大量开拓了出来,因为寒冷气候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种植小麦,大豆成为了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同时还种植玉米。

东北的大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产量也越来越庞大。秋天到了,又是丰收的时节,东北地区开始进入紧张而忙碌的收割期,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着收割大豆和玉米的农民和工人。

大量的榨油厂开始在东北地区被建立了起来,这些榨油厂如今大部分都配备了蒸汽机为动力的榨油设备,榨油效率大大提升。

豆油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商开始在粮油店里销售。而那些豆粕,则成了优良的饲料。

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一桶桶油被榨了出来,然后装船运往沿海各港口。

而在西域地区,棉花也进入了采收期,大量棉农开始在棉田里采摘棉花,其中很多都是异族。

之前收复西域,就有不少异族,加上蒙古人这几年不断的往大明贩卖人口,因此西域的异族数量很多,但大多数都是自由受到限制的包身工,当然这些包身工也能得到一定的工资,只是工资不高,零花钱是有的,吃住则有人负责。

这些包身工因为远离故乡,特别是从俄国来的农奴,离家里就更远了,所以很少选择逃亡。而且待遇也不是完全的奴隶的级别,所以总的来说,日子得过且过的还能过得去。

西域之所以需要那么多包身工,主要还是西域的棉花种植面积正在迅速上升,如今棉花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两千多万亩。

这样的种植面积也许在关内来说也不算太恐怖,但是西域是关外地区,汉民数量没那么多,自然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了。

这两千多万亩棉花。产量却是非常庞大的。因为西域这里非常适合棉花生长,而且棉花经过一定的改良,产量也有所上升。最重要的是,西域的灌溉设施在不断的建设之下。确保了这些棉田都能得到灌溉。

有灌溉的棉花和没灌溉的棉花,产量简直就是天差地别。这两千万亩的棉花,顶的上关内三四千万亩的棉花产量了,而且棉花质量非常好。

为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用上大量包身工也是变成了很正常的事。而那些没有用包身工的汉民棉农。则是第二年享有棉价补贴,今年的棉价补贴上升到了每担3角,直接提高了三倍。

为了获得更多的补贴,棉农都很努力的经营者自家的棉田,希望能够产出更多的棉花。

棉价补贴由朝廷直接出钱,并不影响棉花的市场价格。这样的政策,也保障了棉农的收入水平,能够让他们的收入不至于低过水平线,毕竟种植棉花也是挺辛苦的,特别是采收棉花。如果收入还低于水平线。那就没多少人愿意种植棉花了。而棉农的收入低于水平线是肯定的,毕竟大明如今正在展开工业革命,工人收入迟早都会提高的,如果按照市场棉价收购,海外棉价是很低的,到时候这些棉农会变得很穷困。

但是大明是一个大国,不可能所有棉花都从外部获得。不可能从外部掠夺到能够满足整个大明所需的棉花,和历史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国情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本国棉花产量必须提高上去,起码要能满足自身大部分需求。至于补贴给棉农的钱,自然是让消费者出。通过提高成布税收的方式。提高棉布本土价格,从而施行两种价格。

本土纺织格必然要高于海外,毕竟工人的收入也高,而且每个人都需要纺织通过提高税收的方式将补贴棉农的钱分摊下去也很公平。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手段。

棉农通过种植棉花,不管市场价格如何,生产多少就会有多少补贴,就能安心的生产棉花。

至于出口的纺织格,则收取关税。在本土纺织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关税。本土纺织余的时候,则要鼓励出口,降低出口关税,从而加强纺织海外市场竞争力。

这都是朝廷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的,从而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大环境。这样的棉花定价方式,使得本土棉花价格与海外棉花价格能够统一,统一的价格之下,企业的原材料生产成本就大致相同,而在利润方面,本土和出口海外又相差不大。

当然本土的纺织场,实际上是被国有企业大幅度垄断的。垄断方式依旧是靠税收等方面,国有纺织企业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在那些没有什么技术性的普通纺织面,通过税收方面的调整,只过有国企纺织厂才有利润。民资纺织厂想要赚到钱,需要推陈出新,例如搞出新的花样,走高档路线。

说白了就是要创新,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不平衡,别人有我没有,我也要有,于是消费市场就出现了,经济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种不平衡,就是创造矛盾,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矛盾,一种能让社会进步的矛盾。人类的进步,基本上是离不开矛盾这个东西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不能创新的产业,自然是直接搞垄断,要这些领域的民资商人有何用?自然是全部踢出局,让国企来搞,进而创造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在工业时代,物美价廉是一种有些错误的观念,价廉意味着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无法投入资金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味的追求价高,那当然也是错误的,都是极端路线,极端就不可取。

类似纺织业这种关乎民生的产业,对于那些普通的纺织产确实是要交给国企来干,通过垄断的方式创造出盈利空间,但这个度也不能太过,价格必须在老百姓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有能积累资本,从而有足够的钱更新生产设备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并且让工人的待遇得到一定的保障。

这些都是财富分配手段。一个相对公平的财富分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天启十一年的纺织收是提高了,这本来对南方纺织较有利,不过天启十一年国企纺织厂已经基本上都用上了蒸汽机。棉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至于这些纺织了南方市场之后,依旧拥有竞争力。

国有纺织厂的纱锭总数已经上升到了六百万锭的规模,产能已经完全能够消化掉整个大明的纺织场。

国企纺织同洪水巨兽一般大量涌入市场,直接淹没了各省纺织业。北方各省的农村自然经济中的纺织业几乎全军覆没。土布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市场。到处农村的市集里面,琳琅满目都是工厂里出来的纺织

同时在南方沿海各省,已经长江流域各省,国企生产的棉布也大举入侵,毫无悬念的占据了城镇市场,不过很多省份的农村自然经济还没有被完全冲垮。

失业的纺织工人就更多了,很多失业的纺织工人因为活不下去了,只能找上民政局要求移民,或者到新政省份务工。

为了避免这些失业工人被逼上绝路,朱由校可谓是多管齐下进行处理。移民的移民,救济的救济。还接连派遣人员到地方巡视,明的暗的都有。

在多种政策的作用下,总算是没饿死人。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一年的移民人口暴增,其中大量都是纺织工人。

当然还有不少纺织工人转行的,但移民的却是很多。各省到处都是招募移民的队伍,只要报名就行,沿途的路费、伙食费朝廷都给包圆了。天启十一年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就达到了上千万元。

朝廷出路费,这样的政策对于移民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其实不少人都想移民。只是没有路费无法展开行动。朝廷既然出钱,那么这些想移民的百姓就能踏上他们的旅途,前往海外地区生活。

因为新政省份经济的强势崛起,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新政地区的好处。特别是各种政策在报纸的不断宣传下,各省百姓也意识到了新政对他们的好处。所以愿意移民的百姓也多了,他们只要移民到海外殖民地区,就能享受到新政制度下的环境。大明的海外殖民地,基本上都是新政制度。

很多选择移民的百姓,都是为了逃避旧制度的压迫。去新政省份寻找净土。皇帝愿意给他们出路费,也算是很给力了。

特别是那些江南地区的百姓,因为教化程度很高,这些人移民到海外,最让朱由校放心,可以携带很多文化底蕴到殖民地。如果移民一群教化程度不高的刁民到海外,还真怕会集体造反。

所以这个路费是必须出的。

天启十一年下水的船只很多,两千吨级的商船就下水了将近一千五百艘,海上运输能力总算是增强了不少,不过还是有些吃紧,因为大量移民的关系,需要运输的商原材料也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小火轮也越早越大了,第一艘千吨级的蒸汽船在天津造船厂成功问世,不过蒸汽船的产能还是差了点,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至于帆船,暂时还能用,没必要急着淘汰。

帆船的淘汰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将被淘汰掉的将是帆船产能,转变为蒸汽船产能,然后才是淘汰正在使用的帆船。

这一年各省灾害依旧不断,特别是陕西一代,真是变成了天灾的密集区。

不过在朝廷到处救火的情况下,局势还是很稳定的。在当前北方的新政模式下,有很多工作岗位,农民因为天灾离开了土地,也能通过打工赚到钱,从而实现温饱问题。

朝廷的建设项目很多,各国企的投资建设项目也多。

水利工程依旧是在持续建设的项目,公路的建设规模倒是减少了一些,但是地方的乡镇公路建设项目却是开始出现了。

要想富先修路,主要的公路网络修好了,接下来自然就是开始修乡镇级别的公路了,打通了公路,经济发展就方便多了。

新兴的建设项目还是电报和铁路,电报系统铺设到了各州县,甚至开始往乡镇级政府铺设。

每个州县自己构建的电报系统,可以加快行政效率,实时掌控下面的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铁路修建规模到了下半年,已经扩大了很多,参与其中的工人数量达到了六十多万名工人,而且参与铁路修建的工人数量还在随着铁路建设项目的增加而上升。

铁路主干线修完,还要修支线。

支线修好了,还要修到工厂、矿山、伐木场、采石场等等地方,在没有汽车的年代,铁路非常很重要,陆地上的运输效率全靠铁路来提高。

那种小线路,都是需要有大宗原材料、商出才能修的,还是离不开公路的,公路更多的是负责短程的运输,因此此时朝廷将公路修建集中到了乡镇级公路的修建上。不过财政毕竟还没有充裕到那个程度,并不能全面在各省修建乡镇公路。

在朱由校的努力下,大明又安稳的度过了一年,除了天灾之外没闹出多大的。工业发展则迅猛无比,大量的使用蒸汽机之后,生产力快速提高。

有了铁路,有了蒸汽机,朱由校决定加大水泥生产规模,水泥这个东西已经出现了,不过应用范围不大,通常都是用高炉矿渣搞出来的,属于这些年工业发展的副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倒是研发出来了。

但因为水泥大量生产的运输成本控制不住,同时用畜力生产水泥的效率也太低了,所以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如今有了铁路,可以修到矿区,蒸汽机动力用来搅拌、碾压水泥材料,水泥的生产成本已经可以大大降低了。

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将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所以生产水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

大明水泥公司在天启十一年随之成立,开始在各地投建水泥厂,钢铁公司也加大了钢筋生产规模。未完待续。x:.74.240.212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