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94章 战略调整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394章 战略调整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第一辆火车的研制地点位于京师郊外的一处煤矿,在矿洞里已经铺上了铁轨,铁轨直接铺设到了十几公里外的一处小型钢铁厂。

对于此时国有钢铁厂来说,最大的问题无非就是铁矿石和煤矿运输的距离如果太大,运输成本就会拉高生产成本,有时候甚至把生产成本拉得很高。

加上本土铁矿石品质不是那么高,尽管技术领先,但利润已经开始下降,已经没有了最初那么高的暴利。

经过三年的研制和不断的改进,第一辆技术已经成型的火车在铁轨上开动了起来。朱由校得到报告之后,第二天便兴奋的前往视察,亲自见证了火车的运行,这辆火车的最高时速仅有二十公里,在朱由校眼中,这东西有点龟速。

但是这辆火车的出现,却有无比巨大的意义。

即便是当前只有二十公里的时速,但是火车可以带动多节车皮,而且不知疲倦,可以不断的前进,中间只需要补给一下煤炭和水,进行一下简单的维护。而马车则不可能一天不断的跑,而且载重有限。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辆仅有二十公里时速的火车已经拥有了商业潜力。而从行政上来说,火车改善了交通,这让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将会大大增强。过去官员上任乘坐驿站马车,从北到南也许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旅途比较艰辛。有了火车就不同了,人员的来往变得更加方便,同时朝廷可以更有效率的从地方抽调物资、人力,也能更有效率的把中央的资源调到地方赈灾等等。

而从国防上来说,一旦把铁路网络建设起来,军事调动就会变得非常快速。

“大明终于是要腾飞了。”朱由校兴奋不已。有了火车,大明就可以化身为整齐压路机,一路向西碾压。

朱由校当即给火车研制颁发了功勋和奖赏。研发小组组长林元龙被授予三品文勋,其他小组成员分别被授予四品文勋。赏赐上万元至数千元不等。可谓丰厚无比,直接一跃成为中高产阶级。

方以智是火车研发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在皇家科技学院就读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成功进入了火车研发小组。这几年倒是经常见到皇帝,朱由校时常会过来视察研发进度,火车的研发方向基本上都是皇帝提出的。

铁轨的设计思路,火车的设计思路。在朱由校的参与之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下来,以至于研发小组没走什么弯路,三年时间就把研制出了第一辆性能稳定,可以投入推广使用的火车。

方以智因为参与了火车研发,已经被授予四品文勋,皇家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被授予的都是文勋,毕竟是官方机构,毕业学院又是体制内的,所以是授予文勋。如果是体制外的发明家,则是授予民勋。

不过文勋和民勋差别也不是很大。

同时方以智还拿到了五千元的赏赐。可谓是一夜暴富。

拿到了这笔钱的方以智,随即把这些比钱都拿出来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以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

在申请建设实验室的时候。中央银行向方以智提出愿意注资一万元,只要实验室49%的股份。

如今从皇家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不少,每个学员都签订了《科技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泄露技术,同时不能私自出境。其中一些毕业生开始单干,希望能够研发出新专利获取暴利。

对于这些单干的毕业生,朝廷也没有强求,只要签订了保密协议,单干完全没问题。如果资金不足。银行还可以注资,支持他们建立实验室。

而朝廷直接成立的科研项目。以及各国企的科研项目也不少,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愿意单干。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且朝廷很国企给的待遇很高,收入完全不比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员低,有的甚至比朝廷一品大员的收入还要高。

朝廷改革之后,一改此前对工匠的轻视和盘剥,还创造出了很好的科研环境。此时国有资本崛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科研之中,特别是国有资本此时充分的尝到了技术进步的甜头。

这些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相当于是乘上了顺风车。而且还有机会入仕,虽然是技术性方面的,但待遇比同品级官员还要高。

而民间工匠在改革之后,获得了相当宽松的社会环境。在户籍上给予了平等的待遇,并且拥有高度的人生自由,税收方面也就是个人所得税,收入高的多交税,没收入不用交税。工匠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权益得到了朝廷有力的保护。

在新政省份,专利法的执法力度越来越大。

那些从科技学院毕业的学员,以及民间那些工匠,甚至是工人想要一夜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明个什么专利。尽管不是每一个专利都可能赚到钱,很多专利实际上没什么商业潜力,申请之后无人问津。但一夜暴富的神话却是在不断诞生,不仅可能获得金钱,还能获得社会地位。

方以智得知自己的实验室能得到央行的注资,顿时欣然答应了下来。央行是朝廷的,是国有资本的核心机构,有了央行注资,这意味着有些被看好的项目是可以申请到朝廷的科研经费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同时科研成果可以很快普及出去,专利费对半分也不少了。

……

朱由校参观了火车成果之后,立即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工部将火车的资料文件发给了众人,一群大臣进入了乾清宫之后,随即商讨接下来大明的新战略。

诸位大臣对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变化,在这些年已经有了充分的领略。

“火车与电报乃是神器,如今电报已经在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铺设,形成了信息传递网络,若是能够将铁路网络铺设到各省,则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大大增强。并且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朱由校对诸位大臣说道,“不过要怎样快速将铁路网络铺设到各省,却是需要好好筹划的。”

“启禀陛下。火车所需铁路需要大量铁轨,同时还需要蒸汽机车。当前铁轨和蒸汽机车都还未形成产业产能。首先应形成铁轨和蒸汽机车产能。然后再大规模施工建设。”工部尚书王微说道。

“爱卿所言甚是。”朱由校点头道,“铁轨各钢铁厂皆可生产,形成产能不难,火车制造技术已经成熟,成立企业生产即可。”

“启禀陛下,铁路事关重大,应成立一个新的国有企业全权经营。”杨国瑞提议道,朱由校点头道:“准。”

铁路这样的战略性资产。自然不能让民资插手进来。要知道铁路系统一旦形成,如果被民资掌控,运价就会被操控。反之,国企掌握铁路系统,则国有企业的大量大宗商品运费就可以控制在一个成本价之内,不会因为运费而导致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虚高,并且进一步的确保国有资本的市场主导地位。

国有垄断的基调确定了下来,随后‘大明铁路总局’随之成立,铁路总局负责铁路建设和系统运营。

铁轨生产则交由各钢铁厂,火车制造则从机械制造厂分离出两个火车制造厂。负责火车制造与技术研发。之所以要成立两家,主要是让这两家国企进行市场良性竞争,避免不思进取。使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当然两家公司的技术成果是可以共享的,但要向对方购买专利。然后根据经营成果进行业绩评判。

朱由校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接下来在新政省份大规模建设铁路系统,进而继续拉动经济。

“若是接下来在北方各省建设铁路系统,需要较大的投资,国有资本向南方扩张的进程就会放缓。可能南方改革需要推迟。”杨国瑞对朱由校说道,朱由校考虑了半响,决定道:“南方改革那就先推迟几年吧!步子不要迈得太大了。等新政各省彻底接受了新政,南方改革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改革实际上是与国有资本的扩张同步的。国有资本没有入场怎么改革?

推迟南方改革倒是受到了一群大臣们的支持,毕竟这才是最为稳妥的。当前国有资本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刚刚在北方各省进行了一****规模的扩张,很多投资还没收回。资金链已经被拉得有些长了。

这个时候如果把改革南方,围剿南方大资本财阀,和投资北方铁路网路同步进行,资金链容易断裂,到时候只能超发纸币,会造成很大的民生问题。

但若是先建设铁路网络,新政政权将彻底稳固。毕竟有了大规模的铁路系统,朝廷能调集的军事资源将变得无比庞大,同时商业资本也将随着铁路的出现而迅猛增长。

到时候再改革南方各省,不仅在军事上有绝对的把握,同时也能对南方那些大资本财阀形成绝对的资本碾压。

“如果要铺设铁路系统,那么首先要建设的战略铁路无非就是三条,一条是通往东北的铁路,从而将东北的商品粮、木材和钢铁源源不断的运回关内。一条是通往西域的铁路,这条铁路可以将西域的棉花、石油运回关内。第三条就是联通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的四省的铁路线。从而将山西的煤矿运出来销往各省,将北直隶、山东的工业产品运往各省市场。河南的商品粮与商品棉也能运出去。”朱由校在地图上画了几条线出来。

“更局部一些的,那就是将铁路直接修到各省工业区和港口,这样原材料也直接运入工业区,商品能直接运往各地市场和沿海港口。同时将铁路直接修进矿区,将矿产与煤炭直接运往冶炼厂。相当于铁路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跨地区铁路线,这是铁路总局负责投资建设的,另一个则是可以由企业自己申请建设并自己运营的局部货运铁路。”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铁路确实是直接修到工厂门口的。所以在二战前的欧洲和美国,铁路规模非常庞大,一个小小的德国就有十几万公里的铁路。当然那是德国容克财团在对外扩张遭到围堵的情况下,资本没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只能在德国境内不断投资发展的结果。

如果是大明这样的国家,未来如果汽车出现得比较晚,那么铁路规模超过四十万公里也不是什么问题。

现在对于国有资本财团来说,问题不是没地方投资,而是需要投资的地方太多了。本土新政省份需要大量投资,更何况是火车技术出现之后,需要大量铺设铁路。同时海外殖民地区,同样需要开发,铁路肯定也是要建设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这几条铁路修建完毕之后,就可以向各城镇修建支线铁路,从而形成一个铁路网络。”

“臣以为,还可以修建一条铁路到湖广,再修一条铁路到南直隶,如此一来方便南北人员往来,这两条铁路一修通,朝廷对湖广、江南的控制力就可以大大增强。并且往来方便之后,可以让各省百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改革的好处,从而支持朝廷改革。”沈潅看了一会地图对朱由校提议道。

“爱卿这个提议很好。”朱由校顿时深受启发,即便南方各省还没改革,同样可以修建铁路。

把铁路修到南方去,那改革基本上就稳了。

“若是能把铁路修进四川的话,朝廷完全可以先将四川纳入改革体系,只是蜀道难行,不知能不能修进去。”沈潅继续说道,他对铁路修建并不了解。

“把铁路修进四川完全没有问题,实在不行就打隧道,如今有了新式炸药,打隧道应该不难。”朱由校说道。

把四川纳入改革,这是一个让人很心动的提议。四川因为道路不是那么畅通,所以商品和运入和输出都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之前并未将四川考虑在接下来的改革名单。但是铁路的出现,完全可以改善交通,先将四川纳入改革。

四川一旦纳入改革,好处显然是很大的。四川人口众多,农业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以四川为中心,向西南、中部地区进行辐射。而且改革四川阻力不会那么大,尽管四川有很多地主阶级,但是地主阶级在如今的国有资本面前是翻不起什么大浪的。(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