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06章 经营山东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306章 经营山东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为了应对灾害频发的问题,朱由校在汉皇党内部下达了制定救灾机制文件,并传达到了各个新政地区,让汉皇党官员开会研究。

文件中明确提出,地方受灾的时候,官府应当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对受灾百姓进行救援。要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百姓损失。同时提出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在一切的问题面前,应当保障所有百姓的基本的生存权利。而以大明当前的生产力而言,百姓的基本生存权便是能吃饱肚子,继续活下去。

基本生存权是一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如果是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条件下,那么基本的生存权就是吃饱肚子。如果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那么基本生存权还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

基本生存权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例如后世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期,国企的那些员工当中有些光拿工资不做事,当国企却没办法开除他们,也没办法降低他们的工资,不管这个员工做了多少事情,都保障了他的基本生存权。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西方人搞市场经济,理论上他们应该是充满竞争,不求上进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但事实上西方人很容易出现垄断寡头,很多竞争就根本不存在了。

理想化的东西在现实面前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后世的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道路,就是开始尊重现实,不再搞理想主义。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人又不同于苏联的新模式。

此时朱由校统治下的大明,实际上也正在走上这么一条道路,官方主要推行社会主义观念,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权,同时又搞市场化经济,两者结合之后就不会导致过度理想化。从而走上一条比较平衡的发展路线。

至于帝制,与这种社会主义新道理并不冲突。同时社会主义新道路也更符合皇帝的利益。因为走理想主义的社会主义,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走理想主义的市场经济,又会如同西方那样。资本家为了利益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国家打仗出了问题,经济出了问题,皇帝反倒出来背锅。

选择后世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模式,即管老百姓死活。也有一定的市场经济调节民生。皇帝权力不会太过至高无上,但又有能力控制局面。而商人地位既不会太低,也不会让商人操纵国家。

只要商人没有办法操作国家,就不会如同后世第一次打世界大战那样,打完之后好几个国家的帝制直接完蛋。也不会出现因为商人只顾自身利益而去损害国家利益,把一个世界霸主折腾成一个二三流国家。

因此朱由校要在新政区域推行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又要搞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

救灾机制一旦形成,日后出现什么天灾, 就按照这个流程去做就可以,不至于被弄得晕头转向。

在朝廷的一番大力救灾之下。天气六年的夏播受地震影响并不是太大,地震对农村地区的破坏还不是那么严重。

地震死了人那也没办法,只要不饿死人,那也就不会乱,因此夏播还是要充分保障的。

因为辽东地区开始可以产出商品粮,夏收过后朱由校在山东地区加速了道路、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自年初开始进入新政改革,半年下来已经大体上改革完毕,从巡抚到州县官员,大部分都被换成了汉皇党官员。朝廷对山东的掌控能力大大提升。同时警察局、武警部队、法院、税务局也都陆续成立。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山东可能会被划归新政地区,但朝廷并没有正式宣布。因此倒也显得平静,只不过暗地里已经起了一些波浪。

山东是沿海省份,商品粮和渔产容易运输到达,因此可以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当中。所以朝廷加快了山东地区的道路、水利建设,并不会因为大量农民开始到工地上做事而导致饥荒的产生。

只要道路设施和水利设施修起来,山东日后都不会出现什么饥荒了,即便是受了灾,也能从外省调入大量商品粮和大量的渔产,有了商品粮和渔业资源的支撑。山东就会成为一个发展工业的良好区域。

后世山东工业实力可是很强的,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山东在发展机械制造、造船业、化工业等方面都很有优势,同时山东地区的农业资源也还是比较丰富的,拥有1.6亿亩的耕地。

山东的粮食作物主要就是小麦、玉米、红薯,种植面积在一亿亩以上,经济作物主要就是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在三千亩左右。

玉米和红薯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在山东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因为对商品棉的大增,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同时山东地区,也有不少的荒地。

修建道路和水利,对山东的农业就很有促进作用。如此一来,农产皮能够很容易的运输出去,农业生产资料也能很好的运到农村。而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则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产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修建道路和水利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能够有钱购买得起农机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种子,同时因为道路和水利状况的改善,农民在农业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工地上赚钱打工。

自从山东官场开始改革以来,山东地区的徭役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官府根本不提徭役的事情了。什么工程开工之后,农民到工地上做事都有工钱可以拿,还有伙食供应。而且工钱给得还不少,一天有三十五文。

而且工地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到处都在修路、修水利,并且开始在各省招收工人。

在农村没办法获得足够生存资源的人们,纷纷前往工地上做事,工地上的工钱可以让他们很快就能吃饱肚子,并且还能存下一些钱。

发行了纸币之后,朝廷修建工程什么的,就有足够的钱了。只要粮食能够供应的上,就可以不断增加工地,至于货币发行了多少,还是取决于生产的多少。

建设规模增加,就需要增发货币,同时就会减少农业从事人口,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规模降低。但在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规模就可以不断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就如果再继续增加,那么就会造成粮食等商品的供应短缺,进而造成物价上腾。

较小的物价上腾,反而能够刺激生产,起到一个良性的作用,而物价疯狂上腾,则会大幅度的削弱老百姓的购买能力,进而造成民生问题。

因此货币增发多少,是取决于供应商品的规模和速度。货币增加之后,流向何处,又在于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此时朝廷增发货币,为的就是发展经济,提高民生和抗灾能力。

天启六年前往东北地区务工的人员增加了不少,随着山东开始有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工,也有不少务工人员前往山东地区。

而在河南、陕西、山西地区,同样也有工程在建,那就是贯通北方各省的公路主干道工程。这条路修好之后,就会开始修建支线道路,同时还会往甘肃方向修建主干道,从而使北方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

在天灾不断的环境之下,这些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无疑也给灾民提供了一条饿不死的出路。只要到工地上去打工,肯定是饿不死的。

只要饿不死,地方上就不会乱。

至于粮食供应,东北地区未来几年之内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同时南洋地区也会开始大量向大明本土输入粮食等农产品。到时候就可以动员更多的工人和农民投入到建设当中去了。

只要把北方各省的道路、水利设施修建起来,再把生产出来的粮食抓在官方手里进行调配,任凭天灾再频发也饿不死人。

完成这个目标,明王朝就不会走向灭亡。

这个目标对于朱由校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了,因为已经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轨迹上了。稳定了北方之后,就可以全面解决南方的问题,改变南方如今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

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根本依仗还是军权,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对北方各省的军事进行改革。

北直隶、山东两省卫所被裁撤精光,同时九边再次被裁撤了两个镇,剩下四个镇边军,两年内也会被彻底裁撤。

裁撤边军的手段依旧是移民,将这些军户移民到东北去,那里还有大量耕地没有开发出来。

不过越往北,基础设施越差,这是制约移民重大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差,有农业资源也没太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农产品可能都运不出来。而随着远洋商船规模的不断增加,朱由校开始动了向澳洲移民的念头。

大明在澳洲虽然也没有什么基础设施,但却可以先向澳洲沿海移民,运输成本最低的就是船只,只要有足够的商船,开发澳洲沿海地区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北方百姓也比较适合移民到澳洲东南部地区,那里适合种植小麦,同时澳洲也适合放牧。(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