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24章 百业兴盛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24章 百业兴盛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在每一个工地上,基本上都会出现几个会讲故事的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通过各种故事来渲染当今皇帝朱由校的圣明。

老百姓是最喜欢听故事的,直接说皇帝圣明那是非常苍白无力的,而用故事来宣传,那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宣传获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毕竟皇帝出钱搞城市基建,事实证明皇帝是向着他们贫苦百姓的。相反,那些东林党贪张枉法,被皇帝抓了一大批人,查抄家产几百万两,谁愿意出几百万辆银子来污蔑别人?

底层老百姓自然是朱由校变得十分拥戴,可谓歌颂不断。因为皇帝的行为符合底层百姓的利益,在底层百姓看来就是好皇帝。

但是皇帝动摇了地主商人,以及权贵的利益,在这些人看来,朱由校就是昏君一个。

可是这些人的数量毕竟小,当普通老百姓都在歌颂朱由校的时候,他们的声音也就被淹没在浪潮之中了。这时候他们顶多在一些手抄报上,还能bb两句。

不久之后就有东林党的水军在造谣时,被一群激愤的百姓围殴致死。被打死的男子,因为在酒馆里公然造谣,大骂皇帝昏庸,并未东林党鸣不平,结果不到几分钟,就激起了公愤,被几个百姓带头进行围殴,混乱中被围殴致死。

捕快赶到现场的时候,逮捕了几名参与围殴的百姓。但是没过多久,所有人就被放了出来。

毕竟法不责众,此时的中国是一个讲究理法的执法模式,所谓理法,是理在前,法在后。只要情理上能说得通。法律是得让步的。

如果法律可以凌驾于道理之上,岂不是朝廷不讲理?

何谓道理?

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凌驾‘弱肉强食’的法则。不去顺从这个基本法则,因此持强凌弱就是违背道理的。道家的学术。核心就是‘逆’字,看穿规律,又违反规律,从而使人类可以自我主宰,而不是被完全支配。

西方人是没有道家学术的,因此他们的行为准则是遵从弱肉强食的法则,日本更是如此,后世各种动漫里面。宣扬的就是这种弱肉强食的思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国家、日本讲不通道理的原因,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道理这种玩意,你和他们讲道理?这不是脑抽吗?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理在前,法在后。法律是要有的,但却会酌情判罚,一些甚至是免除处罚。

有人造谣皇帝,被激愤百姓围殴致死,这新闻太过劲爆了。同时捕快把人抓回去,马上就如同烫手山芋一般把人给放了。

这人实在抓不得啊!毕竟被殴死的家伙造谣皇帝在先。百姓拥戴皇帝才对其进行了围殴。怎么说都占理啊!被打死的家伙,也就白白被打死了。

实际上带头打人的,正是锦衣卫发展的一名宣传员。

在这次舆论宣传过程中。那些与皇家资本合资经营的商人也出了不少力气,这些商人开设的茶楼、酒馆等场所,都参与了宣传活动。

随着宣传的深入,很快一些宣扬皇帝圣明的故事,就被改编成了一个个杂剧,结果大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京城,造谣皇帝和骂东林党的人很快就消失在了公共场合,因为他们已经不敢再出来造谣了。

到处都是锦衣卫和东厂的探子,谁敢公然造谣就是领着一群人过来进行一番殴打。运气好的去擦点跌打伤药就行。运气不好被打死都很正常。

那些水军一看这架势,哪里还敢出来活动啊!要想赚这个钱。得拿命去拼啊!

反倒是锦衣卫和东厂的探子们,纷纷大肆宣扬东林党的黑材料。一边用皇帝为百姓做的实事来歌颂皇帝。

东林党上下一看就傻眼了,这情况发展方向不对啊!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可是情况就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东林党的名声正在迅速的变臭。相反,皇帝的声望却是直线狂飙。

艰难的民生,让老百姓都渴望出现一个明主圣君,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而朱由校通过实际行动,以及各种宣传手段,成功的在老百姓心目中塑造出了这样的伟岸形象。

与此同时,朱由校正在继续发展垄断资本。

首先是京城中的屠宰场被全部控制,同时与民资合股成立了数家养殖公司。曹金玉也非常积极的成立了和朱由校合股成立了一家养殖公司。

粮行有很多麦麸、米糠,养猪什么的最合适不过了。

京城内所有猪肉供应,都必须从官方指定屠宰场购买。猪肉价格因为皇家资本的介入,直接就稳定在了十五文一斤的水平。明代因为老百姓的日子相比清代、近代要好,猪肉也是瘦肉更贵,一斤肥肉的价格则是十文钱左右。

收购价也稳定了下来,也确保了养殖户有钱可赚。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生产规模,财富是通过劳动产生的。现在北方的问题是生产规模不足,以及老百姓购买力也不足。

现在扩大生产规模,再提高老百姓购买力,老百姓的日子不就好过了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例如一笔钱砸下去,让老百姓搞生产建设,这时候老百姓拿到了钱,就可以去购买商品消费。

如果垄断了老百姓所消费的商品,那么这笔钱就可以逐渐被财团收回来,然后继续砸下去,再次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如此循环之下,就业岗位就上去了。而建设的持续,也会使商品的生产得以增加,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在整个过程中,财团实际上并未付出什么东西。老百姓购买到的商品,都是老百姓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财富。财团相当于是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然后抽取一部分的财富。

这个循环过程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加大垄断,才不至于资金流失到那些高收入群体手中。

这些钱放在老百姓手上。只要不大量渗漏,就相当于是财团的钱。因为老百姓要消费,这些钱最终都会流回财团的手上。

不过肯定有一部分资金会被商人赚走。这个时候税收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通过税收使资金回流。

对于一个财团控制的国家来说,国家的钱就是财团的钱。财团的钱也可以是国家的钱,只是左手换右手而已。

朱由校此时发展的皇家资本,正在向财团的模式发展。

加大垄断是必须的。

皇家资本此时已经能够向老百姓供应粮食,那么接下来再垄断猪肉、蔬菜的供应,以及布匹等商品的供应,就基本上能够形成一个初步完善的垄断体系了。

于是皇家资本又迅速上了几个建设项目,即北直隶各城镇的养殖基地建设,以及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

明代的蔬菜长途贩运还是很常见的。不过北方冬季蔬菜种类比较单一,冬天基本上就是大白菜。

蔬菜的垄断,只垄断市场销售渠道也是可以的。但是无法把控产量,到时候农民突然什么时候种多一点,市场消化不掉,那就滞销了。

雇佣工人种植蔬菜,并垄断城镇蔬菜销售渠道,那么好处就是产量稳定、价格稳定。不会出现恶性竞争。这种蔬菜的垄断未必要赚多少银子,蔬菜生产过程中可以给工人更好的待遇,并且降低蔬菜售价都是可以的。反正钱在普通百姓手上。这种关乎老百姓生活的产业,经营过程中并不需要追求那么高的利润。价格的上涨,则是在老百姓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之下才能进行。例如后世中国矿泉水是一块钱一瓶。美国的矿泉水则是一美元。相当于,中国和美国的老百姓把钱都拿去买矿泉水,购买力是差不多的。

城市基建依旧在持续展开,在朱由校的亲自策划下,保障房工程开始在城外郊区开始建设。

京城的人口并非全部都都城内,城外也有很多房子,甚至是粘着城墙。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城市的发展,让城墙内的地皮变得太小。

保障房工程自然也就是在城外建设。

京城第一期保障房工程。计划安置一万户。安置之后,又将对城内棚户区(贫民窟)进行改造。

一番建设项目下去。整个京城的精神风貌就有了改变。街头小巷里面,双眼麻木无神。无所事事呆坐的贫民不见了,变成了一个个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身影。有了收入的贫苦百姓,顿时获得滋养。

整个京城的老百姓,都变得十分忙碌起来。

百姓忙着上工地做工,商人、伙计忙着做生意,尽显百业兴盛之象。因为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有了工作,同时因为这些建设项目所带动的经济效应,民间商人也开始加大投资、增加雇员,很快京城就出现了用工荒。

商人雇佣工人的时候,不得不提高工钱待遇,每天最少都是30文钱,活还必须比工地上轻松,中午还得供应面饼等伙食。

尽管工钱给得多了一些,但是生意好做了,不少商人也都笑眯了眼。那些中小商人,此时对于税务局并不感觉厌恶,因为税务局很少找他们麻烦。特别是街头小摊贩,以及那些小本经营的商铺,税务局根本不会去向他们收税。

此番老百姓购买力增强,他们的生意自然也就做了许多。

京城的新气象,更是让老百姓对皇帝朱由校产生了强烈的拥戴,什么昏君、明君,在老百姓看来很简单,那就是有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

甚至不需要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要让他们看到一点人生的希望,在他们眼里便是圣明的皇帝。(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