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隆万盛世 > 第890章 漕运中断

隆万盛世 第890章 漕运中断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31 06:52:57 来源:88小说

而魏广德考虑修改《宗藩条例》的内容,其实都是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解决宗室对财政的依赖,同时打破朱元璋给宗室子弟套上的枷锁。

首先给宗室各分支禄米定额,设定爵位的分配比例。

以后不论宗室人口如何变化,禄米定额都不会改变,只会按照宗室人口变化而增减。

实际上,明朝宗室的禄米,都是由各省布政使司支给,当一省财政无力承担后就会拖欠,到这个时候才会上升到朝廷的高度。

这也是宗室禄米一旦拖延,往往就会久拖不决的原因。

按照魏广德的想法,直接固定各省每支王爵可以分封的禄米,管你多能生,反正就这么多。

都是一系族人,人多就少分,人少就多分,也可以变相让一些低品级的宗室考虑放弃宗室身份,做其他事儿。

这就引出他考虑放开宗室限制,允许宗室自愿谋生,不管是经营四业还是参与科考、担任官职,在官职和爵位之间二择其一,只要做出选择就不准再反悔。

当然,之后也不能再申请恢复宗室地位,同时还不准大肆宣传其宗室身份。

其实朱元璋定下明朝宗室是不能从事四业活动的规矩,并不是真的把子孙当猪养。

在他的想法里,朱家的子孙是可以在朝廷为官的,甚至子孙还在各地封王,掌握相当的兵权,可以拱卫中央。

不过这些想法,在他死后发生巨变,他选择的继承人登基伊始就开始削藩,而且动作酷烈,最终引发靖难之变,诸王袖手旁观的局面。

而朱棣做为造反起家的皇帝,自然对兄弟侄儿是高度提防,于是当官这条路也被堵上了。

时过境迁,魏广德可没有朱棣还有继任者那么多顾虑。

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不支持造反的土壤。

即便有,那也是极度痛恨朱姓宗室的穷苦百姓,想让宗室带领他们造反,想多了。

即便是几十年前的宁王造反,那也是靠着王府庞大的财富才招募到的一群江洋大盗。

而这年月,除了王爵宗室还有这样的财力外,中低品级的宗室连想过上奢侈的生活都是奢望。

不过,魏广德也清楚,光是这些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每代皇帝都有可能会分封新的亲王,宗室一系的膨胀始终都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从王爵起就递减袭爵,把亲王都要进行控制,

不过把亲王、郡王也纳入降等袭爵的话,魏广德也就是想想,提出来后影响太大了。

文官集团肯定会支持,但是却会遭到来自宗室的反弹。

而且,提出对亲王郡王降级袭爵,也和他提出第一条,宗室定额有冲突。

所以,这个想法他也只是停留在脑海里,可不会想要提出来,影响太大了。

在书房里坐了许久,魏广德也没有想到其他可以改革的方向,于是又把记载的纸张收好。

魏广德又安心在崩山堡住下,只是夫人时常往来于崩山堡和九江家中。

这一日,一个绯袍官员气呼呼从兵部衙门出来,一头就钻进了门外的轿子里,没好气的对外面吩咐道:“去内阁。”

于是大轿被轿夫抬起,轿夫们如同褪下安装了风火轮似的,急匆匆就朝着皇城方向去。

不多时,轿子停在皇城外,那官员从轿子里出来,直接迈步朝着承天门走去。

和此地的宫廷内侍言语几句后,就有小内侍带着他往内阁走。

等到了内阁,小内侍转身就离开了,而那人则是直接进了内阁径直往李春芳的首辅值房走去。

“这位大人,请留步,您这是......”

终于,在路遇其他中书舍人疑惑的目光中,那人被首辅值房外守候的书吏拦下。

“我找李子实,你去通报首辅,就说谭子理要找他。”

那官员对那书吏语气不善的说道。

“好,谭大,谭总督。”

听到来人自报家门,那书吏这才想起来这位大人是谁,不正是蓟辽总督谭纶又是谁。

不多时,那书吏就出来,恭敬的把谭纶请了进去。

“子理,你这么快就来了。”

谭纶走进首辅值房,李春芳已经迎了出来。

“首辅大人,我能不来吗?朝廷都把本该拨给蓟镇的钱粮都停了,现在蓟州到昌平一线的工程全都停下来,我就是要问清楚,朝廷到底要闹哪样?

别说大同和议了,北边就不用防御,要是真如此,那好,边军尽裁,又可以为朝廷省下一笔支出。”

谭纶没好气的冲李春芳拱拱手,就从他身旁走过,找了张空椅子一屁股坐了上去。

李春芳冲门口的书吏挥挥手,这才转身回来坐到谭纶身旁的座位。

等人送上茶水,这才开口道:“我知道这事,可没办法,条子是高新郑递给户部的。”

“可这些工程已经进行大半,只有少部分完工,大多还差一点。

拨款朝廷早就定下来的,这一暂停,整个防务工程就前功尽弃,前两年投入的钱粮可就都打水漂了。”

谭纶立即开口说道。

谭纶口中的防务工程,其实就是隆庆三年时,他上奏建立遍及整个蓟镇防区的敌台修建,择险要处建设敌台,常驻军卒防守,即可做为防御北方的防御工事,又可做为传递战事的烽火台。

当初朝中答应拨付一笔银子,剩余由蓟镇自筹,可是这笔银子被户部以没钱为由暂扣,最后定下分三年逐年拨付。

前两年的银子都按时拨下来了,可这最后一笔银子户部却迟迟不予拨付。

而这最后工程款的拖延,一下子让本已初具规模的防线完全无法使用。

当然,勉强使用也行,但基本上很难达成当初建造的目的。

这不,几份奏疏送到京城来,但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谭纶只好奏请,亲自进京来说这个事儿,追讨银子。

“先前我去兵部报备就问了,他那边可说了,他们按照惯例行文到户部,可户部说是内阁的条子,把这笔款子给扣下了,我不来找你们内阁我去找谁?”

说到这里,谭纶不免有些压抑不住心中的火气。

“我已经说了,这事儿,我和正甫都是同意拨付的,可是高新郑那里有不同意见。”

说到这里,李春芳一脸无奈状,继续对谭纶说道:“其实那几万两银子,确实没什么,给了也就给了。

可是现在内阁的情况,我这个首辅已经说了不算,一切都是那边做主。

也许,我递进宫里的奏疏,一会儿就能批下来,我就得收拾家当回老家养老了。

你真要找的话,还是去找高新郑说这事儿吧,我是爱莫能助。”

“高新郑怎可如此,朝廷的规矩都不讲了吗?”

内阁里的事儿,其实也就是内阁几位阁臣心里清楚,对外都是守口如瓶,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或许高拱在和门下交流的时候会透露一星半点,毕竟他是得利者,适当传递出一些消息,也可以让他的那些追随者更加放心大胆跟在他身后。

但不管怎么说,内阁外的其他衙门,或许会有人从蛛丝马迹中发觉一些不好的信号,但是决计不会想到内阁次辅连最起码的上下尊卑都没有,敢以下犯上,这可是有违圣人教义的。

虽然阁臣没有品级分别,可是按照殿阁、首辅、次辅和普通辅臣,还是泾渭分明。

李春芳在谭纶面前说出这话,其实也代表他去意已决,不想继续留下来承受高拱的欺辱。

“张叔大、殷正甫也不出来说说?”

谭纶惊讶道。

他知道高拱受宠,但是也没想到居然可以无视首辅,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思推动朝政运转。

“现在,能在他面前说上话的,也就是叔大,正甫的话都被他无视。”

说到这里,李春芳看了眼谭纶,“你不知道,其实当初次辅陈以勤致仕,也是被逼的,要给他腾位置。

那时候在内阁,也就是陈、魏、殷三人联合,才能勉强和他扳手腕。

现在逸甫致仕,善贷丁忧,我这离开以后,下一个应该就是正甫了。

你如果真要这笔银子,可以试着去找叔大,请他帮忙说和一下,你直接去找高新郑,怕是会适得其反。”

李春芳最后,语重心长的对谭纶说道。

“为何?”

听出李春芳话里有话,谭纶当即追问道。

“还能如何,他可不喜欢你们江西人。”

李春芳只得说的更明白一些,“至于你想说他们当年之谊,为了晋升连逸甫都能逼走,你觉得他还会对其他人如何?”

就在谭纶还要再说时,门外急促脚步声传来,一位内阁中的中书舍人快步跑进值房,对着李春芳说道:“首辅大人,大事不好。”

“何事?”

看到人如此惊慌,不止是李春芳,就连谭纶也是心里一惊,知道今天没自己什么事儿了,肯定发生大事儿,否则内阁中书也不会如此惊恐,几乎是冲进值房禀报。

“徐州以南两岸多处决口,大批漕船被洪水卷走,大河主流改向,主河道水枯淤塞,漕运......再度停航了。”

那中书立即双手呈上手里的奏报,快速禀报消息。

“什么?”

李春芳顿时感觉五雷轰顶,朝廷这才花大笔银子治水,才一年时间又堵了。

要知道,上次洪水停航,直接导致科道言官弹劾工部办事不利,指责工部尚书朱衡失措,为此工部才奏请启用当初和朱衡意见不一样的潘季驯治水。

可谁能想到,被内阁寄予厚望的潘季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证明了,他那一套还是不管用。

别说谁比谁高明,朱衡治水好歹还保证漕运三年多畅通,而潘季驯呢?

一年,仅仅一年不到。

李春芳伸手从中书手中夺过奏疏快速看起来,果然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十一处决口,堵塞航道八十里,没一年时间是不可能恢复航线了,今年的漕粮定额完不成了。”

李春芳嘴里喃喃低语。

要知道,现在通州粮仓的储量已经低于定额,本来还想着今年多运些,特别是去年被堵在运河上的漕船,抓紧时间有机会多跑一趟,补充通州仓。

现在黄河再次泛滥,他们的想法自然是落空了。

“子理,你的事儿就不要再说了,朝廷现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银子拨付蓟镇了。”

看了眼同样面露惊骇的谭纶,李春芳苦笑着说道。

招招手,李春芳叫来在门口尴尬站那儿的书吏,吩咐道:“去请几位阁老来议事。”

内阁有事,谭纶自然不便继续久留,只好起身向李春芳拱手告辞。

别看他贵为总督,可在京城,在内阁,只有阁臣才有资格来此议事。

即便这个时候要扩大,那也是内阁召集六部九卿参与,可没他这个总督的事儿。

现在看来,也只能等皇帝召见的时候,试着提一提要钱的事儿。

不过就当前的形式看来,貌似那几万两银子就算有,也会被挪作他用。

谭纶出了内阁,沿着来时的路往宫外走。

外省总督回京,他是打着拜见皇帝的名义回来的,所以还得回去等着隆庆皇帝的召见。

今日去兵部,也是为了报备。

刚走到会极门,谭纶一眼就看到老乡,工部尚书朱衡和户部尚书张守直往这边来。

张守直他是认识的,毕竟在京城担任过兵部侍郎,那会儿张守直也只是户部侍郎,谁知一转眼人已经晋升为尚书了。

“回来了。”

朱衡是知道他来京事由的,毕竟两地相隔不远,偶有书信联系。

“回来了,先前还在和李阁老说这事儿,结果就听到漕运中断的消息,我就出来了。”

谭纶和张守直相互行礼后,对朱衡说道。

“晚上我设宴为你洗尘,现在我还要去内阁。”

朱衡只是对他说了一句,就和张守直一起往内阁疾步走去。

漕运,事关户部和工部,这两个衙门自然也有下面的官员急报进京,几分奏报几乎同一时间抵京,知道消息两人就往内阁跑,等着内阁拿主意,在宫门口遇到的。

都不用说也知道所为何事,所以就一起进来了。

“子理的事儿,以前或可运作,现在,怕是不行了。”

路上,张守直低声对朱衡说道。

“哎,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听说就差一点,那些敌台就完工了。

花了这么多银子最后不能使用,这才是浪费民财。”

朱衡叹气道。

“早知如此,去年就该一并拨付了。”

张守直老家在遵化,祖上是蒙古人,不过他早已经把自己视为明人,所以自然希望蓟镇防务更加完善,才有此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