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温彦博所想,一旦李破亲自开口,众人就都不好反驳了,让君王收回这样一个决定,等同于在君王脸上来了一巴掌。
而且这话说的,有头有尾,显然非是临时起意,也不知琢磨多长时间了,想想这还真是大王能办出来的事情总能出人意料。
但是唐啊,李渊人家是唐国公,起家也在晋地,遂国号为唐,而且人家刚被你逼死不久,你竟然想把对方的国号给抢过来用,这也太狠了吧
自古以来,从未听闻过这等事情,连王莽篡位,也还弄了个自己的国号呢,虽然大家都不承认,您这可好,难道想给李渊当儿子不成
国号的产生,其意义只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国号改了,也就意味着朝代换了,其实也就是说,换了异姓之人来当皇帝,国号即要更改。
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温彦博等人竟然不知从何说起了,只觉得今日之事,极为荒诞,甚至比当年封王的时候还要糟糕百倍。
想象一下出去宣读国号的时候,那些关西人的脸色一定很精彩,温彦博就想哭上一场,在国号上闹笑话,日子也别想过了。
他现在开始想念起陈孝意来了,别看年纪老大,可论起聪明来,他温彦博也要甘拜下风,相比之下,苏亶这个混账东西真是该杀的紧。
想到此处,转头便恶狠狠的瞪了苏亶一眼。
苏亶此时也后悔了,这多嘴的毛病还真难改 以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近些日子好像老是倒霉,难道长安与俺不合
李破看这些人怪模怪样 东瞅西瞧的样子 继续做着自己努力。
刻意放缓了声音道“也不用这般为难吧你们各个自诩贤才,连个好的借口都不愿与我去找吗
再者说了 你们真的不觉得此乃天命所定吗不说神人于我梦中的指点,就说我与李渊同姓,早前便有长安童谣说我李氏代隋,可见早有预兆。
还有我与李渊皆起于晋地 同样南向而定长安 只不过李渊早了一步而已,宣其为伪王,其所建也不就是伪唐”
这风格很汉王 似是而非的道理 乍一听很不错,仔细一琢磨 总觉着不对味。
又沉寂良久 殿中的人都在急速的转动脑筋,想着这事该怎么办 谁也不肯轻易开口说话,以免坏了大事。
李破的声音充满了循循善诱的味道 “所谓事在人为,天下事总有第一遭的时候,我今为天下先,为后来者省些功夫,也是好事不是”
大家没搭理他,入城以来汉王开的玩笑终于遭了冷遇,也是第一遭,当然了,他们也是觉着汉王开的玩笑太大,不哭就不错了,还笑,笑个屁。
先开口说话的人有点让人意外,是岑文本,岑文本如今暂居给事中,是门下省中随侍于皇帝身畔的官职。
看的其实就是岑文本才思敏捷,笔记华丽,在李破身旁可以随时给他修饰政令辞藻,比杨续好用的多。
中书那边的中书舍人是个叫颜师古的,在长安名气不小,李破也见了一次,人还可以,三四十岁年纪,长的也不差,用当世的话来讲,就是形容俊伟,举止有度。
在中书舍人位置上,注定是有学识之人,只是接触时间太短,还看不出什么,若非观感不差,应该是由岑文本代之才对,毕竟这人之前很受李渊赏识,经常参加什么百兽宴。
这也正是如今长安城里的现状,很多人都是李渊任命的,想要逐一取代根本不可能,只能慢慢来。
其中出那么一个两个脑子不太好使,想为旧主做点什么的人,也很正常不是吗
岑文本声音清亮,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很有逻辑性,风格上其实和陈孝意越来越像了,他在晋阳得陈孝意赏识,据说待之如父师。
“既然大王其意已决,臣不敢相阻,只是其间利弊,臣却要向大王说个明白,此正臣之责也,望大王允准。”
李破点头道“有商有量,才可成事,你说。”
岑文本站起身,躬身一礼,暗自咽了口唾沫,这应该是他归顺汉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问对了,而且事关社稷基业,他可不能说错什么。
“国号,国之表也,帝之大姓也,其规未定,可秦汉魏晋,皆有先例可循。
今大王欲以唐为号,在微臣看来,有利有弊。
利者,大王之前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传之于众人之耳,必有天命之说现世,虽两唐相继,也可自圆其说,只需大王施以仁政,广聚人心,日久必以大王所立为正朔。
啊,臣说的有些小了,异日臣等随大王堪平四海,鼎定九州之时,又有谁会再提起为政数载之唐王李渊
再者,大王既擎日月星辰之旗帜,又得唐之号,也正有接引前代,继往开来之势”
听到这里,温彦博等人都稍稍松了口气,尽都暗道,岑景仁思虑敏捷,条理清晰,口才更是了得,说的话也颇有道理,这么看来,以唐为号倒也不算胡闹。
其实吧,这道理谁都懂,只是被汉王殿下突袭了一下,仓促之间,谁也想不太清楚,再加上李破一直在那唠唠叨叨,更扰乱了他的思维。
岑文本这里只不过言简意赅的给整理了一下,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没请何稠到场何稠年纪太大了,有些东西在他的思想里十分顽固,而他又曾主掌大府,熟知礼仪规章,甚至是诸般典故,所以会非常难以说服。
不像现在这般人,最大的就是杨恭仁,五十多岁,最小的就是岑文本,年纪还不到而立,比李破都要小。
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像老人一样墨守成规,而他们也更愿意帮助汉王殿下成事,而非劝阻他如何如何。
李破做事一向考量周全,今次也一样,同样的他也确定局面会向他想要的那样去发展。
而在他的心目中,唐多好啊,虽然被李渊用过,但没关系嘛,大唐大唐,听着顺口而又阔气,要是弄成什么汉啊,晋啊,甚至是按照日月星辰旗的意义弄个明啊什么的,怎样一个别扭了得
还是那句话,这事没人做过不假,可咱来做一做却也无妨。
李破瞅着在那可劲摆活的岑文本,心说这是该说弊端了吧最好给我悠着点,不然你这年纪轻轻的,那么长时间的仕途都攥在咱手中,总有算账的时候。
岑文本阴阳顿挫的,按照既有的节奏在诉说着他的见解。
“有利即有弊,李渊虽死,可陇西李氏仍在,子弟颇众,若大王以唐为号,若将来李氏立可以此为由发难,行那大逆不道之事
若大王决意如此,那陇西李氏臣以为应早做打算,勿要养虎为患。”
一直温文尔雅的岑景仁偶露峥嵘,就建议李破对这样一个关西大族动手,让李破都惊讶了一下,心下嘟囔,还真是咬人的狗不太叫唤
岑文本还有很多话要说,可扫了一眼堂中众人,明智的打住了话头,“臣智谋浅薄,只想到了这么多,如何决断,还请大王与诸位商议。”
这就很聪明了,年轻人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卖弄,得意时不知收敛,岑文本为官多年,这个毛病却已经改的差不多了。
而经他开了个头,气氛果然就不如方才拧巴,解说的很到位,其实内里的含义其他几个人都能琢磨的出来。
一个呢,就是李破心意已决,绝非其他人轻易能够动摇,与其劝阻,不如极力助大王成事。
二来呢,国号之事看似不小,其实和其他事比起来,并无多少实质性影响,不管是隋还是唐,也只会让人有所不适,只要将来能一统天下,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不见刘邦当初被封汉王,恼怒非常,因汉王不过小王而已,可当他登上帝位,国号起的也是汉,过后又有谁来诟病于他呢
第三,弊病肯定有,陇西李氏一下便成为了大麻烦,可在现在看来,并无大碍,最多也就是让关西人或者是其他诸侯惊讶一阵罢了。
有了这些做铺垫,人们的脑筋也一下松泛了起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拿出来供李破选择得国号并不那么让人满意信服。
“岑中舍所言有理,神人梦中托付,此天命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只需传于天下,众人自当以为我主为正朔。”
杨恭仁开始表态,作为杨氏“余孽”,在这种事情上其实必然会站在李破一边,他才不管国号到底是什么呢。
苏亶趁机跟上,“潼关大捷来的早了些,臣觉着,西北屈突通早晚归降,让他们拖一拖,到时以此捷报祭告天地,流言之类定会少上许多。”
接着好像安排好了,王泽也来说话,“西京初定,人心颇不安稳,大王入城时为示宽容仁厚,并无滥杀之举。
可总有桀骜之辈,不思恩情,以为大王软弱,正好以此事为由,杀一儆百。”
这话竟然出自王泽口中,同样令人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