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54章

明朝女人 第54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为皇帝尝药,这是宫人內侍做的。柳娘以口渡药,一是亲密,二是为皇帝试毒。柳娘温婉一笑,眼中含泪,“我怕。”

  只这二字就说尽了其中心酸担忧,皇帝刚遭遇这样的困厄,听了这话,自诩神仙中人,也忍不住软了心肠。

  “陛下不可劳神,妾和你说说这宫中处置,您随意听听,万勿挂心。出事之后,妾已封锁后宫,没让消息传出去,现在是十二日午间,事情已经过去了,无人知晓。太医刚刚出宫,想来总会有人把消息透出去的,不过无碍,您已经醒了。端妃、宁嫔翊坤宫一应人等我都拘禁着,等陛下醒来处置,您不必着急等养好身子再做计较。”

  “杀!”皇帝艰难的挤出一个字来,杀气腾腾!

  “若是陛下有万一,妾不必问,定诛翊坤宫所有人,再夷九族!可陛下醒了,妾便可安心从容审理。不是妾为端妃说好话,她近年受宠非常,可与妾比肩,如此辉煌之时,怎么会弑君?这道理上说不过去啊?其中会不会有误会,妾担心杀她,陛下日后想来也是遗憾。再有,不看她的颜面,还有常安、宁安两位公主呢,若是诛杀她们母妃,两位公主日后如何自处?”

  皇帝诧异看了柳娘一眼,他也知道自己为了修道,常居翊坤宫,十分伤柳娘的脸面。他还以为柳娘会趁机杀了端妃,再清洗宫中不和之人呢,皇后绝对有这个权利。没想到她能等到自己醒来,这真是一心为了自己着想啊!果然,贤后就是贤后,不因距离远近、关系亲疏而有所改变,皇帝心中安慰,轻抚柳娘的手背,心中渐有定论。

  “陛下先歇息,我安排人提审宫女,等口供出来了,再报与陛下。”柳娘轻轻给皇帝整理被子,“您现在最重要的是歇息,晚间请安的大臣该来了。”

  “审端妃!”皇帝又挤出一个短语。

  “这……自古刑不上大夫,端妃乃是二品宫妃,位比六部尚书,不好……好,好,听陛下的,我这就去吩咐。”柳娘见皇帝坚辞,连忙应下,又叮嘱他好好休息,慢慢放他躺平,药效发挥,皇帝很快就睡着了。

  皇帝再次醒来之时,朱载壡为首的皇子和昭宜公主为首的皇女都跪在皇帝床前,等候皇帝苏醒。柳娘并未因端妃戴罪之身而怪罪她所出公主,常安公主依旧作为公主之一,就跪在昭宜公主之后,有资格为皇帝侍疾。

  柳娘坐在床沿上,见皇帝醒了,扶他起来,轻声道:“陛下醒了,儿子女儿孝顺,都跪地祈福,祈求陛下早日康复呢。”

  诸位皇子皇女整齐叩头,齐声道:“父皇万安……”

  皇帝似乎有一瞬间怔忪,定睛一看,指了指排在公主一列第二位的常安公主,瞬间怒道:“出!”

  “都出去吧。”柳娘顺势打发所有皇子公主都退出去。可皇帝的动作谁有看不见呢,在宫中生存,没有小孩子。常安公主已经泪湿沾襟,朱载壡作为长子,昭宜作为长女,十分有风范的护着弟弟妹妹们出去。

  “陛下,诸位阁老重臣正等着您召见呢,见吗?”

  “齐……进……”

  柳娘让那些重臣一起拜见,长春宫乃是后宫,皇帝又伤重不好挪动,这些重臣进出谨慎得如同刚进宫的小宫女,只盯着自己眼前的地砖研究,花纹真是漂亮啊。

  齐齐叩拜行礼之后,首辅夏言出列问皇帝安好。

  “朕躬安,卿等自勉。”皇帝好不容易连词成句,声音却犹如蚊蝇。柳娘不得不在一旁大声道:“陛下谕旨‘朕躬安,卿等自勉。’”

  “臣遵旨。”众臣又是一阵叩拜,心里松一口气,只要皇帝还清醒,能说话,他们就放心了。往日皇帝不上朝,不也是内阁维持国家运转吗?只当皇帝又闭关修仙就是。

  皇帝轻轻摆手示意,柳娘会意挥退诸人。

  皇帝刚刚费神说话,此时能省则省,半响吐出一个字:“审。”

  “审理结果已经出来了,此次弑君大案,乃是由杨金英为首的十六名宫女作案,其中张金莲良心未泯,虽上贼船,不敢涉水,中途来长春宫自首,妾才能及时赶到。此时想来依然后怕,妾无能,没有管好后宫,令陛下遭此大难,请陛下责罚。”柳娘顺势跪在床边,哭泣请罪。

  “卿、好。”

  听闻这两个字,柳娘好似终于放心,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中间抽泣着诉说自己的害怕和无助。哭了许久,发泄完情绪,柳娘渐渐找回理智,叹道:“是妾不好,陛下正该静养,怎么能哭声惊扰。”事实上水柔已经惊恐的跑进来,发现皇帝还睁着眼睛和皇后说话,这才心有余悸的退下。柳娘这哭的,宫人们还以为皇帝驾崩了呢!

  柳娘醒过神来,慢慢诉说此次审理的结果:“杨金英等人弑君,据她们自己交待是怕继续为陛下采集仙露病逝,近日又有大雪,宫女们凌晨采露,多有病患。十日前,还移出去一百多生病的宫女。这些人乃是刚刚采选进宫专为陛下修仙所备,野性难驯,方有此大祸。杨金英等人对弑君大罪供认不讳,妾想令有司明正典刑,以儆效尤,陛下看可妥当?”

  “剐、九族。”皇帝的意思是这些宫女千刀万剐,诛九族。

  柳娘有些迟疑,这些宫女行为可恶,但真论起来,也算情有可原。见皇帝眼睛通红,显然在气头上,劝不通的,柳娘只得放下。暗中吩咐人以内宫体面为由,意思意思后给她们个痛快。家人也最多牵连父母兄弟近亲,宫女入宫都是贫家女,普通老百姓三代以上祖宗都记不清,很多媳妇都是买来的,低于车轮高度的儿童不算在九族之内。在小处挑毛病,最后实行下来,死的人少一大半。

  皇帝又道:“端。”

  柳娘听字猜意的功夫见长,道:“端妃一直紧咬牙关不说话,妾让宫中嬷嬷用了鞭刑,依然不吐口。到底是正二品宫妃,妾不敢太过,只好放过她了。与她同居一宫的王宁嫔却招供是端妃挑拨宫女弑君,她身为次嫔,被胁迫跟随。这是她的口供和画押。”

  皇帝一看王宁平的画押,字迹工整,显然未受大刑。

  “妾却觉得此言不实,大理寺断案也讲究动机和手段,端妃深受皇宠,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可妾也知道端妃不能置身事外,妾带着內侍破门而入的时候,端妃就安坐侧殿,王宁嫔与其贴身宫女陪着她,侧殿灯火通明,显然她是知情的。而今端妃又是这个模样,显然是想见陛下一面,亲自禀告,陛下可愿见她?”

  皇帝突然咳了起来,柳娘顾不得汇报什么,连忙叫太医进来。

  皇帝病情反复,柳娘肩上担子重,内宫前朝均有人请见,宗室这时候也冒头了,别忘了皇帝是过继而来,宗室总想找借口发挥。

  黄锦趁着柳娘处理事务的空挡和皇帝禀告道:“皇后娘娘所言属实,娘娘自陛下遇刺后,一直都在榻前,衣不解带,亲手照料。陛下乃是有福之人,后宫诸人莫不如皇后娘娘亲睦爱戴陛下。”所以皇帝千万不要灰心,黄锦只盼着皇帝一切安好。

  “黄伴~”皇帝长叹一声,在这宫中若论最了解他的人只能是亲密称呼为“黄伴”的黄锦了。黄锦自小伺候皇帝长大,一路见证这兴献王世子到皇帝的艰难历程。而今在这形势大好的时候出了弑君案,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骇人听闻。

  “端妃为何?”皇帝怎么也想不清楚,他那么宠爱曹端妃,皇后都不自觉说出了“可与我比肩”之类的话,宠爱之盛可见一般。这样人人羡慕的端妃,怎么会想弑君呢?

  黄锦见皇帝居然对参与弑君的端妃还有眷恋,钦佩皇后做事周密的同时,又升起强烈的不忿。皇帝待他亲密无间,黄锦一心为皇帝尽忠,这样的女人就是祸水,如何能让她再伴皇帝身边!

  “奴婢倒有些上不得台面的想法。”

  第98章 生孩子

  “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 出此大事, 锦衣卫已连夜加审户部郎中曹察一家。据曹察之妻交待, 端妃娘娘入宫前曾与宁嫔娘娘之兄议亲。陛下可曾记得, 刚入宫那两年端妃娘娘并不远侍寝, 对陛下多有回避,待宁嫔娘娘入宫同居之后,才对陛下亲近起来。”黄锦虽一口一个尊称, 却是把端妃宁嫔往死路上逼。

  “朕以为……矜持。”皇帝轻叹, 黄锦顿了顿, 没有说话。

  皇帝也看见了黄锦的动作, 黄锦了解他, 他也了解黄锦, 显然这个陪伴他多年的大伴不想再说戳他心窝子的话。矜持,像皇后一般有宠爱则如烈火般奉献一颗真心;宠爱衰弛则克尽本分,这才是矜持。

  黄锦从怀中掏出一册书来,封面上乃是《九衍长生术》, 一看就是道家学说, 只名字生僻,连遍览道家藏书的皇帝都没听说过。

  黄锦也不卖关子,打开那书指着其中一段道:“此乃从端妃娘娘寝殿中搜出, 表面上是长生之术,实际是驳斥双修、诋毁仙道。”

  皇帝只看黄锦指着的那一段就明白曹端妃的动机了,她这是怕皇帝拿她采补, 终将丧命才出此下策。怪不得,怪不得!皇帝突然回想起端妃曾经劝他善待宫女,多问几句便哭啼道:“同病相怜”。好一个同病相怜,亏得往日自己还以为端妃心善,如今想来不过是爱慕虚荣、贪生怕死罢了。

  皇帝只觉的一腔真情付诸东流,无力摆手,让黄锦退下。柳娘和黄锦无意识的配合之下,终于为此次宫变,画上完美句号。

  皇帝找到机会和柳娘道:“事情不宜拖得太久,外界物议沸腾,议论纷纷,皇家之事,岂能由他们翻弄口舌。曹氏、王氏和翊坤宫一干妃嫔宫女千刀万剐,株连九族,方解朕心头之恨。”

  “陛下遭难,妾感同身受,只怕物议沸腾,倒是朝臣又有借口诋毁陛下修仙了。唉,不如用妾的名义赐死内宫妃嫔就是,到底伺候过陛下,让外人见了,不免难堪。陛下也知此次大案,议论纷纷,将来史书彪炳,当如何记载?有此一案,恐伤陛下贤名。不若以妾的名义行事,后世之人只当是内宫妇人争宠,一笑置之。”

  皇帝没想到柳娘还愿意给端妃一个体面,心中更坚信她温柔慈爱,有母仪天下之风。

  “依卿。”

  翊坤宫内妃嫔全部赐死,家族覆灭,宫变弑君答案就此落下帷幕。曹端妃是否冤枉,此案可有内情,均是浮云。

  柳娘一道旨意,翊坤宫清洗一空,外朝家族也瞬间灰飞烟灭,妃嫔们再一次见识到了皇后的威严与能力,安分的犹如鹌鹑,战战兢兢,一心讨好皇后。

  皇帝却好像突然发现了柳娘的好,伤好大半,能移动之后,依旧赖在长春宫,与柳娘同吃同住,两人仿佛回到了初识时候的亲密。长春宫中,皇帝、柳娘、昭宜、朱载壡、朱载堃一家五口,如同平常人家说笑玩乐。皇帝往日因修仙错过和儿女相处的日子,如今都补回来了。

  待皇帝大好之后,立即下旨册封朱载壡为太子,令礼部、太常寺准备仪典,这是对柳娘忠君爱君的回报。

  朱载壡出生之时,皇帝大赦天下,并令大学士献上《皇太子赋》,身为嫡长子,没有比他更合适的继承者。话虽如此,可一日未曾正位东宫,柳娘就一日不放心。此时正式册封,柳娘也松了一口气。

  后人对皇太子的地位多有误解,总拿唐太宗李承乾与康熙二阿哥作为皇太子的反面教材,好似皇太子就是其他藩王、皇子的踏脚石。却不知藩王、皇子在太子面前拱手作揖,称臣叩首,储君的地位非同一般。尤其在大明,皇太子是怎样高贵的地位——国之储君,副贰,正统,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多少皇子谋夺帝位,都要从登上太子位开始。

  远的不提,就拿大明第三代帝王仁宗来说,身患脚疾,上有君父成祖不满,下有弟弟汉王穷追不舍,内宫母后虽有后位之尊,可汉王也是她的儿子。即便处境如此不利,他依旧踩下军功赫赫的汉王登上皇位,为什么?因为他嫡长子的身份,皇太子的身份,朝中有多少大臣拥护这正统!

  朱载壡而今正位东宫,前程已定,当初子以母贵,而今母以子贵,柳娘的地位因此更加稳固。

  威风凛凛,风光无限的柳娘却在深夜轻装简行,避开了水柔等皇帝安插的眼线,来到慈庆宫中。在内宫经营十多年,又有此次大清洗,柳娘对内宫的掌控,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你来了。”慈庆宫装饰恢弘精致的内殿中,只有一个老妇端坐在凤椅上,这是孝宗原配、武宗生母——张太后。

  “这些年我待太后娘娘不好吗?供奉有缺失吗?娘娘为何绝我生路?”柳娘厉声问道。

  “你很好,哀家从未想过你倒与那些白眼狼不同,念着哀家奉送皇位的恩情。”张太后仿若为看到声色俱厉的柳娘,慢条斯理道:“这些年你名义上减少了慈庆宫的供奉,可哀家所需只有多没有少,只有优没有次,哀家承你的情。奈何你是他的女人,生死大事,不是几匹绸缎就能抵消的。他占了哀家儿子的皇位,杀了哀家的弟弟,哀家不杀他,天理何在?!”

  “你明知杀了陛下于事无补,依旧是我儿继位,他的血脉传承国祚。更何况,你杀不了他。”

  “是啊,我知道。”若是自己还有力量,就不会困守慈庆宫了。张太后再清楚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皇帝还要她做个门面牌坊,大节下让她漏个面,如今她已两年不曾参加宫廷大宴,世人都忘记了宫中还有一个张太后,名正言顺的太后。不是追封,不是超拔,她是陛下原配正妻啊!张太后忍不住落泪。

  柳娘却不愿再施舍仁慈,她对张太后有同情,才放任她在后宫安享晚年。可她挑动曹端妃弑君,这就是伤害她的利益。

  “我念着太后娘娘的恩情,给你一个自我了断的机会,仍旧可用太后仪仗葬入泰陵。”

  张天后笑得更欢了,眼泪簌簌落下来。“多谢皇后娘娘恩典,可惜老妇用不到了。太医院没报吗?哀家已绝生机,可惜不能拉着兴献小儿垫背,可惜,可惜。”

  “沈氏,你是个好的,哀家后宫势力已被清洗干净,一点儿金银积蓄想来你也看不上眼。最后送你几句忠告,报答你的好意吧。”

  张太后站起身,颤颤巍巍走到柳娘跟前,不顾柳娘退步,紧紧抓着她的手臂道:“永远不要相信男人,永远不要相信皇帝!都是骗子!他们的血是冷的,心是铁做的,都是铁做的!都说先帝待哀家好,从古至今哪儿有不染二色的君王。骗子!天下人都被他骗了!先帝心里只有江山社稷,连儿子都教不好,哀家困在这冷冰冰的慈庆宫,就像老鼠,苟且偷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皇帝都是骗子,兴献小儿更是冷血,你不要被他骗了,他马上又会忘了你的好,流连后宫。女人和朝政有什么分别,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柳娘抽身退步,躲开已经疯癫的张太后。柳娘还以为她能有什么至理名言相赠,没想到只是几句牢骚话。孝宗是个绝好的皇帝,不仅是个好皇帝,更是一个好夫君,好丈夫,好父亲。武宗没被教育好,无嗣才让张太后落得如此下场。可选嘉靖继位是她和杨廷和选的,如何怪得道作古的孝宗头上。

  疯癫的女人,连她生命中最光辉耀眼的珍宝都蒙尘了。

  柳娘任由张太后在内殿嘶吼哭泣,快步退出了慈庆宫。回眸一看,夜色下的慈庆宫犹如张开大嘴的巨兽,吞吐黑暗,湮灭人性。

  嘉靖二十一年,太后张氏薨,因正值新年之前,皇帝深觉晦气,葬礼大幅度削减,清冷葬入孝宗陵寝。

  宫中仪式性为张太后举丧,未几,新年已至,红绸代替白布,热闹的新年开始了。张太后的死亡,被遗忘在深宫中。

  忙完了大儿子的册封大典,柳娘本以为可以歇一口气,没想到朝中又为皇太子所居宫殿吵了起来。

  太子既立,就不能再同别的皇子一样,随意居住。朱载壡原本住在长春宫中,这是皇后求来的特权,如今太子居住在哪里,也是朝堂上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别忘了皇帝上台就是通过大礼议初步掌握朝政大权的,当初大礼议以皇帝的胜利为结果,可是影响却绵延至今,朝臣们也想通过宫殿所代表的含义,影射朝政。

  第99章 生孩子

  世人常以东宫代称太子, 简而言之, 太子的确居住在皇城东边的宫殿里。

  外东路如今最适合太子居住的宫殿就是慈庆宫与慈宁宫, 只是如今张太后刚刚仙逝, 马上整修她的寝宫, 也不太符合礼仪标准。

  这里面不仅牵涉着张太后, 还有朝政上的弯弯绕绕,展开来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蒋太后去世之后, 翊国公郭勋曾建议皇帝把慈宁宫改为太子居所。当时太子还未明旨确立, 带最佳候选人只有朱载壡一个。皇帝并不想这么早确立太子, 加之慈宁宫是生母的宫殿, 不愿轻动。当时的首辅夏言出言反对, 颇为符合皇帝的的心意, 此事就此搁置。

  而今太子已经立了,宫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夏言好像忘了当初自己说过的话,又请旨改慈宁、慈庆两宫之一, 作为太子居所。东路上规制适合的宫殿也就这两所了, 新建宫殿太过劳民伤财,为朝堂大臣所不取。只是一所是皇帝生母宫殿,皇帝与生母感情好, 不愿意;一所是张太后的宫殿,她身份太正太硬,她才是正统, 又是新丧,不能够。怎么做都容易惹雷,太子还住在内宫也不合礼仪啊!

  说来是两面为难,但朝臣都是层层选□□的精英,怎么会为这点事情犯难呢?关键是其中还牵扯到夏言前后不一的态度,他当时反对郭勋,此时又出尔反尔,朝堂上郭勋正受到诸多御史弹劾,不得已停职自辩。皇帝以为这是夏言在打压内阁其他人,御史也是他指使的。郭勋乃是超品国公,是武定侯第六世孙,又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中出力,深的皇宠。这样根深蒂固、颇有圣宠的超品国公被首辅夏言逼的停职闲赋在家,这样的势力,怎不令皇帝心惊。

  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帝王,皇帝长期不上朝仍然能掌控朝政,凭的就是对朝臣的平衡。夏言忘了他身为臣子的本分,皇帝无法饶恕。

  所以,这表面是皇太子宫殿的问题,实际上是内阁争斗,朝臣倾轧的缩影,或者朝堂斗争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的婚事皇帝猜忌大臣的权利威胁到了他。

  每一层都是表象,拨开这一层,还有下一层,如同一颗洋葱,层层叠叠,阴谋反复。

  最终,皇帝下旨皇太子宫殿选在慈庆宫,慈庆宫恢复旧名清宁宫。同时,夏言罢官,停职闲赋,郭勋死在锦衣卫诏狱中,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深得皇帝信任,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朱载壡此时才八岁,他不明白这样复杂的朝政,不由向皇帝请教。皇帝在养好身体之后,死灰复燃,又沉迷在修仙中,面对儿子的请教,只让他“多思、少问”。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朱载壡只能回来问柳娘。

  “母后,孩儿不明白。太傅总说严尚书贪婪放纵,父皇也曾斥责于他,怎么此次却是夏首辅罢官,他入内阁呢?”朱载壡歪着头问道。

  “那皇儿知不知道夏首辅家境富饶,用度奢侈,他本起自寒微,光靠俸禄,怎能攒下这样的身家吗?严大人前几次才收到的家乡人送来的牌匾,他为家乡修桥铺路,惠及乡里,你父皇也称赞过他。”

  朱载壡糊涂了,他以为这就是黑白分明的戏台故事,夏言是好人,严嵩是坏人,那个被父皇下狱的郭勋更是大大的坏人。怎么坏人也做好事,好人也贪污。他的父皇对这些人既夸过也骂过,年幼的朱载壡实在不知道以什么为标准。

  “可是……可是,太傅说……”

  “嘘——”柳娘示意他不要继续说了,轻柔的把他抱在怀中,抚摸着他的头发道:“壡儿,不要总听太傅说,太傅说。太傅也只是臣子,父皇母后为你选了天下学问最好的人做太傅,可学问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会做官的,不一定是对民有益的,不一定会教你怎么做皇帝,你要学会自己多看多想才行。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问你父皇,不要轻信臣子的话,即便是太傅。”

  皇家太傅不同于民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能套用在太子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