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军事 > 战国之天下纵横 > 第七十八章 周朝吃什么 穿的是什么

大梁是繁华的,此时过了寒食,而大梁街面的商品也日益增多,完全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而雷云急需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情况,所以安排好了淀粉和糖的生产之后,就和公子昂,白恒出门闲逛。而白冰他们正在组织原料生产淀粉和葡萄糖。

不过一出门,雷云就算见识了大梁的真正繁荣程度有多高了。这可不是

“我说兄弟,你给苏秦说什么了,怎么他这两天傻兮兮的?”

“没事,苏秦脑子进水了,现在正在甩干,等这几天完全干了就好了,咱们别管他。我说二位,你们是大梁两大公子啊,牛逼轰轰的人物,给说说。这大梁那里最繁华,人最多。”

“兄弟,这大梁城有四个墟市,分别交易各国来的货物,分别在东西南北四方。长门以铜铁,丝绸,麻布为主。夷门以盐和海货,粮食为主。汴门和高门基本都是山货,布匹,粮食。”

“当然,这是比较大的集墟。城内还有若干小的集墟,主要是吧四门的集墟交易的货物分销。这样诸国来的大买主只要在四个大集墟交易,各取所需,装船运走即可。而城内的交易,主要针对闲散客商,这样不至于因为货物过多导致城内混乱。”

这个雷云知道,墟市、集墟,是后世市场和集市的叫法。墟市类似后世的各种批发市场,长期营业摊位固定。而集墟类似后世的赶集,当然分大集,小集。摊位不固定,主要集中在非常繁华的街道上,但一般都有时间限制,比如说一个月逢单开市,或者逢双开市。

墟集的起源很早,《周礼·地官·遗人》有五十里有市的记载。早期墟集上的交易大都是小生产者之间的品种调剂和余缺调剂,即使用价值的交换,并常采取直接交换形式。中国《周易·系辞》已有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

“厉害厉害,我说老兄,咱们先找个卖各种蔬菜,水果和肉类的市场看看把。咱们以后要高美食城,对这一块必须了解透彻。不然以后很麻烦。”

“行啊兄弟,今天正好墟集开市,这城内卖蔬菜,水果,粮食的墟集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走走走咱们找最大的看看。”,

“我知道一个,兄弟,东偏门就有一个很大的墟集,过了东偏门一点点,一直到王宫围墙下,全部都是。平常王宫的吃食就是那里采买的,走走走,咱们去看看。”

“哎呦我说白恒,你这倒是稀奇了,平日问你那里吃食好,喝酒好还行,问你那里买菜好,怕是问错人了。今天怎么了,竟然知道那里能买菜,还知道的如此详细?”

“我草,公子昂,你瞧不起谁啊,我就是知道了咋地吧,别废话,赶紧走走走。”

三人一边闲聊一般斗嘴,一会功夫,就来到了东偏门的正街上,此时雷云一下子就傻了,心里宛如上万只草泥马狂奔而过。

这是什么市场,我草,这要是后世,整个武警部队怕是都要被派来了,着胆子太大了。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非常大的家伙。居然有整只的犀牛,老虎,大象、豹子、狼,熊,连猩猩和牦牛都有。

此时的雷云完全处于一种扯着蛋的状态了,这我草到我草草草了。

“兄弟兄弟,这几天你不是让白冰他们收做淀粉的材料吗!我便跑了这大梁整个城,了解了所有的吃食原料的情况和市场情况,这个,就是大梁最大的墟集,专门给王宫供货,咱们以后要啥都可以在这买。怎么样?”

“好,不错,那大哥既然你了解较多,给说说吧,我这会脑子有点嗡嗡响。”

“好兄弟,这个墟集长大概十里,两边多是民舍,但多数被租用来放置货物。这条街大致上分粮食,肉食,六畜,果食,生鲜,野味,时蔬几大类。”

“咱们现在的位置是在野味猎物这一块,常见的野兽有象、虎、豹、狼、彘、罴、麋、鹿、狐、兔、兕等。还有许多野禽。”

“我草,大哥,你说这麋、鹿、狐、兔我能理解,野禽我也能理解,可这些大家伙是怎么来的,这一般的猎户怕是捕猎不到把。”

“那是自然,这象、虎、豹、彘、罴、兕都是大家伙,自然不是寻常猎户能捕获的。这都是田猎所得,而田猎一般是组织百姓训练之时捕猎的。”

这个雷云知道,田猎的原因是因为打猎由田猎演变而来,田猎最早的作用是指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故称作田猎,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民兵军事训练。

“咱们周朝有制,四时田猎制度包括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田猎有一定的礼规,不按礼法狩猎是暴殄天物。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

“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这个可以有,看来这个时代的人已经等懂得猎而不绝,网开一面的道理,了解初步的人和自然如何共处的一些道理了。三人边说边逛,倒也是悠闲自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兄弟你看,这便是时蔬和果食区域,这里现在时蔬正在逐渐增多,多的时候有葵、藿、薤、葱、芸、瓜、瓠、葑、姜、笋、蒲、芹、莲、藕、茭白、菱、芡、菲、芋等。野菜有莼、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此外果食有桃、李、枣、棘、梨、柤、栗、榛、梅、桔、柚等。此外还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郁、杞等。若是秋天,那足有成百上千种之多。”

“你看,这里便是肉食六畜的地段,这里分生,活两类,基本都是卖猪、牛、羊、犬、鸡、鸭、鹅、鸽之类的家养田放之物。生的是已经宰杀好的,回去即可庖制。活的就是需要自己回去宰杀,庖制。”

“再往前就是生鲜水产,龟、鳖、蚌、蛤各种鱼类倒是很多,差不多不下百种。靠近城墙的则是粮食有粟、黍外,麦、麻、菽、稻和调料,以及庖厨的器具。”

好家伙这太厉害了吧,看来这个时代的饮食比后世的不妨多让啊,看来这后世的一些穿越者,绝对是穿越到了假的各个朝代,实际上根本没穿越。

实际上雷云也不知道,东周时期,饮食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饮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多种烹调方法和烹调名家。

同时调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而饮食习惯也从一日两餐向一日三餐过度。普通百姓受粮食定量的制约,艰难度日,而贵族们经常举行各种宴饮活动,大吃二喝奢靡成风,并切还有规范的宴会餐饮礼仪。

春秋晚期至战国,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田猎在食物来源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楚国由于气候温暖,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北方,捕猎物在饮食中依然占有较大比例。楚国的猎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牦牛、大象、鸹、凫、鸧等。

国人以肉食为辅。这种饮食结构无论贫富大都如此。只不过富贵之家肉食比例比一般人家高一些。早在商代,粮食消费定时定量已皆成俗。此俗到春秋战国,犹为下层百姓社会阶层所沿袭。

直到战国末年,下层社会仍然沿袭着一日两餐的习俗,并且一般实行早饭稍多而晚饭稍少,以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相适应。但也有早饭晚饭粮食数量一样的。与下层社会一日两餐并行的,使中上层社会的一日三餐制。即在两餐之外,又加一夜餐。

《黄帝内经·素问》载战国行一日十六时制,除有早食、下餔之外,还有晏餔,即夜食。大概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贵族与平民在饮食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餐饮礼仪。贵族在餐桌上的礼节可谓极尽繁琐之能,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都有区别。

并且两周时期的蔬菜都是由野生种经过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为栽培作物的。这个时期的蔬菜种植业已经相当发达,仅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品种有二三十种之多。

“咳咳,其实啊,我一直有个疑问,两位大哥不要笑话我,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这大周的服饰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我看见的一些人衣袖宽大,一些人衣袖窄小。这领口好像也不宜一样,为啥有人是短衫,长裤?有些则是长袍束带。你们知道,咱是上郡农民,这很长时间了不敢说,也不敢问。”

“哈哈哈哈哈,兄弟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你说,为何最这些事情感兴趣,你别说,其实这里边还真有学问。”

“根据周礼,这服饰服饰形制也有尊卑等级的要求的,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为常服也是主要穿衣的形制,款式不变。只不过袖的大小决定一个人是干啥的,大袖多为文士,商贾。窄袖多为下人,长裤短衫基本就是百姓,匠人,干活方便。”

“下来就是冠服,这是咱们大周的礼制也叫冠服制。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这衣裳也是要有等级的,要绣有章纹,敝膝,带玉等相关礼服挂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

“之所以这样叫,是看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整体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绣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

“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最高级别,只有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贵族,宗室可以穿冕服弁服,而女子礼服,王后为翟衣,咱们诸国的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下来就是发型,男子无论诸国何地,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前朝时尚有披头散发的习惯,但现在必须挽发。不然就要获罪,或被没粮罚金,或被劳役鞭打。”

“我草,不整理头发也要挨揍啊!!”

“切,你以为啊,这才哪到哪啊。下来就是冠帽巾,现在冠帽巾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你知道不带冠帽巾的后果吗?充军啊兄弟。咱们大周礼乐治国,这可不是吓唬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服饰形式颜色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颜色有偏差都不行。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内衣紧身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并且下大夫以上的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必须以绸缎为主,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须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红、黄等正色,再用画笔添绘辅以绣织。”

“我告诉你,这男人服饰更为讲究,冕服,为礼仪服饰中最专贵的一种,给天子诸王穿着,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王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下来是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这一点兄弟你记住,千万不可错了,以后你也是太子太傅,位列三公,这以后祭祀之时你不去便罢,去了可不敢穿着随意。挨揍了我可管不了。”

“下来就是玄端服制,为天子的常服,诸侯王及众臣的朝服。”

“最后是深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一般腰间系带,头戴方巾便可,这倒是没啥讲究,从天子到儒生,文士都可穿戴,算是便装把。”

“下来就是女人的穿戴了,大概有七种形制。首先是禕衣,王后穿戴,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算是王后及其正式的场合的穿戴。”

“其次是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一般为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下来是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最后是纯衣,为宗室贵族之女的嫁衣。”

“我草,这也太复杂了把。我现在简直无法形容我的心情,你说这些东西怎么弄的这样的复杂?”

“兄弟,我这还不是祭礼大臣,只知道皮毛而已,若是你还想知道更多,改天让惠施给你说说倒是更好。”

“算了,我还是就知道这一点就行了,别穿错衣服就成。”

雷云心里暗想,这要是以后自己做出裤衩,背心,人字拖,穿着上街会发生什么?

实际上他真的想的太简单了。要知道,商周时期的服饰,主要是束发为髻、头戴冠冕或头巾,上衣下裳、腰间束带,这奠定了华夏民族服饰的基本形制。

基本上这种服装形制,一直到明代都在沿用,变化非常的细微。也就是说,咱们平常说的汉服,其实也可以称为商,周,唐服等等,就是说适用于除清朝以外的任何一个朝代。

夏商周的服装发展已经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尤以周代为最。周代服装制度对后世具有示范性作用。夏商周时期,帝王举行祭礼时都穿冕服。

这种象征统治者权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使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达到垂衣裳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的目的。周代的冕服制度渐趋完善成熟,并把冕服制度纳入了礼治范围。

周代服装的生产与管理也做到了定编制、定职责、定款式、定标准。从《诗经》、《论语》等古籍可知,周朝专门设有司服一职,即掌管服装制度的实施与安排帝王贵族的穿着。

据《周礼》记载,西周初期,统治者设置专门机构和官吏对纺织手工业者进行管理。在天官下设有典妇纺、缝人、典丝、染人等职,在地官下设有掌葛、掌染草等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相对之前,得到了大发展,纺织生产也有极大的进步,发展服装纺织业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民、发展经济的重要国策。

《墨子·公孟》中有记载: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虽然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各不相同的服饰形制,但将服饰与治国相关联,诸国对服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冕服也称冠服或章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主要由冕冠、上衣、下裳、舄也就是鞋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构成。冕服在冕服制度中属于最高等级,先秦时期冕服是天子、诸侯、大夫上朝或参加重大活动时穿的礼服,从首服到衣裳佩饰,都根据活动内容和官职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规定,不得僭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冕服制度是指进入阶级社会后,用衣冠服饰区别人们贵贱等级身份的服装制度。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的分析可得出结论:中国的冕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代,后经过商代,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熟。

《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平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这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以表示对神的崇敬,由此可见,在夏商时期冕服就已经存在了。

虽然夏商两代的礼制文献并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周代冕服制度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传给后世。关于周代的冠服制度、服装礼仪在周代的《仪礼》、《周礼》、《礼记》三礼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冕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

冕服的基本形制包括冕冠、上衣、下裳、十二章纹、蔽膝、舄(鞋)和其他佩饰。冕冠在秦朝以前是指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职所戴的礼帽,秦朝后专指帝王的皇冠。《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

这说明帝王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悬于延板前后。其基本形式,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冕板,叫延,宽8寸,长1尺6寸,冕冠呈向前倾斜之势,象征帝王尊崇“先王之礼”的含意。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

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垂12旒,每串旒有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成。

帽卷以木、竹丝做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从玉笄两端各垂一珠,叫黈纩,于两耳旁边,也称为充耳,表示帝王勿要轻信谗言。冕冠的形制世代相传承,到清朝时冕冠才结束使用。

冕服的主体是玄衣、纁裳、玄即黑,纁即浅红色或浅黄色,上衣黑色,下裳黄红色象征天地的颜色,用玄色以喻天,黄色以喻地。天玄地黄,取天地之色服之。

上衣下裳要绘绣章纹图案。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下裙腰间有束带,带下垂以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蔽膝是佩挂在下裳腹前的一块长条布,早期用皮草制成。上窄下宽,有图案。原为遮挡腹部与生殖器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的组成部分,再以后则成为贵族地位身份的象征。蔽膝用在冕服中称为芾,用在祭祀服中称黼、黻,用在其他服装上叫做袆韠或韠。

《说文》:袆,蔽膝也。《释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蔽膝为俗称。蔽膝、芾、袆、韠、韨是同物而异名,用在不同场合叫法各异。蔽膝在先秦时是区分尊卑等级的标志,到秦代时废除,代以佩绶制度。

舄是一种木与皮的夹层双底,面为兽皮鞋。鞋底较厚,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舄,与下裳同色。舄为古代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章纹是绘、绣在冕服上的图案纹样,是夏、商、周及以后封建社会时期服饰等级的标志。根据服装用途,章纹图案依次递减。十二章纹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其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

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君王者要文采昭着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皿,通常是绣、绘虎纹和蜼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及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见恶改善的美德。由此可见,十二章纹的使用,不仅是帝王贵族操行的象征,更是统治阶级权威的标志。

按照《周礼·春官·司服》的解释为: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宗彝,取其忠孝,部分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黼,取其割断为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

十二章纹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周代君王用于祭祀的礼服,开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绘绣有十二章纹,而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

根据《周礼·春官》所记,周代天子冕服有六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是周王祭天所用,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绘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衮冕为周王吉礼所用,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九章纹样。鷩冕为周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纹样。

毳冕为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絺冕为周王祭社稷、祭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三章纹样。玄冕为王祭林泽百物、天子朝日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冕服的形制与制度对我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冕服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夏商周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

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着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上的图案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来已经完善,被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在以后不同朝代都曾用冕服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虽然有增无减,但总体变化不大。

另外,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还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也就是后世中国周边的国家出现,作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冕服形式在清朝建立后因服饰政策变更而随之终结,但冕服制度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冕服上特有的显示阶级的章纹图案,通过变换形式而仍然被帝王、王后、高官的礼服与吉服所用。

民国三年即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冠服也将章纹施于服装中,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冕服制度才彻底消亡。

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礼服,穿用场合较多。冕服最尊贵,弁服仅次之。弁服也是上下分离式套装,不同之处是冠下无垂珠,服装上没有纹章图案。

周代弁服有四种,爵弁服、皮弁服、韦弁服、冠弁服。爵弁服是戴爵弁,穿玄衣纁裳,用于君祭、迎亲等;皮弁服是戴皮弁,穿白衣素裳,用于一般在朝场合;韦弁服是戴韦弁,穿赤衣赤裳,多为兵士所穿的服装;冠弁服是戴冠弁,穿黑衣素裳,多为田猎时的服装。周代弁服制度,后代沿用但有所不同。

玄端是先秦帝王的日常服,为闲居时所穿的服饰,也可成为诸侯、士大夫穿着的通用礼服。冕服和弁服是在隆重的特定场合下穿用的礼服,而玄端服则是日常用的礼服,用途广泛。

古书记载:周代男子朝穿玄端,夕穿深衣。因为早上的礼仪更郑重,叩见父母时也穿这种衣服。玄端也是上衣下裳,色彩以黑色为主,因无图案纹饰而被称为玄端。

玄端与弁服款式大体想同,只是收袖口式不同,衣袖收口1尺2寸。收袂的风气一直保留到汉代,魏晋以后才以广袖为风尚。玄端的穿法是:上穿玄色衣服,下穿黄色裳,腰间束大带和革带、配敝膝,裙内着白色中单露出裙外。

袍服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秋冬季的袍服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丝絮。在西周时代,袍服仅作为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正式礼服。

军队战士也穿袍,《诗·秦风·无衣》描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描写军队士兵在困难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客服寒冷的诗句。

商周时期袍服有直裾和斜裾两种,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和圆领直裾袍。斜裾袍后来演化成深衣。西周的百姓以斜裾交领袍服为常用礼服,奴隶则不穿袍服而穿简单的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短衣。

裘皮服装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历代诗书中关于裘皮的记载也很多,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的记载。

《论语·乡党》有缁衣羔裘之说;成语集腋成裘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稀少且珍贵并有积少成多之意。

商周时期的裘衣,除羊皮、牛皮、貂皮、熊皮等兽皮外,还包括鸟类羽毛织成的衣服,如鹤裘、孔雀裘等,这类裘衣金翠辉煌,是极名贵的珍稀之物。古人穿裘之初是为生活需要,后期裘衣渐渐成为上层人物的专用衣着,象征身份,地位和荣耀。

其实这又扯远了,但是这里真的很让人吐槽的是,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承,不管是饮食还是服饰,其实都是传承的一部分,虽然这些东西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起码说明中华民族,华夏大地绝对不是无根之水,而是源远流长。

但是奇怪的是,如今咱们有数以十万计的穿越大军,为啥就没有人愿意去看看这些东西,带领各位看官去领略一下咱们的文化传承是如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华夏的文明曾经如何辉煌。

反而让一些小白文充斥其中,不是规定桥段就是极度套路化,绝境,翻转,再绝境,再翻转。扮猪吃老虎,即便已经是老虎,也要再次变成猪,再去吃老虎。

穿越而来,难道就是为了干这事吗?别忘了,猪扮的时间长了,也许就真的成为猪了。

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wuxia.one)战国之天下纵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