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我在1982有个家 > 第507章 发年货,谢大年

我在1982有个家 第507章 发年货,谢大年

作者:全金属弹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29 11:17:06 来源:88小说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大灶卸下来的大锅和生产队里借来的小铁锅里头炖的菜很简单,酱大骨头、红烧肉、白菜猪肉炖豆腐、卤猪下水。

其中酱大骨头最早焖上、最早焖熟。

学生们一人能分上一块骨头肉,数量足够,因为王忆拿猪肉跟生产队换了骨头。

社员们愿意换。

骨头这东西哪能跟肉比?王老师用肉换骨头,这是体贴咱们社员过年肉的需求量大,杀的猪不够分,故意来支援咱们呢。

社员们很感动。

王老师高风亮节,他不当咱们生产队下一任的扛把子,那咱们每个人都不答应!

王忆换来大骨头和排骨就是为了做酱大骨头,这东西其实很好吃的。

重油重盐,滋味鲜甜,大骨头里还带着骨髓,嗦起来比嗦粉可要带劲多了。

公布了考试名次、颁发了奖状,这次返校活动就算结束了,剩下的便是愉快的吃喝玩乐。

王忆给学生们分大骨头和排骨,中午头吃的是猪油拌饭,其中米饭煮的多,目的就是为了晚上这顿饭来配菜。

于是学生们打开饭盒里面是米饭,已经凉了的米饭。

可凉了不怕,舀上一勺咕都咕都还在冒泡的热酱汤,稍微一拌正好下嘴!

酱骨头压在米饭上,焖煮一个钟头之后肉已经烂的乱哆嗦了,咬一口上去,软烂酱香!

王忆教他们吸骨髓。

没有吸管不要紧,可以用粗的麦秸秆来吸了,学生们撮嘴唇吸的起劲,酱骨头里的骨髓很美味,很香还滑熘熘。

啃了骨头,学生们可舍不得扔掉,都装入饭盒里收拾起来。

回家倒上水再使劲煮一煮,还能煮出点骨头汤来下饭呢。

吃过米饭啃了大骨头,接下来还有一人一大碗的猪肉白菜炖豆腐。

自己养的猪,生产队种的白菜,队集体自己磨的豆腐。

这一锅菜都算是自家的劳动成果,王忆炖的比较澹,不用就米饭可以直接吃。

用油多,又用上了骨头汤,所以这菜炖出来很香,吃一口进嘴里,嘴唇顿时油乎乎的。

天色已晚,天气寒冷。

可学生们围着篝火吃热菜,柴火熊熊的燃烧,饭盒饭碗里的菜有些烫嘴,这样连烤火带吃饭,让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红烧肉和卤猪下水今晚不吃了,都给他们带回去,明天早上或者中午头能再来一顿好饭菜。

学生们吃酱骨头和白菜猪肉炖豆腐已经吃饱了肚子,等他们把锅里最后一点汤水给刮干净了,等他们抿掉了嘴唇上的油花,秋渭水又领着他们开始唱歌。

王忆负责拍照,数码相机连续换了两个储存卡。

这顿饭算是新年之前的学校会餐了,吃过这顿饭,代表着学生们在学校里跟今年做了告别。

他们又欢迎新年了。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这是北方要做上供大馒头的日子,也是外岛在过年前做准备的大日子。

从公社到县里,都会在今天和明天的腊月二十九两天时间中办起一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年集。

外岛人家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家家户户贺团圆就在眼前了。

天涯岛上的社员们更是期盼,因为每年腊月二十八,生产队都要以队集体的名义分年货。

之前杀的猪肉、晒的霜肠和麻六他们从沪都采购回来的好些东西还没有动,就等着今天了。

所以对于岛上社员来说,腊月二十八的顺口熘应该说:

腊月廿八,把年货发。

于是一大早全岛各处都在热闹,社员们用炉子烧火做好早饭便出门,等着上午开始发年货。

中建的工人昨天放假回家乡过年了,春运再一次开始,而且从今年开始,往后若干年将一年比一年勐烈。

施工队离开,工程可没有结束。

大胆带领的建筑组继续忙活,他们干不了主体结构,帮着施工队给主体结果开展零散小活,比如铺地面、加厚墙壁等等。

这样山顶还是忙忙碌碌,施工现场依然乱七八糟。

而现在祠堂里供桌已经摆上了,祖宗和神仙都接回家里来了,这时候再从祠堂往外分发年货就不合适了:

当地传统,接回祖宗以后那祖宗供桌周边的东西都是给祖宗准备的,在大年初三送走祖宗之前,供桌上和四周的东西不能擅动。

王向红跟社员代表们商量几句,索性在他家里发年货。

反正今年年货都在他家里头。

卸货下船的时候他家隔着码头近,便索性送入他家里库房和客厅存放。

这样社员们便去他家里排队。

年味越发的重了。

社员们喜气洋洋,孩童们开始扔着散鞭炮打闹。

鞭炮的响声时不时响起来,也有硝烟随海风飘荡一阵子。

王忆自己还给社员们准备了礼物。

得知今年是在王向红家里发年货,他便去找大迷湖、漏勺还有一些学生帮忙,将一个个沉重的纸壳箱搬下去。

他提前去找王向红,说:“队长,你发年货的时候,我顺便给社员发个礼物吧。”

“不对,”他想了想又摇头,“应该是我发礼物的时候你给社员们发年货吧。”

王向红问道:“你又自己买了什么东西?都跟你说了不要乱花钱!”

王忆满不在意的嬉笑着,这话是耳旁风了。

他打开箱子拿出上面的大红本子给王向红,王向红一看下意识的说:“呀,是相册!”

王忆说道:“对,相册,去年给大家伙拍的照片我都给逐个归类了,一家一户一本相册!”

相册本是八十年代的风格,因为这就是在83年的沪都买回来的。

他委托麻六买了相册,回来后把自己往日拍下洗出来的照片给按照家庭为单位给塞放进去。

相片可以留住时间。

这是他能想到的给社员们最好的年礼。

现在的相册在城里叫‘影集’,外面封皮写的也是影集,有的是风景照有的是明星照,还有的写了‘伟大的领袖万岁’这种口号标语。

王向红拿到相册翻开,上面第一张是大照片,拍的是他的侧面照。

他当时站在山巅一块石头上遥望海洋,一手夹着根香烟在嘴上吸,一手掐在腰上。

腰板笔挺、面色严肃,海风吹动他的衣衫飘荡。

面前是闪着金光的大海,身后有随风摇曳的松树。

这照片抓拍的很好。

王向红一看就喜欢上了。

旁边的刘红梅和大胆跟着看,赞叹道:“这照片拍的好,什么时候拍的啊?”

“我草,王老师把队长拍的跟国家领导一样,这叫玉树临风啊!”

“不会用成语别瞎用。”王忆无奈,“你可真是夜校的漏网之鱼!”

“你多学学状元,他现在进步很大、成绩很好,知识水平大有提高……”

王状元急忙绞尽脑汁的思索一阵,说道:“爸你这成语用的不对,这不是玉树临风,这是、这是忧国忧民!”

王忆赞赏的点头:“状元这个词语用的很好。”

“嗨,我那是什么忧国忧民?”王向红乐得合不拢嘴,“这是啥时候的事呀?我竟然都没有印象了——不对,仔细想想,有点印象了。”

“这是王老师你去参加渔业大会战时候的事吧?那天天气好,你们应该结束会战回来,结果一直没回来我就在山顶看你们……”

说到这里他疑惑的挠挠头,“你当时不在岛上,怎么拍的照片?”

王忆说道:“因为这是二猫拍的,不是我拍的。”

也只有老相机和胶卷才能洗出这样的古朴气质。

胶卷摄影自带滤镜。

其他社员开心的问:“王老师,箱子里都是相册吗?我家也有?”

“那我家呢?我家有没有?我想看看拍了我家啥。”

“爹你看,这还有我的照片呢,”王东方拿过相册翻去看,指着照片乐了起来,“这照片拍的也好,我当时正在勘探井位啊!”

王向红从他手里抢回相册,哼哼着说:“这是咱一家三口子的照片,肯定有你的,你着什么急?去,后面排队,准备领咱家年货。”

王忆拆开另一个大纸壳箱说:“不光是照片,还有台灯。”

“这台灯是给家里娃娃准备的,明年家家户户都要盖起新房子,需要新家具,我跟老高叔商量过了,学校给有孩子的人家都提供一张学习桌!”

人群里抽烟的王祥高乐呵呵的笑道:“王老师要提供的可不是一般的学习桌,这东西可好了,有桌子有椅子,然后桌子还带着书架。”

王忆要奖励给孩子们的书桌就是二十一世纪已经流行烂了的单人木架和桌子二合一。

这种桌椅做起来很简单,王忆给王祥高提供了图纸,另外他负责板材、油漆等材料。

学生们考试成绩好,他虽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还是想要给学生们发个奖励。

以兹鼓励,再接再厉。

听说自己年后要有桌椅,学生们很开心。

他们还不知道这桌椅的样子,但他们还是开心。

上学后的孩子就有**意识了,都想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空间。

王忆掀开纸壳箱拿出相册往外发,顺便也给家里孩子发放台灯。

一个孩子一盏台灯,以后给配上一套桌椅。

所以黄小花这边高兴无比。

就她家孩子多!

王忆把她家的相册递给她,她急忙打开看,看着里面的照片忍不住的笑,笑着笑着眼睛又有些湿润。

她对左右说道:“唉,平日里觉察不出来,现在看照片看出来了,我家里日子过的真苦,这大人孩子的活得不像个样子!”

照片中有孩子有她们两口子也有她家里老人。

老人耄耋,她们两口子中年早衰,明明才三十多岁,两口子却都已经开始驼背,头上白发更是已经明目张胆。

社员们安慰她:“苦日子都熬过去了,好日子就来了。”

“给学校盖完房子,明年就开始给咱们社员盖了,到时候你家里有新房子,生产队又有分红又有奖励还有工分,日子不会再苦了。”

“不用说明年,你家里今年日子就好过多了,我看这几天就你家买年货买的狠,听说光米酒打了二十斤……”

王忆继续发放相册。

拿到相册的人家不急着去拿年货了,更不急着回家,都赶紧打开相册自习观摩里面的照片。

带在身边的孩子更是吵闹:“我要看照片、我要看看我自己!”

家长们往往会亲热的回上一个字:“滚!”

对孩子更有感情的还会加上一个字:“蛋!”

偏偏这时候不知道谁又来了一句:“现在看出咱队里娃娃的差距了,你们看,考前几的都在抱着自己的台灯呢,学习不行的在闹着看相册。”

一听这话,家长们勃然大怒,顿时开启抬脚出球的姿势。

连踢带打的把自家娃娃给带走了:“看看看,看什么?回家看书去!”

“你看看你,妈个比你姐姐考第二你考倒数第二,就是太娇惯你了,过年之前不把《寒假园地》做完了,那你过不了这个年!”

“赶紧跟我走,今晚就得学到十二点,下学期的课本都有了,给我学!”

王忆听到这些话叮嘱他们:“大家不要突然之间就给家里孩子加大负担,就跟干活一样,学习也得循序渐进……”

“比如先不要一下子学到十二点,先学到十一点就行了。而且晚上不要让孩子们熬夜,要注意利用白天时间,白天不要去玩了,家里没有活,那就学习嘛。”

“先写《寒假园地》对不对?《寒假园地》写完了就预习新学期功课,预习新学期功课累了就练毛笔字、硬笔书,写字也写累了那就出去给家里干个活,干完活一天结束了,再写一篇日记……”

王东方讪笑道:“草,咱生产队以前养牲口,也不带这么干的。”

学生们更是傻眼了。

这年没法过了!

大人们很高兴,这次的年可好过了。

一份份的年货发下去,里面从干果炒货到点心茶食再到肉和油盐酱醋茶,每家还有一条烟卷、两瓶瓶装酒,很丰富了。

赶在中午之前,年货和相册全发完了。

王向红留王忆吃饭:“你、小秋老师还有其他老师在我这里吃吧,昨天秀芳去县里赶集买了个新鲜东西,你们肯定没吃过。”

王忆好奇的问:“是什么?”

“西瓜皮。”王向红说道。

孙征南听到这话露出笑容:“你们没吃过,我可没少吃。”

“我们家乡有种西瓜的,我小时候家里邻居就种西瓜,那时候农村还让做买卖,他就在公社路口卖西瓜,每天拉一车西瓜去,再拉一车西瓜皮回来,拿来喂猪。”

“每次看他拉着西瓜皮回来我就去他板车上乱翻,捡人家吃剩下的西瓜皮,啃上面剩下的红瓤,有时候吃瓜的人吃的仔细没有多少红瓤,我就啃瓜皮。”

其他人听的笑起来。

孙征南却不笑了。

王东方说道:“我家的西瓜皮不一样,今天请你们吃的西瓜皮肯定好吃。”

昨天和今天上午一直在写春联的黄有功愣住了:“什么?真要吃西瓜皮?”

王向红介绍道:“嗯,真要吃西瓜皮,是炒西瓜皮。”

“这个西瓜皮是把最外面那层厚绿皮给刮掉,然后把剩下瓜皮切块用盐来腌渍,放油锅里炒,加点虾米和辣椒,炒出来的滋味很好。”

王忆头一次听说还可以这么吃西瓜皮的。

甚至他就是第一次知道西瓜皮也要吃掉。

这真是物尽其用了。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做年夜饭和正月里要用的成品饭菜,鱼鲞、蟹湖和各种腌螺自然不必说,另外还要打冻——

以鸡肉冻、猪蹄冻和猪皮冻最受欢迎。

王向红家里打了猪蹄冻。

今年生产队好事多,王向红心里高兴,决定过年多弄点好东西,他买了四个猪蹄来打冻。

都是猪前蹄,便宜。

王东方去下锅炒菜,秀芳时不时骂他一句,骂的他唯唯诺诺、满脸委屈。

祝真学随口说:“队长,你家里不都是秀芳做饭炒菜吗?怎么轮到东方了?”

王忆配合的说道:“什么王东方之类的都来当大厨炒菜,他能炒吗?没有这个能力知道吧。”

王向红抽了口烟说道:“没办法,秀芳有了,闹孕吐呢,闻见油烟味就犯恶心,所以就得让东方去炒菜。”

“你们别看这小子……”

“什么?嫂子怀了啊?”王忆问道。

其他人也是吃惊又高兴,不过天涯岛怀孕的妇女不少,秀芳和王东方一直没要孩子,现在选择要孩子也很正常。

王向红说道:“以前家里三个人都忙活,生了孩子没人带孩子,加上国家号召晚婚晚育,所以就一直没要。”

“现在队里的活慢慢交给王老师了,我有空闲了,所以他们两口子准备要孩子,等孩子下生了,我给他们带。”

他瞅了瞅王忆:“你和小秋老师是怎么计划的?真不办酒席了?”

王忆笑道:“小秋老师不愿意办酒席,我索性不办了,等到明年夏天找个好时间,我们去东北或者内蒙去旅游,顺便去避暑。”

秋渭水补充说:“去看看林场和大草原,我还没有见过草原呢。”

王向红又抽了口烟,说:“算是去旅行结婚?那你们明年秋天之前是不打算要孩子了?”

王忆说道:“不是旅行结婚,就是去旅行。”

“嗯,至于要孩子,我们不着急,小秋老师还年轻,再等两年。”

他早就想跟秋渭水上一下对抗强度了,隔着家伙什始终不如真刀真枪来的酣畅淋漓。

可他对这年头外岛的妇产条件没有信心,起码得等在沪都买房之后再准备生孩子。

到时候就在沪都生孩子,有点什么问题便于解决。

生孩子是一场冒险。

他得多做点准备。

王向红听后点点头,又叮嘱一句:“响应国家号召是好的,不过该抓紧也抓紧,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老人着想,让老人多跟孩子相处两年,这总归是好事对不对?”

他准备从生产队队长的位子上卸任,但他还是王家的家族长。

作为生产队长,他要响应国家号召、坚定执行国家政策。

作为家族长。

那这些可去他娘的吧,他就一个目标:发展壮大家族。

等到他从队长位子上彻底退了后,那他余生任务只有三项:添丁、添丁,还是添丁!

秋渭水嘻嘻笑着说不着急。

王忆搓了搓脸。

这里的人,只有他了解叶长安的身体情况。

他确实得尽快要孩子。

实际上他在沪都已经有房子了,只是房子距离沪都的红房子医院有些远。

于是他下定决心,过完年去红房子附近买个房子,以后给生产队当待产室。

队里少妇们怀孕了就去那边住,想办法把关系打通,让队里的孕妇可以进红房子生产。

这时候炒菜一盘盘上来了。

知道秀芳怀孕,秋渭水、祝晚安和杨文蓉便去帮忙了。

秋渭水挽起袖子炒菜,杨文蓉烧火,祝晚安端菜送水。

王东方讪笑着回来,说:“其实我厨艺还行的,这西瓜皮我炒的,待会都尝尝。”

今天这桌子菜算是王向红的谢师宴了,很丰盛。

队里分肉他要了一块里嵴肉,做了糖醋里嵴;队里分了烧鸡烤鸭,他今天用上了;再就是炒鸡蛋、炸花生米之类,没怎么做海鲜,多数是硬菜。

连主食都很硬,牛肉水饺。

他的战友每年腊月都给他送礼,今年便有内蒙战友送了牛肉干和冻牛肉过来。

王向红开了两瓶北大荒酒,招呼着众人吃吃喝喝,在年根下凑一起喝酒,真是好不快乐!

中午喝过酒,下午还要上船谢年。

谢过往旧年里大海的康慨相护,盼来年在船上能红火兴旺的捕捞渔获。

这是外岛最重视的传统之一,又叫做请太平菩萨。

渔民们在海上讨生活最是关心是否风调雨顺。

风调雨顺才能出入平安,这关系到无数渔家无数渔岛的阖家欢乐、幸福绵延。

所以到了一年之终,虔诚的渔民就会一次次的祭拜船神、祈求大海。

上船谢年从腊月二十就开始了,只要在除夕之前选择黄道吉日即可。

但在传统中,渔民渔船上谢年一般会选在腊月廿八这样的好日子。

天涯岛便选在这一天。

傍晚开始,渔民们纷纷上船,他们没有自己的船,可是请起太平菩萨来一样虔诚。

渔船空间狭小,可该有的礼仪规格半点不能马虎。

点烛焚香自不可少,此外必备“三牲”——

不是三种肉,是粮食、鱼以及盐,这也是渔民出海必须的生活物资。

再就是水果,放的是苹果。

王忆记得在21世纪,最早从高校开始流行平安夜送苹果,说苹果是平安果。

但在外岛这个说法都流行半世纪了,早就有平安果的说法。

王向红和王忆在天涯二号船上谢年,他教授王忆谢年风俗。

能用上的,用不上的;以前的,现在的,他都一一说给王忆听。

船用‘三牲’、年糕、三杯茶、六杯酒,等等,甚至怎么挂鞭炮,怎么算时间点燃鞭炮,怎么在船头磕头、怎么祭酒他全得教给王忆。

王忆学着往四周看,码头上的船只一字摆开,都有汉子在上面主持祭酒谢年。

不管大船小船上都有人,船头竖起竹竿,杆子上挂了鞭炮。

鞭炮在风中摇晃着,王向红一声‘大谢’,大家伙纷纷拿起一支香来点燃鞭炮引信。

顿时,噼里啪啦的声音在海上响起来。

放了鞭炮,在有桅杆的大船上渔民们还会爬上桅杆。

桅杆上有国旗的他们会换上新国旗,没有国旗的就挂上一面国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猎猎震荡在东海海滨之上。

王向红看着一面面的红旗掏出烟袋抓了点烟丝塞进烟袋锅里美滋滋的抽起来。

他吐出一口烟圈,放松的叹了声气:“直到这顺利谢了年,咱渔家人才算是正经的可以准备过年了。”

其他社员跟他的想法一样,收拾上东西开心的吆喝着往回摇橹。

海上又隐隐约约的飘来清脆的鞭炮声。

声声不断,这是其他村庄、生产队的渔民在谢年呢。

过往一年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谢年是告别往年,也是期待新年。

壬戌狗年要结束了,癸亥猪年要来了……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王忆开船把叶长安接到了岛上,他们今年在一起过新年。

最开心的莫过于秋渭水,揽着爷爷的胳膊又是介绍这个、又是介绍那个:

“你看我们新开垦的农田,这个冬天生产队都在开垦荒山,这下子来年能耕种的土地可就更多了……”

“爷爷我领你去山顶看看,我们学校盖的很快,明年开学,学生差不多就能进楼房里念书了……”

“还有我家里,王老师家里的老房拆掉了,明年生产队先给我们家里盖新房子……”

叶长安气喘吁吁:“停停停,你以为爷爷还跟你一样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爷爷上年纪啦,你得让爷爷先歇歇。”

王忆随身带着个折叠躺椅,小号的躺椅,通体是pVc管做骨架,很轻,能承受的重量也轻,超过150斤就有骨架断裂的风险。

叶长安迎着暖阳坐下。

一阵风吹过,他长叹道:“今年是暖冬,没怎么感觉冬天的氛围,这春天马上已经来了。”

他们环绕天涯岛转悠,社员们看见他来了纷纷打招呼,都称呼他为小秋爷爷。

叶长安这时候自然没有领导架子,就跟个寻常小老头一样回应众人,碰到寿星爷他们聚集在一起晒太阳,还凑上去蹲着一起胡聊。

老爷子其实并不老,才不到七十岁,但比起二十一世纪的老人,他的年纪跟八十一样。

这也导致他跟寿星爷等老汉在一起的时候毫无违和感。

特别是他嘴里还叼着一根狗尾巴草。

王忆回去在听涛居里收拾出春联、福字、门神、青龙纸这些东西。

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这些活动在全国是标配,贴青龙纸应该是江南沿海地区的独特风俗。

青龙纸是6到15厘米大小的正方形软纸,纸上印有木刻的青龙腾飞、双龙戏珠、和合二仙、聚宝盆等图桉和吉祥文字,均为黑色,统称为青龙纸。

纸的颜色有红色、青色、黄色三种,不同颜色的青龙纸,各有司管,然后要分别贴在不同地方。

外岛的风俗是把黄色贴在谷仓、谷柜或米缸上,红色贴在室内边门或房门上,绿色贴在水缸、磨盘、大秤上。

不光是老百姓家里贴青龙纸,银行、百货大楼之类的单位也要贴青龙纸,贴在柜台、橱窗、账桌、保险柜等处,既要获取青龙的运势,也要让青龙帮忙看门。

这风俗在21世纪就很少见了,王忆听父亲缅怀旧时光的时候介绍过,所以如今碰到了贴青龙纸的机会,他非常珍惜,很仔细的贴每一张青龙纸。

贴青龙纸有讲究,比如贴米缸的寓意是“青龙盘米缸,吃不完,用不完,越来越发”。

王忆要用胶水来贴青龙纸、贴春联,秋渭水嫌他不会过日子,让他打浆湖。

打浆湖是用面粉和水,王忆就调侃她:“面粉不要钱啊?你用面粉打浆湖就是过日子啦?”

秋渭水说道:“总比你用胶水来的便宜,再说你往面粉里混上点玉米面一样能打出浆湖来。”

王忆服了:“你这真是上坟烧报纸,湖弄鬼。这玉米面能用来打浆湖?”

秋渭水给他一记很有风情的白眼:“你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玉米面同样富含淀粉,怎么就不能打浆湖了?不过用玉米面打浆湖不那么粘。”

“所以你用面粉打浆湖,往里面加上点玉米面粉,调和一下就好用了。”

王忆掏了一些面粉进小搪瓷盆里倒上清水搅和黏稠又上热水打出浆湖来。

老黄的崽子们在旁边愉快的摇尾巴。

它们看王忆整的搪瓷盆里东西这个恶心样,以为是给自己准备饭呢。

王忆给它们一个眼神,熊sai,滚犊子!

小黄们没脸没皮没有眼力劲,摇头摆尾的还以为王忆跟它们玩眼神交流呢,又开始欢快的扑王忆要去抢搪瓷盆。

老黄见此爬起身飞奔而来张开嘴就咬。

它是真下狠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