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五百二十二)报纸大论战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五百二十二)报纸大论战

作者:银刀驸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1 00:22:23 来源:88小说

在这些“荣誉证书”上,李鸿章还特意用了“曲笔”,注明“饱学鸿儒,可与前朝举子并耀”的字样,那意思就是说,这些老头子要是放在前朝,他们就“相当于”是举人

这帮老头得到“文曲宝星”勋章和“荣誉证书”后,一个个果然大喜过望,千恩万谢的回去了,这个“乞赐举人”的事情,就算让李鸿章就这么揭过去了。

孙纲知道了老狐狸的“处理”办法后,有一种忍不住想笑的感觉。

现在,李鸿章也和他一样,学会“糊弄”了。

事后李鸿赵孙纲说,这样的事情一般都很棘手,因为这些老家伙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如果处理不好,众口铄金之下,很容易留下“话柄”,反正他们想要的不外乎是些华而不实的“虚名”,以“授勋”的方式打发他们,也不花费什么本钱,就多给他们几个好了。

因为这“文曲宝星”勋章其实是铜镀金做的,多发些也没什么关系,也不心疼。\*\\而正式的“双龙宝星”勋章则都是赤金做的,李鸿章可是不会就这么样的大把送给不相干的人的。

老狐狸在这方面,一向是十分精明的。

但通过这件事,李鸿章和孙纲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个“传统旧观念”的扭转不易,因此国内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

在梁启超、谭嗣同及严复等人的努力下,“民不读书,罪其父母;村无公学,责其官长”的强制义务教育制度,以及普及识字率和扫除文盲等活动,在中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推行了起来。

而在礼部(以及孙纲的爱妻马)的倡导之下,借鉴原来外国教会开办地“育婴堂”地经验。中国地“幼儿园”制度也一点点的建立起来。

自己的孩子。现在就和在历次对外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北洋海陆军将士遗孤一起。在读幼儿园。

为了最大程度的把中华传统文化纳入现行地教育轨道,在孙纲的暗示下,以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和郑观应等一批中国思想文化的先行者们,在中国的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军人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以优秀军人为侪民之表率”,通过优秀的军人为民众建立学习地榜样,达到提高中国普通民众的尚武精神,借以唤醒国民意识。

而这场论战的涉及范围之广,“参战”地各界人士之多,也是孙纲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场规模宏大的论战,其实是从《京华日报》上一位名不见经转的人发表的文章开始的。吾中国自古以来即有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古谚。虽穷乡瓢之愚夫愚妇,亦常道之,而长者每持此以为警励后生之格言。呜呼!兵者。国家之干城也。国民之牺牲,天下之可尊可敬可馨香而祝者,莫若兵也。捐死生,绝利欲,弃人生之所乐,而就人生之所苦,断一人之私,而济一国之公,仁有孰大于兹者?而乃以贱丈夫目之,不亦奇乎!余曾亲历欧美。\\*\见欧美之风俗。凡从军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重视之。而日本社会上之于军人也,敬之礼之,惟恐不及。其入营也,亲族邻里醵资以馈之,交树长帜以祝之,厚宴以飨之,赠言以励之。子弟之从军也,父母以为荣,兄长以为乐。游幸登临之地,军人可半额而入之;饮食衣服之肆,于军人则稍廉其值。其行军于野也,则乡人曲意优待之如宾。苟临战而遁逃避匿,或作非行以损全军之名誉,一经屏斥,则父母、兄弟、邻里、亲族引为深耻奇辱,生者有生之辱,无死之荣。是以从军者有从军之乐,而有玷名辱国之畏。故当出乡之日,诀别于其亲曰:此身已非父母有矣。盖有入军即以此身许呜呼!他国之至为重视者,而吾国视为至贱。若以吾国之贱丈夫,而与彼劲悍无前之国民兵战,其能胜之乎?是犹投卵于石,热雪于炉而已。\\*\\\吾国自清末以来,每有战事,败多胜少,即此类也。”

“我各族,以汉族之驯良懦弱,冠绝他族。,俯首帖耳,呻吟于异族之下,奴颜隶面,恬不为耻。周之于西戎,汉之于匈奴,晋之于五胡,唐之于突厥,宋之于金辽,明之于清,清之于英法俄德日本,二千馀年以来,鲜不为异族所践踏。铁蹄之所向,中原为丘墟。风所及,如瓦之解,如冰之消。长城以北之地,俨为蛮族一大游牧场。呜呼!举国皆如嗜鸦片之学究,若罹癞病之老妇,而与犷悍无前之壮夫相斗,亦无怪其败矣。”

这篇文章是一位署名为“神州自由生”的人所做,在《京华日报》上一经发表,立刻掀起来了轩然大波。

其实,孙纲仔细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位作者写的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国民之战斗力,保国之大经也。\\/*\一国之内,地有文武之差,民有勇之壮武,中华之文弱是也。天下之大,种族之多,国民有勇怯文武之差异,故亦理势之当然矣。自历史上之陈迹征之,我中华之民系尚文之民,而非尚武之民;系好利之民,而非好战之民。近世我国无论内外,凡交兵少有得胜之役,其近因虽多,而其远因实在吾国人之性情也。

“日人有言曰:军者,国民之负债也。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不独限之从戎者,凡全国国民皆宜具有之。呜呼!此日本所以独力战胜强俄而不免于亡国也欤?日本之国制,昔为封建,战争之风,世世相承,刚武不屈之气,弥满三岛。蓄蕴既久,乃铸成一种天性,虽其国之儿童走卒,亦莫不以大和魂三字自矜。大和魂者,日本尚武精神之谓也。日本区区三岛,其面积与人口,遥不及我四川一省;而国内山岳纵横,无大川、长河,故交通之道绝;举全国财力,仅及百二十万万,其民之贫乏无状,可以概见。然而能出精兵数十万,拥舰队与我争锋,败后犹能力敌强俄侵陵,军卒战迹遍亚非两洲,其国虽危而不亡,何也?盖由其国人之脑质中,含有此种特作者关于中国国民性情地探究,以及拿中国和日本地情况做比较,分析的可以说十分深刻,证明作者是一个“学贯中西,见识广阔”地人。

但由于这篇文章言辞犀利如刀,直指占各民族最多数的汉族的缺点,可以说揭了很多持“传统优越论”的人的伤疤,所以立即引来了“千夫所指”。

很快,《北华捷报》就刊登了另外一篇批驳的文章,“古语云,兵凶战危,我千年文物,礼仪之邦,从不恃强凌弱,盖兵端一开,不能骤解,君民皆大受其苦。自唐时有藩镇之祸,延成五代十国,天下尽裂于称王称帝奸雄之手,及宋太祖开一代之先,行偃武修文之策,以兵祸之惨,不忍令再现也。凡我汉族所立诸朝,天下大定之后,莫不崇文抑武,盖武人专以强力争胜为能,为一已之私,祸乱天下,非以文制武不可也。观西国之军,亦听国会议院之号令,当国者欲对外用兵,国会议院不准,则不能成行,亦此类也。日本以军国为先,且尽行西国兵法,然两败于我,险亡于英法俄德四国,何也?而我国驱法、败日、逐俄,岂全彼军人之力乎?甲午之役,望敌而走之将,不乏其人;一触即溃之所在多有;以葺尔小邦之鲜例,比我千年大国,一叶障目,可谓过矣,日人谓我汉人怯懦,而卫青、霍去病之属,岳武穆、文天祥之流,岂非汉人也欤?盖近世无识之人,每以菲薄先人为能,而不思身之根本。若举国皆为此辈,则我亡无日矣。”

也不知是谁写的这篇文章(作者署名叫“萃云楼主”,怎么听着感觉和“丽春院”差不多呢?),反正孙纲看完后,感觉是有强辞夺理扣大帽子上纲上线的嫌疑。

这篇反驳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就有很多人“跟风而上”,大有不把“神州自由人”斗翻在地就不算完的架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