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电影巨匠 > 第84章 好评如潮

电影巨匠 第84章 好评如潮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9 12:50:59 来源:书海阁

在圣丹斯电影节官方评论的右侧,一整个版面都是各大媒体的评论。

“芝加哥太阳报”大名鼎鼎的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ebert)的评论首当其冲,“令人窒息的凌厉剪辑,令人震撼的剧情推进,令人难忘的鲜明角色,令人回味的深远余韵。这一切宣告了一位充满了天赋和激情的导演横空出世:兰斯洛特-施特雷洛。”

作为目前北美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不仅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而且他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获得艾美奖提名,甚至于还诞生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罗杰-埃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

罗杰的影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评价电影都会给出两个评分,一个是电影本身的评分,一个是推荐评分。简单来说,有的作品本身十分出色,但也许因为太过沉重、太过晦涩或者是太过爆米花,而不见得会推荐给观众看。他坚持,“电影达到当初拍摄的目的,就是出色的,但承认不等于电影本身值得推荐。”

可以说,罗杰是当代最具权威的影评人,虽然他无法左右票房走势,也无法左右观众喜好,但他的评论往往会成为观众评判电影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这一次,罗杰和圣丹斯电影节的官方保持了一致的立场,他不仅给出了四分满分的四分评价,而且还给出了四星满分的四星推荐。“兰斯洛特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了这片上帝之城的故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油画,震撼和反思融入热情洋溢的桑巴旋律之中倾泻而下,令人钦佩之余,久久难以忘怀!”

罗杰对“上帝之城”的推崇和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纽约邮报”的特派影评人梅根-莱曼(megan-)也送上了至高赞誉,满分四分的评价格外耀眼,“犹如在一个烟花工厂引爆了一枚炸弹:激烈、震撼、惊讶、眼花缭乱,而精彩异常!”

简短却有利的评论,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亢奋和激动,再加上四分的最高评价,所有一切赞叹都无需赘言。

这位任职于全美十大报纸之一的影评人,梅根以不同的视角对电影进行了解读,“‘上帝之城’让我想起了英国电影‘猜火车’——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是由兰斯洛特从英国带到了美国,介绍给美国观众的。这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关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迷茫和混乱之中的年轻一代,黑暗而混乱到了极致的平凡生活却带着绝望逐渐坠落,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歌功颂德的正派人士,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以零观点的方式讲述着那个真实、平常、简单却又波澜壮阔的生活。但显然,这两部电影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猜火车’里的那群年轻人们,试图反抗主流社会,颠覆四平八稳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在平庸的制度之下碌碌无为,他们对生存的荒诞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思考,并通过一次对友情的背叛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从而新生。

在苏格兰阴郁的天空下,马克一伙人颓废而迷茫,走到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只是坐在铁轨旁边‘猜火车’。但是在里约热内卢那火热到滚烫的阳光之中,那些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却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上帝之城’里的那群年轻人们,他们肆意张扬,他们热情鲜活,他们敢打敢拼、横冲直撞、生猛无畏,有一种青春勃发的少年情深,他们仅仅依靠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个荆棘满布的人间炼狱里尽情狂舞,即使鲜血迸发、即使燃烧生命、即使希望消逝,他们也从来不懂得退缩,彷佛血液里流淌着阳光的味道。

苏格兰不是巴西。”

“猜火车”自1996年上映以来,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邪/典电影最着名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英国电影宝库里不容忽视的一员,这部电影对于英国文化、欧洲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至今清晰可见,足以和“发条橙”的地位相媲美。

梅根以这种方式将“上帝之城”推上了神作宝座。

来自纽约的着名杂志“纽约客”也派出了专业影评人劳伦斯-托普曼(-toppman)来到了帕克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纽约客”不再仅仅是关注政治、教育、经济等问题,同时也把关注视角从绘画、文学、雕塑等艺术领域引申到了音乐、电影、戏剧等更为大众、更为广泛的范畴。不过,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一贯的凌厉和主观,完完全全代表了纽约艺术家们的个性。

比如说,他们对伍迪-艾伦(woody-)的推崇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这一次,高冷的“纽约客”也为“上帝之城”送上了满分四分的评价,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之中,最不妥协、最绝望、最凄凉、最黑暗的作品之一。

兰斯洛特从镜头到画面,从台词到剧情,从配乐到剪辑,从表演到思想,酣畅淋漓地将一座被上帝遗弃的狂野之城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迷幻的剪辑手法,跳跃闪动的镜头几乎让人晕眩,却更加衬托出电影情节的流畅和干脆,中景和近景的镜头切换将这个不可思议的黑暗贫民窟完全展现在世人眼中,空气中流动的炽热空气炙烤着这个被上帝遗弃的城市,躁动不安之中,年轻人眼中的暴怒叛逆几乎可以瞬间点燃这个表面安静、内核却早已经腐烂的上帝之城。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城市,但同时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城市。纽约的皇后区与其比较起来,就像是天堂。”

劳伦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上帝之城”的赞美,毫无保留地火力全开,最后以满分四分作为收尾,画上了完美句点。

从圣丹斯官方评论到“芝加哥太阳报”,从“纽约邮报”到“纽约客”,四个扎实的满分评价,以一种完全预料不到的方式将“上帝之城”送上了经典佳作的宝座,而“芝加哥论坛报”的满分评论再次锦上添花。

资深影评人马克-卡罗(mark-caro)撰写的评论如此说到,“一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经典黑帮情节盛宴,犯罪史诗如同‘教父’,戏耍般的非线性叙述如同‘爱情是狗娘’。‘上帝之城’探索了一种致命的文化,将一个真实而可怕的现实世界毫无顾忌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无疑是近年来大屏幕上最具活力、最具野心、最具勇气的作品。”

“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将“上帝之城”放在了两部经过认可的经典佳作同一个水平线上,态度清晰而坚定。

头尾五个满分的评价,在官方场刊十四家媒体所占据的比例堪称惊人,而其他九家媒体的评论也纷纷送上了肯定。

“今日美国”评分三点八,“这是一部你永远不会感觉到时间流逝的电影,在不经意的转角处总是会出现惊喜,让整个观影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费城时报”也同样给出了三点八的评价,“一部具有史诗效果的记录片式戏剧——充满火花和血腥,犹如野生动物的撕咬一般,鲜血淋漓。”

“娱乐周刊”在三点六分的评价背后,隐藏着惊叹声,“难以置信!难以置信!不可否认的强大能量,每一个角色内部都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寓意,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不会太深刻,不会太冗长,却完美地引起了深远的反思。”

除了如潮的赞誉声之外,还是有一些媒体的评价相对比较冷静。

“奥斯汀纪事报”给出了三分的评价,“血腥,冷酷,残忍,让人不忍直视,却没有人能够忽视它的能量和深刻。”

“洛杉矶周刊”的评价一样是三分,“对于那些从马丁-斯科西斯的‘纽约黑帮’里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暴力体验的观众来说,‘上帝之城’敞开了热情的拥抱。”

最后是“休斯顿纪事报”,他们的评分同样来到了三分,“在上帝之城这片贫民窟,犹如世界上众多被遗弃的地方,婴儿们挥舞着他们的自我毁灭的武器在炙热的交战着,而背后响着的是政客的无聊咆哮和检察官的昏昏欲睡。”

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评价相对比较中肯,并没有像其他媒体一般陷入狂热,保持了足够的客观;但即使如此,三分的评价依旧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没有任何疑问地对电影表示了肯定,这就足以让“上帝之城”在圣丹斯电影节的激烈竞争之中脱颖而出。

阅读完所有的评论之后,兰斯的视线重新回到了左侧那硕大的“三点五分”之上,深深地投注了视线,紧张的情绪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亢奋,还有徐徐涌动的信心。虽然上一世“上帝之城”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但现在兰斯却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将“上帝之城”再次带到了如此高度,接下来的历史就将由他自己来亲手书写。

兰斯坚信,历史的前进方向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他的命运,他才是唯一的主宰者!

喜欢电影巨匠请大家收藏:(wuxia.one)电影巨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