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电影巨匠 > 第584章 创作灵感

电影巨匠 第584章 创作灵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9 12:50:59 来源:书海阁

布莱恩-尼尔森(brain-),这是一个无比陌生的名字,即使是将脑海里搜刮了两遍,也依旧没有任何印象;可是,布莱恩所撰写的这个剧本,却给兰斯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水果硬糖”。

事实上,“水果硬糖”这部作品并不出名,许多人知道这部作品都是因为艾伦-佩姬。艾伦凭借着“朱诺”走红之后,不少人这才注意到了“水果硬糖”——这部作品成功地让艾伦离开了此前活跃的加拿大影视圈,跻身好莱坞。

客观来说,“水果硬糖”却始终没有引发大范围的注意,上映期间没有能够引起票房的响应,下档之后也没有能够在录像带租赁市场收获更多成绩;不要说颁奖季受到瞩目了,就连在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独立精神奖等独立电影圣地上,也没有能够吸引制片人们的注意;甚至于影评人对这部作品的关注程度也十分有限,在imdb上也没有受到狂热追捧。

可是,这部作品真的那么平凡吗?当然不是。

上一世,兰斯是这部作品问世了多年之后,在dvd租赁店里无意之中发现这部作品的,不是因为艾伦,而是因为海报十分有特色,一个穿着红色帽t的小女孩站在捕鼠夹之上,黑色惊悚的嘲讽寓意就穿透纸面呈现在眼前。好奇之下,兰斯决定租赁回家看看,这才发现了这部风格独特的佳作。

“水果硬糖”是网络用语,“hard-candy”,指代未成年少女。这就是讲述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故事。

一名十四岁的少女和一名三十二岁的摄影师在网络上聊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在咖啡馆见面,虽然两个人年龄差距十分大,但却有说有笑,产生了化学反应,随后少女就跟随摄影师回到了家里。但实际上,这名摄影师却是一名恋/童/癖,而这名少女的一位朋友与这名摄影师见面之后就失踪了,于是,少女决定单枪匹马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且以自己的方式来惩戒这名恋/童/癖——阉割。

这个故事十分惊悚,但却又十分有趣,因为始终很难界定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也很难分辨到底谁是正义,谁是邪恶。电影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黑色手法将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身份不断调换,严重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底线和世俗观念。

兰斯后来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研究,创作者的灵感是来自于真实的日本案例。女学生开始捕猎在网络上寻求与未成年少女约会的老男人,一旦女孩在网上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她和她的朋友们就会在约会地点设伏袭击。这也意味着,这不是幻想,而是社会现实,只是电影赋予了更多的戏剧化。

这让兰斯不由就想起了“龙纹身的女孩”那部电影以及原着小说。在电影之中,女孩遭遇强/奸的部分有所提及,但无论是瑞典原版还是美国改版,都没有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后来女孩以钓鱼的方式让对方再次上当,结果却成功进行了反击,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教训了对方,并且让对方失去了再次强/奸的能力。

从法律上来说,如此行为是错误的,私人报复行为只会导致无穷无尽的后患;但是从道德上来说,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许多国家地区、许多私人团体、包括许多社会领域,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依旧是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

尤其是“水果硬糖”讨论的核心话题:恋/童/癖。

正是由于未成年儿童不具备反抗的能力,甚至不具备申诉的能力,所以要求成年监护人以及社会进行监督、控制、惩戒,在欧美法律系统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都会格外敏感。但现实就是,大部分未成年人无法说出内心的秘密,又或者是成年人拒绝相信,亦或者是未成年人找不到证据来为自己伸冤,类似的案件可以参考今年年初“波士顿环球报”那轰动全球的报道。

于是,这又让问题重新回到了兰斯在创作罪恶三部曲的核心思想:社会冷漠,这是一种犯罪吗?

当然,“水果硬糖”探讨的问题没有那么深刻,而且角度也有所不同。这部作品真正讨论的是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两位主角之间主动权的变迁和移动,导致加害人和受害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位置,对于道德神经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这部作品引发的争议就在于:恋/童/癖的确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这名未成年少女非人性化的严刑行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这种人性的挣扎,成为了影迷们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

上一世,兰斯也是如此思考的,对于犯罪、对于人性、对于道德、对于私刑的反思,在观影结束之后汹涌不已;可是这一世,经历了更多的沉淀,经历了犯罪三部曲的创作,兰斯却开始质疑自己,这真的是电影的核心思想吗?

难道电影真正的主旨不应该是罪犯接受审判之后,身体惩罚与精神惩罚哪一个更加行之有效?又或者更近一步,真正有效遏制犯罪的是身体痛苦还是精神恐惧?那么,社会冷漠所造成的疏离、孤单和恐惧,又在犯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水果硬糖”不是、也不应该是犯罪三部曲的延续,它更多是从一个单独的个体案件出发,去深层次地讨论犯罪本质,以及社会成因、个人心理成因,诸如此类等等。没有批判,没有审视,没有反思,更像是一种自我讨论和探究,如果说犯罪三部曲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水果硬糖”则回到了原点,站在另外一个位置上,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同样的社会问题。

不过可惜的是,在上一世的剧本之中,可以看得出来,布莱恩应该也是舞台剧出身的编剧,电影大量对两位主演的内心变化和精神状态进行了描写,彷佛镜头就是一个舞台,但他却没有能够对这些主题核心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彷佛仅仅只是满足于打造一部心理惊悚电影而已。

当然,导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水果硬糖”的导演大卫-斯雷德(david-slade)并不有名,这部作品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之后执导了“三十极夜”和“暮光之城3:月食”等作品,但更多时候还是活跃在电视剧领域。“汉尼拔”就是他的作品。

从他的作品清单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细节张力的处理、惊悚氛围的营造以及唯美暴力的勾勒都是十分出色的,在惊悚动作电影里具有不俗造诣。这也是上一世“水果硬糖”最终成品风格的来源。

但,大卫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并不擅长,这丢失了布莱恩剧本里的许多精髓,也丢失了进一步挖掘和升华的机会;另外,大卫过于注重惊悚氛围的营造,但却失去了对剧情的把握,这使得故事变得略微单薄,同样也失去了对动机、对心理、对人物的刻画,导致观影结束之后只剩下惊悚和恐惧,却少了反思。

可以说,这几乎是所有惊悚电影或者恐怖电影的通病。当初兰斯在拍摄“借刀杀人”时,为了刻画角色,牺牲了惊悚氛围的刻意营造,取而代之的是以灯光营造出那种疏离感和清冷感,这也是有代价的,“借刀杀人”并不恐惧也不惊悚,反而始终有种压抑的爆发感;相对应的,也让电影得以更加深入,更加震撼。

有得必有失。

“水果硬糖”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剧本的立意、舞台剧的架构、导演的用光和节奏处理、惊悚氛围的效果等等,这些都足以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也仅此而已。从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票房、影评人、观众都没有太过狂热。

“水果硬糖”上映十年之后,其实在租赁市场还是引起了不小反响,imdb上打分人数达到了十二万人,这就说明了电影是具有吸引力的,而且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分数却始终不上不下,没有能够创造奇迹。

当兰斯看到“水果硬糖”出现在黑名单上时,他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由我来拍摄,那将会是什么模样?

这个想法冒出来之后,兰斯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他不仅开始思考着,自己会如何对剧本做出修改,如何利用台词将人物形象塑造起来,又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氛围营造出来,他希望与“借刀杀人”区分开来,将更多的光线运用在“惊悚”之上;同时也开始思考着,在这样一个狭小的舞台空间里——整部电影超过四分之三时间都在同一个屋子里发生,如何调度镜头、如何利用狭窄空间突出两个人的对峙感,这让兰斯重新回到了上一世外外百老汇的时候……

比起“女王”来说,“水果硬糖”是一部更加纯粹的舞台剧剧本,同时也更加有趣,更加接近兰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激发出兰斯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想到这里,兰斯猛然就坐直了身体,把对面的三个人吓了一跳,他直接拿起手机拨通了富兰克林的电话,跳过了客套环节,“‘水果硬糖’,在黑名单排……呃,七十七名的那部作品,你可以把剧本传真过来给我吗?”(未完待续。)

喜欢电影巨匠请大家收藏:(wuxia.one)电影巨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