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全球战国 > 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学生

全球战国 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学生

作者:混吃等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1:35:52 来源:88小说

一六二八年二月九日,大明天启十年的会试开考。

“老师,弟子已经把允大和宪之他们给送进考场去了。”

“嗯,汝玉辛苦了。你送他们去考场,没惊动考场里面的人吧?”

“老师放心,弟子是便服前往。而且北京冬天的卯时,黑咕隆咚的,除了灯笼照着的那一点,其他地方也看不见。”

“那就好,做到这个程度便够了。虽说允大、宪之他们都是一时之骏。但是考试公平乃是国家的根本之一,万万不能触碰啊。”

“是,弟子也是这么想的。”

“好,说起来,最近皇上的信件到了。明天为师会向吏部提交关于你和幼玄新职位的提议,估计在下一次的国务会议上就会通过。你且去把幼玄叫来,为师先跟你们交个底。”

“是。”

所谓‘老师’,自然便是这个位面天启四年会试的主考官袁可立了。而汝玉、幼玄,都是这一年的进士。虽说朝廷明文规定,所有进士都是天子门生,但,数百年的习惯下来,当年的进士从来都是拜在当年的主考官门下。

出现这样的局面很正常:新科进士初入官场,需要大佬领路,照拂。朝廷大佬呢?也需要下面有一群小弟使唤。这个东西,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也跟忠奸无关,纯粹是官场生态之必然。

天启四年(1622年)这一科,主考官是袁可立,当年的状元是文震孟——这位现在是皇长子朱慈燚的老师之一。而这一届考生里,经过多年的接触、观察,袁可立最喜欢的却是倪元璐(汝玉)和黄道周(幼玄)二人。

在历史本位面上,这两位都是大书法家、书画家、大学问家。其中的倪元璐在崇祯年间出任北京户部尚书,面对仓库可以饿死老鼠的国库,他大胆启用精于算术,但是毫无功名的民间高手,对户部的账目进行了清点,凭空变出了几百万两银子——可惜,崇祯年间的大明已经救不回来了,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他自缢殉国。

至于黄道周,在历史本位面上乃是南明隆武政权的首辅,抗清失败被俘后坚决不降,最后壮烈殉国。

袁可立喜欢这样的弟子,也只能说是物以类聚了。

在这个位面,两人于1622年中进士,六年时间里,主要都是在各部辗转,充任低级官员。六年了,两人的品级都还只是正六品。

“汝玉、幼玄,为师前些日子和皇上通了信,特意向皇上举荐了你们二人,而皇上的回信里,也表示最近这些年他也在关注你们。”

“啊?弟子多谢老师。”

“皇上也在关注我们吗?这真是让人诚惶诚恐啊。”

“呵呵呵,有才华的人,正是锥处囊中嘛。”捋了捋胡须,袁可立笑道:“你们二人这六年,在通政司和北京六部辗转堪磨,经常都是刚刚熟悉了工作就被调到另一个地方,这期间,可曾有过怨言?”

“老师。”黄道周起身道:“一开始确实有些不理解,但是到了后面,随着观政的部门越多,弟子心里慢慢有数了。”

“老师,弟子和幼玄的想法一样。”

“所以啊,这才是聪明人啊。”大笑一阵后,袁可立神色严肃起来:“汝玉,为师准备向吏部举荐去做淮安知府。”

“啊?这......”

“有话就直说。”

“是。”倪元璐站起身来:“老师,这会谁都知道淮安是官场地狱,弟子去了那里?”

“哼,莫非你也是准备下了地方主政一方后就大捞特捞?”

“不敢,弟子家中颇有资财,而且最近这些年朝廷不断为官员增加薪俸,弟子完全没有捞钱的想法和需要。只是,老师,信王殿下那性子,弟子害怕伺候不了啊。”

“嗯......信王殿下呢,做事是操切了些。不过你只要自己持身以正,信王又能把你如何?那些被信王拿下的官员,哪个是被冤枉的?而且殿下这些年,除了拿掉很多官员外,也推荐了很多清廉守正的官员、吏员甚至差役。你若是去了淮安,能够得到信王的认可,这对你将来的仕途,可不是一般的有好处。毕竟,信王现在在民间被称为天启海瑞,他的认可,就是对一个官员廉洁度的最高肯定啊。”

“是,弟子明白了。”

“嗯,你去了淮安,主要有三件事要办。”

“请老师示下。”

“其一,在汛期到来前,加紧完善淮安府黄河两岸的新大堤,今年夏天的汛期,淮安府万万不能再决堤。”

“老师放心,弟子在工部观政的时候已经发现,水泥凝固时间极短,凝固后极为坚固。之所以以前的淮安知府做不好,不过是收了下面承建商的钱,对承建商偷工减料说不了重话罢了。”

“正是如此,只有你自己持身以正,才能对下面的人严格要求。好,这第二件事情,朝廷已经同意,今年新建的中学,给淮安府安排一所,小学给淮安安排三所。”

“啊?哎哟,这可真是好事。弟子带着这个消息去了淮安,淮安当地百姓士绅,就好安抚了。老师,您是知道的,现在科举大改的日子越来越近,各地对新学的渴求越来越烈。弟子在户部观政的时候,看到好多地方的布政使带着一群知府来户部各种哀求,就是想要户部先安排他们那地方的新学建设。当时弟子看得分明,不少三品大员差不多都滑到地上满地打滚了,说什么不在北京弄几所学校立项,回去了无颜见家乡父老......”

“哈哈哈,此事为师也是知道的。而你们不知道的是,国务会议上,朝廷重臣都是以品评各地官员求项目的各种花样来解乏的。”

呃,袁可立这话一说,两个弟子都有点目瞪口呆:原来朝廷大佬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咳咳。”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袁可立赶紧咳嗽两声:“汝玉啊,新建学校是好事,带着这些项目就职,确实能够帮助你迅速收拢当地民心。但,这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汛期不能出事!不然,整个淮安都被淹了,还建什么学校?”

“是,老师放心,弟子去了淮安,准备把官衙放在大堤上,堤在人在,堤亡人亡。”

“你有这个觉悟便好。接下来为师说第三件事,开办农场。”

深吸了一口气,袁可立站起身来:“现如今,工商大兴,以至于我大明的农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虽说皇上实行了摊丁入亩,有效降低了农夫的负担。但,土地抛荒之风,仍然有些刹不住。而且,工厂最多的南直隶地区,除了大量土地抛荒外,还有许多土地改稻为桑了。”

袁可立起身后,两个弟子也赶紧起身,听完老师这段话后,也面色凝重。

没得办法,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在工厂的销路有整个大东亚做保障的前提下,工人的薪资肯定超过农夫,农民往着工厂跑,是很难禁止的。

但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大明又必须把粮食市价控制在一石粮食0.5元这个水平上——这就导致种粮也好,粮商也罢。在新兴的工厂主(资产阶级)面前,其财富增速远远落后。于是,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农业不说,还拼命从农业上吸引走更多的劳力。

这就让皇帝和阁老们焦虑了:大明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但实际投入耕种的,尤其是粮田在不断减少。

历史本位面上,英国的粮食可以从广袤的殖民地调运过来,而大明现在的大东亚朝贡体系比殖民体系还要高级得多。可是以大明天下第一的人口,又有哪个国家能够承担起为大明一亿多生民种粮食的重任呢?

所以,虽说现在土地抛荒,改稻为桑之风只是在南直隶十府刮起。但,未雨绸缪,大明朝廷上下,都要寻找工业革命后对农业巨大冲击的应对之法。

“汝玉,淮安的土地因为常年溃堤,所以抛荒的无主之田极多。你去了那里,筑好大堤后至少能够拿到五十万亩以上的新增耕地。朝廷的意思,是要在这里兴办大型农场。”

“农场?”

“是啊,皇上的信里交代得很清楚。他说农业之所以获利较少,很大的原因便是生产过于分散,缺少集约化,以至于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多都在生产的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待会为师会交给你们皇上亲自写就的集体农场运营规范,你们去了,按照皇上的意见,招募农业工人,进行集约化生产。”

“我们?老师,弟子要去哪里?”

“啊,是了,幼玄,你也是要外放。嗯,你的新职司是湖南布政司参政,兼长沙知府。”

“......原来如此。不过,嘿嘿,老师,汝玉去淮安就职,都有学校项目,弟子这边?”

“哼,都有,都有。长沙府一所中学,善化、湘潭、醴陵,各一所小学。”

“哈哈哈,多谢老师!”

“别急着谢,你去了之后,任务也不轻。”

“是,弟子请老师示下。”

“其一,湖南乃是新成立不久的省份,自建省以来,两次会试,只出了一名进士。所以你去了那里,教育是重中之重,这是皇上在给为师的亲笔信里,反复提及的一点。”

“是,弟子记下了。”

“其二,方山研究院医学实验室会派人跟你一起南下。皇上这次巡视天下,对长江流域的血吸虫肆虐深感不安,已经写就血吸虫防治指南一书,由方山医学实验室先在湖南推行。你去了长沙府后,要着力配合他们的工作。”

“弟子记下了,这血吸虫病,弟子早年也是看到过不少的,确实为害甚烈,弟子虽然不懂医术,但一定尽心竭力配合医生们做好防治工作。”

“嗯,这其三嘛,自然也是要推广集体农场了。长沙府湘江南北纵横,各条支流也水量充沛。再加上此时的湖南地广人稀,工业几乎没有,是最最适合开垦荒地,建立集体农场的。”

“弟子明白了,我大明早就是湖广熟,天下足。现在,湖北的农田已经开垦得差不多,要粮田的增量,还得着落在湖南。”

“便是如此。”袁可立伸出两只手,搭在了两位爱徒的肩膀上:“两位太守,国家这些年总体是兴旺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你们,就是解决问题,为国家探索新路的先锋!好好去做吧,为师对你们的期许,可不仅仅是一郡太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