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全球战国 > 第四四零章 理学摇摇欲坠

全球战国 第四四零章 理学摇摇欲坠

作者:混吃等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1:35:52 来源:88小说

时间进入1620年的七月,大明全国各地都明显的热了起来。然而,大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等处督理营田提督军务王在晋,这会儿在济南的巡抚衙门里,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外界已经超过30°的炎热。相反,这会儿他只觉如坠冰窟,全身都在不住的发抖。

这一位也算是小有名气:历史本位面上,1622年,他出任辽东经略。那时候,水利专家袁应泰刚刚把经过熊廷弼辛苦整顿,好不容易从萨尔浒大败中恢复元气的辽东精锐再一次全部败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失败畏战的情绪再一次笼罩在整个辽东大地。于是他去了辽东后,干脆的提出:辽东各地全部不要了,我们就防守山海关。当然哪,山海关一道关卡还是不保险,万一被突破了京师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再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地方修筑一个城堡,形成双保险。然后,就这样吧!

这个方案直接被孙承宗给否了。虽说后世也有人认为,如果当初执行王在晋的策略,后金政权没地方劫掠,自己都要在小冰河时期的辽东大地上饿死。而明朝也不用负担辽东镇每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两的军费,说不得其灭亡的时间还会晚一些......但,这终究是无法证明了。

总之,这位的眼光和本事还是有一些的。惟其如此,此人最近在山东巡抚的任上,才感到越来越惶恐和不安。

4月下旬开始,六大报就开始连篇累牍的报导因为朝廷北征蒙古,被解救回来的大量汉民回归安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原大同知府刘竟章最惨。他对北归汉民的安置各种推诿,逼得朱由?以亲王之尊一乡一里的去做事。这个事情被六大报传出来后,刘竟章的名声顿时臭了大街——他迅速的收到了成吨弹章,然后自行请辞。

然而,自行请辞了也没完:这位大员回家途中,都被各地百姓谩骂,有些驿站的驿卒听多了报纸或者传言,感同身受之心爆棚,居然公开的拒绝接待这位‘狼心狗肺’之徒。更有甚者,便是回到家乡,乡里百姓也是个个露出一张鄙夷脸!

如此种种,导致刘家家族内也有了不同声音:我们要不要把这家伙给开除出宗谱?

这些消息,有的是六大报连续报道。有的,是王在晋自己的消息渠道:刘竟章和他都是河南老乡嘛。

但是,知道得越多,以王在晋为代表的诸多官员才越觉得害怕:大明道德治国早就中了邪,一个官员要是在道德上破了产,那真的比死了还难受。而现在皇室又彻底掌控了舆论。所以,只要皇室对某个官员不满意,完全可以让其身败名裂、生不如死、遗臭万年......

总之,因为朱由?闹了这么一出。现在随着曹文诏等大将的飞速北进,送回来的回归汉民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九边各军镇、地方官府安置这些汉民的速度却越来越快,近乎看不到一例推诿的。这种高效率,对于宦海沉浮数十年的王在晋来说,简直就是破天荒。

随着对朱由?的称赞,对刘竟章的批判同时而来的,还有权利义务对等的大讨论。皇室受万民供养,理应保护万民——好吧,这个概念引申下来,做官员的应该如何,还用说吗?

王在晋惊恐的看到,这燕京日报的某一期读者来信中,居然有人提出了“公仆”二字!

这,这简直就是混账至极嘛!老爷我寒窗苦读十多年,入仕后在宦海里打滚,又要躲开同僚的明枪暗箭,又要伺候好上官,还要安抚好治下的愚民们让他们不要闹事。老爷我容易么?怎么就跟“仆人”扯上关系了呢?

虽说提出“公仆”概念的这篇文章,很快就淹没在无数对其进行批驳的大量文章中。但是王在晋知道,权利义务对等这个概念提出后,这官儿,真的没有以前好当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念的提出。据悉,六大报现在总的发行量也不过七八十万份,就算每份报纸通过酒楼、家人啥的影响更多人。整个六大报的受众也不会超过一千万。所以,真正的让权利义务对等这个概念成为大明上下全都认同的理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至少,王老爷还可以比较安稳的当个十来年的官,不用困扰于刁民们觉醒后,官儿不好当。

但是,让王老爷心惊肉跳的是,从这一年的五月起,燕京日报为首,其他五大报迅速跟进。又开始发布新的文物发现。

银雀山又因为大雨导致古墓里冲出来了东西。里面出土的文物,在整个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掀起了惊天骇浪。

别的不说,光是《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世这一点,就震掉了一堆人的下巴:在历史本位面上,银雀山汉墓于1964年被发现,而在此之前,史学界连历史上是否有‘孙膑’这个人都没有定论。

如此考古成果,出现在大明,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是如何的惊诧,完全可以想象。

除了这两部兵书,还有《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更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这样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些东西先后被整理出来,并且其部分内容在六大报上刊载上。整个大明的读书人阶层就不必说了,便是那些不识字的贩夫走卒,也在道听途说中,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东西,并开始了或深或浅的思索。

之后,六大报总编辑张世泽亲自撰文,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自万历三十三年,今上在南京首创金陵日报以来,十五年间,六大报坚持向全**民介绍今世诸国之来龙去脉。故而诸君当知,今日之世,国势能与我大明并称雄极一方者,不过西班牙、奥斯曼、波斯、莫卧儿寥寥数国尔。其中国势最盛者,当数西班牙。

然,西班牙之文明,究其根源,当在希腊、罗马文明遗泽。而此文明,则与我春秋战国同代。纵观寰球列国历史,今日诸国之文明特性,寻根硕源,莫不在两千余年之前便已定下基调。故而,我之春秋战国,当为我华夏文明之根源。

吾年幼学史,曾闻春秋战国时有百家争鸣。然,所鸣何物,所争为何,吾不知矣。今观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兵家、墨家、阴阳家之论着齐聚一堂,详览之后,顿觉各有可取之处。再回想数年前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法家条令之细致绵密。更觉心中豪气日升:我中华之春秋战国诸子,当不输于希腊、罗马诸贤也!

......

总之呢,这段话并没有直接贬低儒家。但实际上造成的效果便是,所有读到或者听到这篇文章的人们,其内心都有了一个想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诸子的东西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嘛。为啥这些东西我们以前都听不到看不到呢?怎么那么多家,到了今日,除了道家以宗教的形式苟延残喘外,就只能看到佛教这个外来宗教,以及占据主导优势地位的儒家了呢?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去找先秦诸子百家的东西来读一读的念头就怎么都遏制不住。若是真有条件找到这样的书看了,在眼界大开之余,经历了头脑风暴的人们,几乎都迫切的想把读后感写出来与其他人分享、讨论。

而这时,六大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就近乎成了最好的渠道。

从五月初银雀山汉墓文物内容刊载于六大报后,各地迅速的掀起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也不仅仅限于读书人阶层: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六大报的受众其实非常广泛,往往一份报纸,会有三五个人传阅,十多人甚至更多的人听人念报。再加上当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促进了大明律的改良。所以全国百姓都对诸子百家那个时代非常有兴趣。而现在有了这么多当年的原着内容后,这近乎就形成了一种至少囊括了全国九成以上的读书人,以及七成以上市民阶层和少量农民的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毫无疑问,这是在动摇儒学独尊的根基!

而且如王在晋这样的高级官员心里还很清楚:别看现在是儒家一家独尊。但实际上,儒家内部也是分派系的。严格来讲,现在只是儒家的理学,或者说理学中的程朱学派站在独尊地位上而已。这一派,从嘉靖年间开始,就已经遭到了心学的强烈挑战。到了现在,不光儒家内部,看起来,百家都在复兴啊!

到了这一年的七月,让本就惶恐不已的大明儒学宗师们更绝望的东西来了:六大报同时宣布,北直隶,定县,八角廓村,又有一座前汉时期的大墓因为盗墓贼的挖掘导致部分陪葬竹简出土。当地官府在抓住盗墓贼的时候,对该墓穴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发现里面有至少三个版本的论语!

现在,不光是其他家要复兴,要来找儒家抢班夺权。便是儒家内部,也要不可避免的发生分裂和内斗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