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任何意外,被围攻中的海盗势力全部在大明战舰的全力炮火的覆盖下,很快便被全灭。√而大明的战舰只留下少许船只打扫战场,其它多数立刻掉头投入到后方的战事中。
后来支援的海盗船数量也只有一百来艘,其所用船只跟被灭的海盗是同一款。船本身并没有任何的优势,有的还是他们所装备的火炮,射程比大明的远一些而已。
但其在宝船的面前依然不占任何优势,宝船的钢铁龙骨让其船身在稳固的程度大大高于目前的任何海船。船的加厚铁板成为很好的防护屏障,海盗船的炮弹打在上面根本就伤不了宝船分毫。
十艘宝船以这无以伦比的优势,风帆全力张开,以最快的度冲进海盗的船队中。如此野蛮的打法令海盗们始料未及,眨眼的功夫就有十来艘海盗船被直接撞沉。
紧接着随后的红夷大火炮覆盖下,当其冲的所有海盗船无一幸免。一个碰面便被灭掉近二十艘战船,海盗船队虽悍不畏死,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瞬间也陷入恐慌之中。
就在海盗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大明紧跟其后而来的战船,再次炮火全开,无差别的炮火覆盖,让本已错愕不已的海盗心里防线终于崩溃。
一个照面的瞬间,海盗一方已经完全处于败势之下,在无力挽回败势的情况下,海盗目前最大的头目老三,在其亲卫的劝说下,带着仅剩的几艘战船快的逃离战场。
费信一早就盯着这几艘海盗船,见他们掉头逃走,脸上再次挂起一丝狞笑。立刻命人打出旗语不要攻打那几艘船,他也同时换乘战舰远远的掉在其身后。
唐明要的是端掉他们的老巢,这会自然不能干掉他们,想要跟踪的话宝船那庞大的身躯可就太过明显了,因此费信才换乘个头较小的战舰。
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海面上,想要跟踪船只而不被对方现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好在费信有望远镜这东西。他只需跟在肉眼无法看到的距离便可,如此一来倒也轻松。
五艘宝船远远的掉在费信的船只后面,李大锤与其一百个手下开始闭目养神。此次他跟着前去剿匪是奉了唐明一个秘密任务,他必须在海盗的老巢中尽可能多的搜割财物,而且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想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做到这些,对于李大锤来说的确有些困难,但唐明就只有这一个要求,李大锤也没办法,只能全力以赴。
零星的炮火结束之后,那些幸存下来的海盗,被唐明命人救到船上。而那些只是破损还达不到要沉没的海盗船,全部被串起来用大明的战舰拉到琉球岛。
总之就是战场上不能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浪费是可耻的,这是唐明的原话。
朱棣与朱高炽两父子不知几时来到甲板上的唐明身边,见他忙着打扫战场的废弃船只,朱棣不由取笑道:“看不出来,我们的威海候还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男人!”
或许朱棣这话确实是有感而的,并没有别的意思。但坏就坏在他那一脸的笑意,和他先前明言要独吞海盗财富的心思。在这样的前提下,唐明绝对不会往好的方面想。
撇撇嘴,唐明很是不情愿的回道:“皇上,微臣乃是白手起家,现在又是添丁加口的时候,如果不节俭点怕养不活那一大家子人,所以捡点破烂也就在所难免了!”
“噗!”
一旁的朱高炽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他没想到唐明的脸皮居然如此之厚。说他自己是一个穷人,这话说出去也不怕天打雷劈,现在大明的财政几乎有一半是来自他的点子,若不是母后和父皇一直压着他,估计这会他都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侯爷。
朱高炽不小心惹出来的动静,并没有引起朱棣的注意,或者说他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前方和后方的两处战场上满是海盗船的碎片。
此次遇到的这伙海盗其势力不可谓不小,朱棣似有感触。自从先祖朱元璋打下这片江山,便下令明间片木不可下海,全部海上的经营权在官方的手中。
这里面虽有被倭寇不断骚扰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海上贸易的利益太过高。也因为如此,民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暗中出海,也就是走私。
利益的驱使下,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还是频繁的在海上讨生活。商依是盗,盗亦是商的由来也在于此,一旦朝廷的海禁政策严厉了,本来的在海上正经讨生活的商人便成了海盗,而政策一旦宽松下来,走私的海盗又变回商人。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全是因为利益,像眼前这些刚刚惨败的海盗,他们的胆子已经肥到敢打大明官船的主意。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大明朝廷独揽海上经营权的时候,也把这些爱冒险的家伙逼成真正的海盗。
造成如今这样的局面,是朱棣始料未及的,全大明那长长的海岸线,对外开放的却只有渺渺两三个港口。而这还是在他上任以来才6续尝试着开放的而已,原先对外开放的就只有福建闽南的月港,仅此一个。
有些困惑的朱棣,收回远望的眼神,把视线停留在唐明的身上,突然问道:“你说在海禁之下,为什么还有大批民众冒死下海?大明王朝自禁海以来就一直独揽海上贸易这一块,却始终无法把这个暴利的行业经营好,若真算起来的话,官府在海上贸易这一块远远要输于禁海下的民间。”
朱棣这突然而来的问题让唐明陷入愣之中,他没想到朱棣只是亲自出来海上走一走,便能想到如此关键的问题,看来这个皇上并不是老糊涂,而是犯了一个皇上的通病,闭门造车。
自古的皇上都是把自己囚禁在皇宫里,他们几时能到外面真正的了解一下民间的事情,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上一些事情还真得有过切身体会之后,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就像此刻的朱棣一样,有了这样的觉悟,这对他来说是好事。(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