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 第四百一十章 拉去开荒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四百一十章 拉去开荒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1 03:05:39 来源:书海阁

按图索骥。

只是顺着张克生的关系去摸瓜,那秀才、举人就抓了十几二十个,再加上其他人交代的,朱涛总共从芜湖城内抓到了小三十个秀才和七个老少举人,外加三户致仕官员,以及五户没来得及逃跑的官绅之家,最后再算上芜湖几个官员的家人。

这些人和他们的亲眷家属加在一块都有三百人了。

朱涛就把他们交给张克生去管了。

这种把矛头直指有功名的读书人的做法,还是陈军的首例。

此前时候他们的做法还是比较温和的。

对于秀才、举人以及致仕去职的官员之家,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你们只要不给我找麻烦,我就懒得理你们。

当然这有个大前提是这些人家的名声还算不错,那些真正臭名远扬的人家,可不再此中。

如现在这种把秀才举人都连根拔起,打包带走的事儿,那还是首例。

这是周东一拍脑门想起的主意,他还给之起了个名字叫‘釜底抽薪’。

原因是因为齐鲁,齐鲁的情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地方上的读书人正在跟民团合流。

他们这些人在地方上的号召力很大,一旦发动起来,力量不能小视。

齐鲁的刘墉 孔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周东觉得自己可以先釜底抽薪一下,那还看他们怎么去合流。

李长虹、梁海都举双手赞同。

所以就有了芜湖城里的这一幕。

把芜湖当地有功名、官职的人家通通揪出来,把根拔起,打包带走。

周东觉得这样一来肯定是破坏了满清当地的统治秩序。

上头此前给他们发下的小册子里,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赵家与满清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同。

满清跟前明一样,是典型的皇权不下乡。

乡间农村的权柄被他们赋予了士绅地主,被他们赋予了宗族;而赵亮想要的政治结构却是皇权下乡,是把一切政治权利都收归于朝廷!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因为任何社会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支撑国家权力有序运作的社会基础,究竟是厚是薄,这取决于社会的历史构成与现实状态。

就中国的这个情况,想要短时间里彻底破除乡下的士绅和宗族势力那是很难很难的,要知道就是历经了涂改的新中国,支部都已经建在村里了,村霸乡霸还一度层出不穷。

乃至到了新世纪很多村里的主任选举,也依旧是大姓大户占光。

所以啊,想要在这方面取得真正意义是的胜利,那不是赵亮搞了多少乡官,又或是把多少人下到村里去搞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是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进步,在自主、自治与自律能力上的共同增强——就像新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之后,村霸乡霸之类的就少了很多,当然不能说绝迹,但真的比早前少了很多,也没人再敢如先前那般嚣张了不是吗?

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国家下手对那类人展开政治,自然就提高了百姓的信心,同时也是人法律意识在提升——对自身权益更加注重,更加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

所以,毋需国家的细心扶持,就可以自如地发挥自己于社会的作用,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一种雄厚的支持作用,支撑国家有序运作的。

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而不是一切全靠政府去扶持,自身根本无法长期坐实,社会必须经由国家权力的强制力塑造,才足以维持基本的秋序。

那一旦国家权力稍微松懈,或者是吏治**,社会可不就立马陷入紊乱状态了?

那样的,国家对基层的动员能力照旧会大打折扣,照旧国力下降,社会不稳。

周东就是看到了那些,所以才提出了这个意见,而李长虹和梁海也都很认同。

虽然他们俩都是宗族姻亲纽带的受益者,可也正因自身是受益者,所以他们才更能明白乡绅的强大力量。

就比如赵家。

崛起才十几年时间就已经牢牢把控了龙路口、曹河和郑集三地,并且向外的扩展速度始终没有放慢放缓。

要不是和珅的遇刺让赵家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再有个十年,整个淮宁县怕都是赵家天下了。

李长虹、梁海当然认同周东的这个釜底抽薪之计了。

没有了官绅和士绅(功名与土地的结合),满清的统治秩序就缺少了一环,虽然不至于崩塌,但肯定会多出很多的事儿来的。

因为单一的乡绅地主,就如龙路口的张家那等人家,他们跟官府之间先天上就存在不平等的。

只要存在不平等,有没有了足够多的润滑油,那就必会有隔阂矛盾产生。

这对陈军言就足够了。

更何况这事儿传开后对其他各地的士绅读书人可都是一大震慑。意义就更大了!

因为被陈军拿到手心里的这些人,他们全都要改造的——劳动改造。

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劳逸结合,保管他们能对陈军的法律法规都十分的记忆深刻。

而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惹来士林的抨击,惹来天下士绅阶层的怒火……

哈哈,说的就跟赵家现在被士林士绅们欢迎一样。

张克生能怎么办?他现在连拒绝都做不到。

因为他已经‘自绝’于满清了,岂能再来自绝于赵家?

他只能苍白着脸接受这一切,甚至对于那个昔日的家仆还要笑脸相迎,即使那笑脸比哭脸还要难看。

浑浑噩噩的渡过了五天时间。

那些归他管理的人中间,一开始还有人念叨着朝廷大军会来救他们的,张克生也没去管,然后他们自己念着念着就不念了。

第五天直到陈军船队扬帆起航,都驶离了芜湖了,清军的影子也依旧没能见到一个。

张克生也认命了。

精神有了些好转,还把自己的几个亲戚和手下的仆人都提拔了上。

他跟其他那些人不同。

那些人是被贼逆抓去的掳去的,清廷自然不会判他们通匪。可张克生不一样,他头上那顶通匪的帽子是怎么着也摘不下了。

所以陈军带走的不止是他和他的妻儿,还有他的一些亲戚。

后者就跟张克生一样上了贼船,想下都下不来了,只能乖乖的为陈军办事。

只是叫他们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些自认为自己比泥腿子们高级的读书人及其家眷们,竟会直接被拉去开荒。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大家收藏:(wuxia.one)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