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武侠 > 光寒九州录 > 第174章 天灾甚于人祸

光寒九州录 第174章 天灾甚于人祸

作者:最上之域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12-26 05:45:53 来源:爱上中文

太子略觉意外,但还是微微点头:“你说吧。”

李景隆道:“十七,根据彭玉琳的最后心愿,当日我向殿下上奏后,殿下专门派钦差前去受灾最严重的鄱阳县实地了解。

前些日子,钦差回复的结论是,彭匪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却也有所夸张,确实有地方官员隐瞒受灾情况,贪墨赈灾钱粮,与富商勾结,趁着灾情高价卖粮,又低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还把无主的农田占有已有。

但这样的官员只布在在偏远的小地方,数量极少,绝大数官员还是能够廉洁自律的。”

张十七连忙下跪:“殿下如此大公无私,微臣代鄱阳受灾的百姓跪谢殿下的天恩!”

太子却微微摇头:“张十七,你小小年龄布衣入朝,又在数月之间做下不少事情,本宫还以为你能梗直简单,少一些官吏之间的阿谀之气,却没想到你居然也搞这种拍马奉承,好不让人讨厌,你说你何德何能,敢代表鄱阳受灾百姓说话?”

此话一说,台下顿时窃窃私语起来,自太子让所有青年才俊自由辩论,张十七是第一个可以到太子身边发言之人,已经令台下之人十分嫉妒,又有人小声传言传言永宁郡主与张十七有旧,更让一些人心生敌意。

却不料他拍了一句马屁以后,太子公然表示对他失望,而且自辩论以来,旁人不论如何大逆不道,太子都没有责怪什么,这是太子首次对人表达不满,许多人立时松了一口气,就连徐景永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

张十七呆了一呆,当日彭玉琳故意送死,又拜托了他一些事情,令他不自觉得将自己与白莲教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所以刚才的请求完全是他由心而发,根本不是阿谀奉承。

可没想到这样一句肺腑之言却让太子产生了误会,他正欲解释什么,斜眼望去,只见徐景隆的右手微微下压,他呆了一呆,不敢再辩,只好磕头道:“殿下,微臣才疏学浅,言语失当,还请殿下恕罪!”

太子又是摇了摇头,又挥了挥手道:“本宫若说的不是,你只管反驳便是了,可是你年纪轻轻,却连这点锐气都没有,罢了,罢了,本宫刚才说过了,今日不论说什么,都无罪,把你要说的说完,少拍几句马屁,也就是了。”

张十七不愿应是,却也不敢不回答,只好道:“诚如殿下所训,微臣没有读过什么书,而且上任时日极短,实在无法与台下的诸位才俊一样说出一番治国之策来。

只是微臣一直觉得,微臣既是官员,却又是百姓,所以想以百姓的角度说一些话。

于极大多数百姓而言,活了一世,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至于那些名人之言,圣人之训,他们根本未曾听说,他们所求的只是一日三餐,能得温饱,能活下去,也便是了。

若是风调雨顺,百姓手中能有余粮,纵然地方官员贪一点,盘剥一点,百姓收中愤怒委屈,但一般都选择默然承受,怕只怕天灾之年,又有,百姓没有了活路,再加上白莲教这种居心叵测之辈,才能为朝廷之大患。”

他的话音才落,底下的蓝夜便又发难了:“张大人此话差矣,我等官员既受皇命,便是要教化万民,让人人都知道当今天子之威名,也要让人人都知道,朱姓天下乃是天授皇权,人人都必须以死效忠。

唐时张巡守睢阳,罗雀掘鼠,死战不退,方是忠臣本色,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有天灾又有贪官便要投靠逆贼,那如果外敌来攻,百姓和官兵为了保命,是不是理应屈膝投降?”

张十七愕了一愕,转过头来,反驳道:

“张巡守睢阳的故事,下官也曾听说过,所以下官假设,如果这个张巡平时是个贪桩枉法之辈,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那种情况下,当有外敌来攻时,他会有心思御敌吗?百姓愿以死追随吗?

我等官员承受皇恩,司牧天下,若有外敌入侵,自然要以死相报,纵然粉身碎骨也不能后退半步。

可是对于只求活下去的普通百姓呢?当天灾来临,饥饿到需要易子相食的地步的时候呢?”

他又问方孝孺和吴沉道:“方大人,吴大人,我少不更事,读书少,道理懂得也少,而二位是当世大儒,所以我想请教二位,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是否应该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交给趁火打劫的贪官们食用,否则的话,便是反贼?”

吴沉一愣,他自不敢说造反有理,可他是当世大儒,却也不愿意昧着良心说话,只好含糊着道:“人被逼着没有活路了,以至于走上极端,确也可以理解,可不管怎么样,总不能当反贼。”

方孝孺也道:“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最后饿死首阳山中,为历代君子之楷模,可是对于寻常百姓,自然不能以此要求之,但吴大人所说有理,造反总是不对的。

孔子得确有云,苛政猛于虎也,那只是因为执政者残暴不仁,以至民变,可是当今圣天子厚泽万民,又何来苛政,既无苛政,百姓中却有反意的,那便是十足的反贼了!”

张十七又摇了摇头,说道:“方大人,下官所想表达的,并非苛政猛于虎之意,自古以为,凡为君者,无一不想江山永固,万年不替,所以,他们必定以为他们所施之政,可以得到万民拥戴。

可是天下那么大,皇上和太子殿下居于朝堂之下,天下大事,皇上和太子又如何能事事都了然于胸?

便如这次的事件一样,明明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可是最基层的官员出于各种目的,却把事故说的比较轻,然后上一级为了免责,再把这种程度再减低一点,虽然每次只是减了一点点,可是皇上和太子殿下所看到的报告却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

同样的,皇上和太子殿下下发一个政令,每级地方官员又根据自己的利益再略微严一点点,等到了百姓那儿,却可能变成一个暴政。

所以,当出现苛政猛于虎这种情况的时候,问题不在皇上,亦不在百姓,而在于皇上是否真正知道了百姓的想法,百姓又是否理解皇上的意图,想皇上知道真正的民意,而百姓又能对皇上归心,靠得便是我们这些在座的官员。

所以,下官想说的是,有没有一种机制,可以约束我们这些官员,保证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意思可以一点不偏差的让百姓知晓,又可以让天下大事,最准确地反映到皇上,以便皇上决策。”

吴沉接话道:“朝廷设立三省六部,又专门有御史,便是专门为了让朝中官员相互监督,不敢以权谋私。”

张十七摇头道:“下官觉得这些还是不够,皇上近几年所查的大案,一查便是窝案,三省也罢,六部也罢,御史也罢,理论上相互制约,可实际又为了利益而相互勾连,尤其是同一条线的官员,完全都是一个套路做事。

如果一件芝麻蒜皮的小事,他们自然会很认真,可是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便有可能沆瀣一气,联合欺瞒皇上,那个时候,大明,就真的危险了!”

吴沉吓了一跳,道:“张大人,刚才你们徐府的景永公子说几位皇子在外为王是危险,这已经够危言耸听了,现在你倒好,一句话,直接把三省六部的官员全都给否定了。

我问你,如果官员们都不可信,难道要皇上和殿下亲自治理天下吗?你可知事必亲躬有多么辛苦,当年诸葛亮治军,士兵犯事需处罚二十军棍者均由他亲批,最后活活累死,你也想皇上和殿下如此辛苦不成?”

张十七道:“非也,非也,吴大人,无论是我,或是景永公子,都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官员的忠诚有问题,更没有说天下大事都需由皇上亲断。

虽然两位先生刚才说,要用教育的手段,让官员们从心底里忠君爱国,可是下官却觉得光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只是觉得,无论皇子也罢,普通官员也罢,如果权力过大,失了监督,便会出问题,而且这个监督体系,应该独立于现有的三省六部以外,直接对皇上和太子负责,这样,才让官员们自省,再不敢胡作非为。”

吴沉点头道:“张大人,你是不是想说现有的锦衣卫制度很好,皇上应该给锦衣卫更大的权力?”

张十七又是摇头道:“吴大人,下官没有认真读过书,也没有当过几年官,不敢评论现在的朝廷制度和机构配置,下官只是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向殿下建言,应该想方设法对官员的权力有所监督,除此以外,别无他议。

人人都说,天灾,而臣却以为,更甚于天灾,便如方先生所说,如果仅仅有天灾,百姓纵然怨天尤人,却不致于心生叛逆,否则便是真正的反贼。

可如果有官员在天灾之时趁火打劫,以致于民不聊生,让人灾变成,最后甚至引发民变,这种时候,单纯地责怪那些灾民是反贼,便不公平了,下官的建议,只是想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