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武侠 > 光寒九州录 > 第169章 大危机

光寒九州录 第169章 大危机

作者:最上之域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12-26 05:45:53 来源:爱上中文

随着时间推移,现场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台上的座位,台下的座位已经满满当当,几乎可说座无虚席。

沐无敌叹道:“太子为了替永宁郡主选个郡马,居然动用这么大的阵场,要夺这个郡马,我看比考状元要难上十倍啊,十七,你真有信心吗?”

张十七摇头道:“不管怎么说,选郡马只是小道消息,太子殿下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辩论,替大明找一条长治久安之策,这也算是一大盛事了。”

盛云遥却用不屑的口气,极小声地道:“什么替大明找一条长治久安之策?太子的目的只不过是两条,一条是收卖人心,一条是替方孝孺造一些声势罢了,但是替方孝孺装声势的目的,其实也是收卖人心。”

张十七请教道:“何解?”

盛云遥道:“前元末年,各地烽火四起,人人自立为王,天下逐鹿,最后由当朝皇上获得一统,现在皇上的目的不再是四处征战,而是替朱家稳定江山,千伙万代,永不更替。

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要让天下士子归心,方孝孺是个大马屁精,他写的书,全是教育士子们要如何忠于皇上,忠于大明,只是他现在还是个布衣,没有什么名声,他说的话自然没有人听。

所以太子才搞这样一场辩论,目的就是要提高方孝孺的位置,这样的话就会有人去传诵他的那些马屁,久而久之,就天下归心了。”

张十七皱着眉头道:“也不能这么说太子,太子素有贤名,朝中官员,个个都说皇上有点厉害,而太子却仁义的很啊!”

王嫱白了他一眼,哼道:“公子,你也当了那么长时间的官了,怎么还这么幼稚,什么仁义啊,全是假的,他是监国太子,皇帝的儿子,他真的要劝皇上去赦免几个人的话,皇帝真会反对吗?”

张十七张了张嘴巴,接不上话。

王嫱又道:“皇帝和太子,无非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但实际上呢,帝王之家最是无情,如果有谁威胁到他们,他们一定会把那个人连根拔起。

只不过呢,皇帝现在老了,考虑到接班问题,便让太子做做好人,这样的话,所以人自然会去求太子,一求二求,对太子、对将来的新朝,自然就忠心了!”

张十七和沐无敌对视了一眼,相互点了点头,王嫱这句话,实在挑不出半句毛病,他们以前道听途说,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有王嫱经历了切身之痛,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三人正在说话,突然有司仪喊道:“监国太子驾到!”

全场所有人顿时都跪在地上喊道:“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然后一个个把头叩在地上,不敢稍抬。

稍倾之后,只听台上有人喊道:“众位卿家平身!”

众人这才坐了起来,只见北边高台之上,已经坐满了人,当中一个身着玄色冕服,头顶朱冠,显然是太子,旁边一个凤冠霞披,应该是太子妃,右边的却是一个少年,自然是皇长孙,一身戎装的李景隆也来了,坐在最队伍的最右边。

张十七的目光却傻傻地盯着太子妃身边的女孩子,虽然她的脸部前面笼着一块轻纱,虽然她身着郡主盛装,可是他还是一眼认了出来,这个女孩子便是林若初。

可一瞬间,他突然如同被重重撞了一锤,一瞬间之间瘫坐在椅子上,胸口疼得无法呼吸。

盛云遥立时察觉他的这种变化,连忙问道:“十七,怎么了?若初姐姐没有来吗?”

张十七深深吸了一口气,微微摇头道:“来了,太子妃身边的人,便是她了。”

盛云遥看了两眼,立刻夸道:“虽然若初姐姐面上罩着轻纱,可是我还是可以看得出,她是那种倾国倾城的大美人,难怪你对她念念不忘,她既来了,你为什么不开心呢?”

张十七苦笑道摇摇头:“没什么,你不会懂的。”

他不可能忘记,那个时候他从沈家手中拿回翡翠项链第二次给林若初戴上的时候,林若初曾经说过,这辈子,除非她死,否则没有人再可以把这个项链摘下来。

可是他现在分明看到很清楚,挂在林若初胸前的,即是一个红火色的宝石,此外,她的耳环,发饰,没有一件是他所赠送的饰物。

林若初的一定知道,今天这个场合,他会在这里出现,可是她却没有戴一件他所送的饰物,这是要彻底的与他划清界线吗?

她在找他吗?

她会看到他吗?

可是林若初面前的轻纱笼盖了一切,让他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感受不到。

在太子宣布之后,方孝孺和吴沉的辩论立刻开始了,可是张十七一句都听不进去,他一直在盯着林若初的脸,希望她能在人群之中找寻自己,只可惜,他分明感觉得到,林若初的脸从来都没有向他这边停留片刻,片刻都没有。

她与他的距离,就如同现在这个辩论场一样,已经遥远的不在同一片天地,再也无法相连了。

方孝孺和吴沉一直相互辩论了一个多时辰,很显然,他们各持观点,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正如盛云遥所说的,有一点,他们两个人都反复强调,大明朱氏是天选之子,所以,天下士子,要忠于朱氏,忠于大明,永不背叛。

太子总结道:“好,吴老先生和方先生一番言论,深切我大明朝种种时弊,让本宫大为受益,待本宫将这些言论整理之后,必奏与皇上,在我大明今后的施政中加以改进。”

方孝孺和吴沉连忙跪谢道:“多谢殿下赏识,臣等万死不辞!”

太子又道:“今日在这国子监中,来了大批的青年才俊,听完吴老先生和方先生的言论,想必会有不少的感触,同时,我也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有你的治国方略,不妨大胆直言。”

他略略顿了顿,又道:“只是今日才俊众多,本营觉得想谏言的人必定很多,如果大家争先恐后,只怕会乱了秩序,不如由本宫指定,各位依次发言。”

一众台下的人都道:“遵殿下旨意。”

太子问道:“徐景永可在?”

徐景永连忙站了起来:“回殿下,微臣在!”

太子微笑道:“徐景永,你素来有天才之称,朝野皆知,今日便由你在一众青年才俊中抛砖引玉,先行发言,你意下如何?”

徐景永连忙躬身道:“遵旨!”

他站直身体,却没有急着发言,而是问道:“殿下,微臣有一事要向殿下请旨。”

太子点头道:“但说无妨!”

徐景永道:“微臣生怕所说之言太过惊世骇俗,故先向殿下请旨免臣大不敬之罪。”

太子哈哈大笑:“徐卿,你可真够小心的,好,本宫在此宣布,今日之会,诸位才俊只管畅所欲言,即使是大逆不道之言,本宫也一律不究,不论何人均不得以今日会上之言问罪任何一位才俊。”

徐景永长身下拜道:“多谢太子殿下,微臣听二位先生引经据典,征古通今,确实精彩绝伦,令微臣深感折服。

但是二位先生所争辩的大多在伦理、朝制、秩序、律法,这些虽是一国一朝之基石,但对我大明而言,伦理、朝制、秩序、礼法纵然有所偏差,只需皇上施政之时,左右调整尺度,掌握宽严,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所以,臣以为,大明朝确实有大危机,但危机并不在此。”

他这些话一说,底下立刻有人窃窃私语:“什么大危机啊?分明是危言耸听,想引人注意。”

“是啊是啊,我大明自立国以来,严禁宦官专权、后宫干政,外戚勾连,皇上的英明直追尧舜禹汤,官员之清廉更是前所未有,民风之淳朴可谓路不拾遗,哪里来的什么大危机?什么天才啊,简直胡说八道。”

太子轻轻咳了一声,底下立时一片肃静,太子道:“那徐卿以为,我大明朝有何大危机?”

徐景永道:“启禀殿下,我大明自立国以来,内整吏治,外却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几无闲田,丁户日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风淳朴,夜不闭户。

然臣追思先朝,秦始皇时,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地,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

汉武时,卫青霍云病追亡逐北,让单于折箭,胡人授首,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而盛唐贞观开元二世,四夷尽服、八方来朝,大唐之名扬于海外,声望之隆,后世无可追及。

然而,殿下,今日我等回望长安、洛阳、阿房宫,或是青砖旧瓦,或是漫漫古道,或是残垣断壁,落日余晖之下,唯有黄花散落,不复当初。

典故有言:商亡于周、秦灭六国而亡于楚人、西汉亡于王莽之祸,东汉亡于十常侍之乱,大唐被渔阳鼙鼓所震,转瞬之间便江河日下,藩镇割据,湮没于五代十国。

我等可以找到一堆理由说明先朝之亡,外戚擅专、后宫干政、宦官越权、地方割据,但归而言之一句话,君权旁落,一旦君权旁落,即使举朝皆是良臣能士,离败亡亦不久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