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带着警花闯三国 > 第307章

带着警花闯三国 第307章

作者:乱石兰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5:40:39 来源:免费小说

  刘欣点了点头,笑着说道:“策儿,你勇则勇矣,但仍要看得更远一些。朕问你,漠北草原因何成鲜卑人的天下?”

  这两年孙策鲜有上阵的机会,倒让他闲暇时读了不少书籍,对鲜卑的历史也稍有涉及。他想了想,拱手说道:“回父皇,鲜卑原本依附于匈奴人,后来汉武帝大败匈奴,匈奴北遁,鲜卑人这才趁机崛起。不知孩儿说的可对?”

  “不错!”刘欣摆了摆手,说道,“不过,那只是表面现象。你想一想,击败匈奴的是大汉,而获利的却是鲜卑。这就是因为汉人还不适应草原上的生活,至少大多数汉人难以适应那里恶劣的环境。现在的鲜卑就相当于从前的匈奴,如果朕将他们赶尽杀绝,草原上很快又会有其他民族崛起,天长日久,又会成为我大汉的威胁。”

  孙策沉吟道:“那么父皇的意思是?”

  刘欣转头看向北方,缓缓说道:“现在鲜卑最强大的四个部落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不过是一些小部落和依附于他们的其他部落。如果朕在漠北的话,一定会下令大军不再东进,而是转而向南,杀奔弹汗山,将进入中原的所有鲜卑军队干净彻底地全部消灭!”

  不等孙策答话,刘欣已经继续说道:“当然了,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天前,想必子龙已经作出他自己的决定了,咱们就拭目以待,看看子龙将军是如何打算的吧。”

  孙策的理想是做一名冲锋陷阵的大将军,对于运筹帷幄却没有多大兴趣,尤其这些内容深奥难懂,他更加不愿意动个脑筋了。听刘欣说到看看赵云是如何决定的,孙策不由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刘欣看到孙策脸上神情的变化,不禁摇了摇头,随手翻看起来其他几份战报来。他之所以和孙策说这么多,就是想潜移默化地引导孙策走内政这条道路。将军难免阵上亡,毕竟孙策现在是刘欣的女婿,刘欣不太想让他继续领军。但是看孙策的表现,恐怕一时难以如愿了。

  其他几份战报上面记载的消息时间更早,从内容来看,各地的战事仍然处于胶着之中。不过,刘欣并不十分担心,他知道,时间拖得越久,对他就越为有利。因为打仗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没有后勤的支撑,再强大的军队最终也只能陷入穷兵黩武的地步。

  刘欣在乌孜别里要塞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当队伍集结完毕,还没有来得及出发的时候,又一份战报送了过来。这是关于第五军团围攻濮阳城的战报。

  濮阳作为曹操的老巢,城高池深,城中积蓄了大量粮草,荀攸等人又发动了大量民壮,而且下令城中所有的士族世家,都必须将家丁奴仆派上城头。但是面对汉军的连日强攻,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所有人都知道,濮阳城守不了几天了。

  荀攸是曹操留在濮阳的最高长官,面对困境,他不得不召集陈群、于禁等人商议,决定护着刘协弃城而逃。说是护,其实就是挟持,以避免这个傀儡皇帝落入刘欣的手中。

  汉军攻城一贯采取的都是围三缺一的打法,也就是日夜围攻南、西、北三门,却放开东门不攻。这种情况下,因为守军会觉得仍有退路可走,通常不会作殊死搏斗。汉军这样的意图当然瞒不过荀攸这样的智谋之士,但是汉军的日夜强攻却令濮阳城岌岌可危。

  荀攸虽然明知道汉军留下东门一个缺口必有阴谋,但是另外三门攻打甚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这个缺口逃之夭夭,真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784章白捡了一场大功

  荀攸将弃城时机选择在黎明前天色最暗的那段时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避免引起汉军的注意。现在,汉军是不分昼夜地攻城,无论他选在什么时候弃城,都难逃汉军的耳目。所以,荀攸此举防的不是汉军,而是自己人。

  濮阳城中人员复杂,既有曹操的嫡系人马,又有小皇帝刘协和一大帮前朝旧臣,还有许多兖州的豪门大户。

  曹操的许多亲信将领都随他攻打虎牢关去的,但这些人的家眷还留在城里,如果听说荀攸要弃城的话,肯定会哭着吵着要跟荀攸他们一起逃走。且不说荀攸原本就知道瞒不过汉军,就算能够瞒得过汉军的话,这么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跟在后面,行踪也会马上暴露。

  刘协肯定是要一起带走的。但那么多的前朝旧臣,其心各异,如果被他们知道了很可能会坏事,不过荀攸仍然打算带上他们,有另外的用途。

  至于那些豪门大户,荀攸就更不放心了。前几天荀攸下了个命令,通知这些豪门大户把各自的家丁奴仆派上城头,这些豪门大户就颇为不满,现在要是他们得知自己要弃城的消息,说不定立刻就会反戈一击。

  入夜以后,濮阳城里的兵马调动开始频繁起来,这些天一直这样,城中百姓们见了倒也不以为怪。

  二更时分,住在濮阳城中的前朝旧臣陆续接到刘协的旨意,召集他们去皇宫议事。这些旧臣为了表示自己的骨气,坚持只听刘协的旨意行事,却不知道刘协只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他哪里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听说是刘协相召,这些前朝旧臣都乖乖地来到了大殿,直等到三更,一个个又困又乏,也不见刘协出来。

  四更天,于禁顶盔贯甲,领着一群虎狼之后冲进了大殿,将这些前朝旧臣都围了起来。群臣大惊,自是吵闹不休,于禁不理,挥了挥手,让士兵们将群臣都押上了马车。这些马车本来就是大臣们自己家的,现在已经被于禁派兵征用了,当然征用后的结果还是让这些大臣们乘坐。

  看到大臣们都被押上马车,在士兵们的簇拥下向东门走去,于禁才猛然惊觉,脱口问道:“所有人都在这里吗?”

  他手下的亲兵连忙拉住最后一辆马车,掀开车帘,向坐在车内的大臣询问了几句,然后拱手答道:“回将军,众人皆在此处,独缺孔融。”

  孔融是大圣人孔子的嫡传子孙,也是刘协的坚定拥护者,更是当代大名士,这样的人竟然被于禁给遗漏,他不由懊恼起来。像他这样的大将,本来不该犯这样的错误,只是由于他心情不好,才会造成一时疏忽。

  这次荀攸决定弃城而走,除了刘协和前朝旧臣以外,只带走了曹操的家眷,不要说跟随曹操的其他文武的家眷都蒙在鼓里,就连于禁和陈群的家眷也没有带走。于禁、陈群二人心中自然不满,只是作为主事人的荀攸,自己的家眷以及他叔父荀彧的家眷都留在了城中,他们又能说什么呢。但是于禁心里明白,只要他们一走,濮阳城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他们的家眷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他真不敢想像。

  现在再想起这些来已经迟了,于禁咬了咬牙,不再去管孔融,提枪上马,押解着这些车辆出了东门,向鄄城去了。

  其实,像孔融这样的前朝支持者,在得到刘协的召唤以后,是不敢不去的。但是自从有了上次与糜芳之间有了走私粮食的交易以后,孔府上下大多已经被糜芳收买,还安插进许多幻影秘谍的人。这些幻影秘谍呆在孔府,一来可以借着孔融的名声为自己的行动做掩护,二来也可以保护孔融免受曹操的毒害。孔融其实也隐约知道这些人的身份,只是自己的妻儿现在都被扣在襄阳做人质,他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当刘协的旨意传到孔府的时候,孔融已经睡下,接信的门人正是一名幻影秘谍,他请示过头领以后,便将这份旨意压了下来,所以孔融还在酣睡中,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份旨意。而幻影秘谍却已经将刘协深夜召集群臣的消息,通过秘密渠道偷偷传递了出去。

  得到这个消息,张辽很快判断出曹军想要弃城,围三缺一的计划终于产生了效果,他立刻亲领一军往东门外设伏。

  濮阳城西、南、北三处城门的攻守仍一如既往的激烈,而东门外却一片寂静。于禁和他手下的士兵们都是人衔枚、马裹足,连支火把都没有点燃,就这样静悄悄地行军。

  行了十多里地,天色越来越暗,身后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大队骑兵席卷着烟尘杀了过来,正是张辽引军赶到。

  于禁他麾下多为步卒,骑兵只有寥寥两百人。但作为曹操手下屈指可数的大将,于禁没有不慌张,立刻组织士兵结阵反击,与汉军战在一处。于禁更是亲自挺枪杀入汉军队中,左冲右突,连挑十数人于马下,威风一时无俩。

  张辽遵守刘欣的规定,本来是不用亲自冲锋陷阵的,但是看到敌将如此骁勇,也不禁动容,大喝一声,挥刀迎了上前,截住了于禁的去路。

  二马相交,“当”的一声,两件兵器狠狠地撞在一起。张辽和于禁都暗自赞叹,对方好大的力气。两军阵前,来不得半点疏忽,管你什么累世名将,阴沟里翻船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张辽、于禁都不敢大意,各自抖擞精神,尽展平生所学,于乱军之中一场恶战。

  于禁虽然骁勇,但他手下的兵丁却远远不是汉军骑兵的对手,几轮冲锋过后,于禁身边只剩下十多骑跟随。不过,曹军士兵的斗志却不输于汉军骑兵,他们虽败,却无人投降。

  此时,汉军骑兵已经点燃了远松油火把,将这一片照得亮如白昼。那些前朝旧臣,听着外面震天的喊杀声,龟缩在马车里,连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张辽、于禁在濮阳城以东十里外激烈厮杀的时候,荀攸、陈群领着一支骑兵护着一队车辆出了濮阳东门,行不多远便拐上了向北的大路。车队里面除了刘协,还有曹操的家眷,至于其他人的家眷,他们早就弃之不顾了。濮阳城中缺马,这支三百多人护卫所骑乘的马匹已经是从豪门大族家中强征来的最后马匹了,虽然称不上战马,但总比两条腿要强上许多,而于禁和那些前朝旧臣根本就是一枚弃子。

  于禁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就是一个诱饵,为荀攸等人的脱逃争取时间,虽然自己的手下渐渐损失殆尽,他还是咬着牙又与张辽战了十多个回合,看看时间拖延的差不多了,这才虚晃一枪,跳出圈子,大喝道:“将军,且住!”

  张辽按住刀,冷笑道:“你已经无路可逃,投降吧!”

  如果没有张辽这个强劲的对手,于禁恐怕还有一点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杀开一条血路逃出去,但现在,他绝对不敢再有这个奢望。尽管曹操对他十分器重,但于禁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不想跟着曹操一条道跑到黑。

  他刚才之所以拚命与张辽搏杀,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张辽展示自己的武艺,以便在投入刘欣阵营以后能得重用。

  听到张辽的冷笑,于禁不再犹豫,弃枪下马,拜伏在地,大声说道:“末将愿降,还请将军保全我家人的性命。”

  张辽担心他使诈,挥了挥大刀,让左右上前将于禁缚住,这才说道:“你既已降,如何发落当凭陛下发落。某且问你,这车队中可有刘协和曹操的家眷?”

  听到张辽直接问到了关键,于禁又犹豫起来。这支车队里只有前朝旧臣,没有一个女人和小孩,自然不可能有刘协和曹操的家眷,只要张辽派人稍作检查就能知道答案,他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做任何隐瞒,于禁犹豫的是要不要将荀攸的计划和盘托出。

  作为留守濮阳的核心人物,于禁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件事的策划。而荀攸对于禁也是完全信任,不仅告诉于禁自己离开濮阳以后的去向,而且再三嘱咐于禁,一定要想办法杀出重围,前去与他们会合。所以,对于刘协以及曹操的家眷现在去了哪里,于禁是心知肚明。

  但是,要不要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出来,于禁还拿不定主意。如果他将这个消息说出来,那就等于彻底宣布与曹操决裂,因为以汉军骑兵之利,要不了多久就能够追上荀攸他们。如果不说出来,汉军迟早会得到这个消息,到时候只怕他更不可能得到刘欣的信任。于禁现在是左右为难。

  思忖良久,于禁终于作出了选择,挣扎着说道:“回将军,刘协和曹操的家眷都不在这支车队里,他们去了东阿。”

  东阿离濮阳有一百多里路,现在荀攸顶多走了二三十里,如果于禁直说荀攸是等这边开战以后才离开的,张辽一定能够追得上。但于禁却留了个心眼,没有说荀攸他们是什么时候走的,这样就算将来露了馅,碰到曹操,自己也可以找个托辞推掉责任。

  “你说他们去了东阿县城?”张辽眉头一皱,旋即哈哈大笑道,“这下可便宜了子义,让他白捡了一场大功!”

  第785章逃出生天

  当初曹操猛攻虎牢关的时候,徐晃就接到了长安的战报,希望他能够分出一部分兵马南下攻打濮阳,以解虎牢关之危。但是麹义将营盘扎得十分结实,急切之间,徐晃攻之不下,又要防备邺城方向的敌人援兵,一时抽不出人马。马芸迫不得已,这才抽调第五军团北上。

  随着战事的发展,邺城的袁绍一直没有任何动静,而麹义也被死死地困在营寨是,徐晃终于能够抽调出一部分兵马,由太史慈率领,绕道南下,前天晚上刚刚打下了东阿城。

  汉军各军团之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来传递消息,因此魏延已经知道东阿城被攻克,他就不再把刘协北逃的事情放在心上,而是放飞了几只信鸽,将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了通报。

  太阳跃出了地平线,洒下一片金光,荀攸他们也绕上了大路,回头已经看不清濮阳城的轮廓,心中稍定。不过,荀攸也不敢作丝毫停留,继续一路向北,正午时分,终于赶到了东阿县城,见到了城头上飘扬着的“曹”字大旗。

  直到此时,荀攸的心情才彻底放松下来,打马直奔城门。东阿城门大开,在荀攸的看来,这里显然还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于是,荀攸很放心地率领队伍直奔东阿县衙。

  县衙门口,两名差役没精打采地抱着水火棍倚在墙外,直到荀攸他们来到面前,才猛然惊醒,慌忙迎了上来。荀攸却满不在乎说道:“快,带我去见你们县令!”

  差役仿佛看出来荀攸是个大人物,点头哈腰地将他迎了进去。然而,荀攸的脚刚刚迈进二门,这两个差役就变了脸色,一把将荀攸扑翻在地。与此同时,东阿县城的四门忽然一齐关闭,从大街小巷中涌出无数人马,将县衙团团围住。周围的屋顶上也冒出无数人头,数不清的箭簇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瞄准了陈群和那三百名护卫。陈群自知无路可逃,当即宣布投降,让那三百保护卫放下武器。

  刘欣看完这份战报,并没有十分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

  因为这份战报最后并没有提到刘协和曹操家眷的下落,也不知道这几个人已经被抓住了,还是被荀攸先前送往了别处。按照道理,这样重要的人物是应该加以特别说明了,沮授、田丰他们都是有分寸的人,应该不至于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吧,这就让刘欣更加百思不得其解。另一方面,刘欣知道,以曹操的为人,他在得知濮阳失守的消息以后,很可能孤注一掷,虎牢关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刘欣沉吟片刻,忽然用力扬了扬马鞭,说道:“出发,以最快的速度赶回长安!”

  虽然整个支队伍都是骑兵,而且座下是耐力非凡的草原骏马,但几千里路也不是说到就到的。队伍从清晨出发,一直走到月上树梢,才来到扜泥城。这一次,刘欣没有进城,也没有派人通知鄯善王哈尼,而是直接进入城外的兵站。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兵站的条件已经相当好了,比起哈尼的王宫来也不差多少。五千骑兵却没空欣赏兵站的景色,纷纷解鞍卸甲,倒头便睡,因为刘欣已经吩咐过了,三更做饭,四更出发,而现在已经接近二更天了,也就是说,他们睡觉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时辰,他们又如何能够不抓紧呢?

  至于他们的坐骑,其实比他们还累,不过扜泥城外的这座兵站是一座大兵站,里面蓄养了许多马匹,所以,等他们醒来,完全可以换乘其他战马,而他们原来的战马就留在兵站,自有兵站的士兵来喂养、照顾。

  刘欣自己并没有去睡,因为又有一份战报送了过来。

  这份战报是关于太原战事的。从战报上看,魁头应该还不知道发生在漠北草原上的事情,虽然屡次攻打大陵、祁县等城未果,损兵折将,但是对于攻城器械和战法的运用却越来越熟练了,甚至连云梯、冲车这样的攻城器械,鲜卑人都已经学会了如何制作。

  这样一来,张辽、高顺在大陵、祁县一带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不过,在他们临行前,刘欣曾经派人给他们送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而这十六字方针现在终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张辽、高顺将第四军团的一万骑兵分成三队,依托这一片的八座城池为掩护,轮番出击,或战或退,耍得鲜卑大军团团乱转。魁头又遭遇了数次大败,竟然引军退往了太原城。张辽、高顺抓住鲜卑人退兵的时机,忽然发力猛追,全歼了魁头的后军三万余人,攻占了太原以南的重镇梗阳城。

  战报上还有一项内容是关于麹义和那三十万袁军的。这支袁军现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已经陷入了绝境。但是麹义此人颇有将才,据营死守,汉军数次进攻,虽然多有斩获,但要想一口吃下这三十万袁军,却是十分困难。

  后来,张郃想出一条计策,截断了袁军的水源。今年河北大旱,天气十分炎热,没有粮食还好对付,要是没有饮水的话,人畜都难以生存。

  这条计策虽然阴损了一点,但却极其有效。只是麹义仿佛早有准备,并不见袁军营寨有任何骚动。原来,麹义扎营之初,就下令士卒在营中开挖了许多深坑,坑里蓄满清水。现在水源被汉军切断,这些深坑却解了袁军的危急。

  后来,徐晃等人又想了许多办法,始终不能奏效。其实,这里已经聚集了第一、第二、第三军团的全部主力,除去前些日子在阻击颜良战斗中阵亡的将士,以及太史慈领去的一支人马,现在围住袁军的足有二十三万之众,如果实施强攻,完全可以轻松击溃麹义和他的三十万袁军。

  但是这些袁军都是汉人,并不是草原上的匈奴、鲜卑和乌桓这些异族,而且这些士兵大多只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妻儿老小,一旦发动强大的攻势,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丧命于此。所以,刘欣、马芸都向徐晃强调过,无论如何都要尽量保全这些袁军士兵的性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晃等人才克制住强攻的冲动,想要迫使袁军缴械投降。

  直至昨天中午,袁军营中终于发生了骚乱,因为士兵们已经断粮三天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袁军士兵们一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连刀枪都拿不动,哪里还能抵抗汉军的进攻。士兵们鼓躁起来,麹义连杀了数十人,终于还是弹压不住,满营皆反。麹义无奈,只得放任三十万袁军缴械投降。

  一时间,袁军营寨外面,刀枪弓箭、衣甲旗帜堆积如山,缴械以后的袁军都排着队到汉军设立的粥棚去接受“赈济”。其实汉军有充足的粮草,但是这些袁军士兵已经饿了许多天,却不能让他们吃馒头、米饭,更不能吃荤腥,而只能让他们喝点稀饭,否则他们的胃就会受伤。于是,看起来便像是一场赈灾救济。

  麹义非常有机谋,趁着大批袁军缴械投降的机会,他带着百余名亲信,悄悄躲藏在营寨的一角。麹义平时对士兵还是比较爱护的,经常与他们同吃同住,甚得士兵们的信任和拥戴。而且他放任袁军投降,也等于变相地救了三十万袁军士兵的性命,一些知情的袁军士兵并没有举报他,甚至还替他做了一些掩护,让他逃过了汉军的搜捕。

  天黑以后,麹义寻了个间隙,逃了出去。其实,对于这场战役的结果,麹义还是颇为不服。虽然以他手下的这支军队,想要击败汉军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袁绍从邺城方向派兵接应,他有把握带出十五万人。这十五万人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勇士,有了这样一支力量,凭借河北诸州人口众多的优势,袁绍完全有能力卷土重来。

  事实上,袁绍也正做着这样的准备。他虽然不敢派兵南下救援,但也不肯放弃邺城撤往幽州,而是传令辖下各郡县,大肆征兵,准备依托邺城坚固的城防与刘欣决一死战。邺城中也潜伏着许多幻影秘谍,这方面的消息早已经为他们所侦知,并且及时将这方面的消息传递了出来。只是徐晃那二十多万大军下一步究竟是北下攻打邺城,还是南下截断曹操的退路,正等着长安方面的决断。

  刘欣放下手中的战报,陷入了沉思。营帐外面忽然想起了凄厉的号角,集合的时刻又到了。虽然一夜未眠,但是刘欣还是立刻跑了出来,早有士兵牵过一匹白色的骏马,刘欣一跃而上,挥一挥手,大声说道:“出发!”

  他现在恨不得插翅飞回长安,许多事情已经到了需要他亲自拍板的时候了。

  由于连年战乱,整个河北大地已经是一片萧条。虽然袁绍并不差钱,可以随时再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时候,一队衣着破烂的百姓正艰难地行进在乡间小道,仿佛一群往邺城方向的难民。但是,如果有认识的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队“难民”的为首之人正是逃出生天的大将麹义。

  第786章谁的胜算更大

  当年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的骑兵,靠的就是麹义统领的弓弩手。由于麹义的性格有些倨傲,与其他文武不太合得来,虽然是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战将,这些年麹义的地位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渐渐排到了高览后面。但是兵败以后麹义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赶紧逃回邺城,向袁绍示警,并且凭借他的统兵才能,协助袁绍防守邺城。

  这一路向北,麹义倒没有遇到什么危险,汉军也没有追击过来,只有经过那一片阻击阵地的时候,那又宽又深的壕沟和已经被深褐色的土地,都告诉他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汉军五万步兵,生生将十万乌桓骑兵和颜良手下的十万袁军骑兵阻拦在这里两天两夜,最终导致了他们全军覆没,并间接地影响了麹义这三十万步军。

  麹义唏嘘一番,没敢停留,穿过这道壕沟,继续向北进发,终于在第二天傍晚赶到了武城。

  太阳尚未落山,现在也没有到关城门的时间,但是武城却四门紧闭,城头上刀枪林立,如临大敌。不过,原本坚固的城墙现在也确实千疮百孔,那都是汉军投石机留下的杰作,至今仍没有得到修缮。

  麹义站在城下大声喊道:“快开城门,某是麹义!”

  城头上,吕旷探出半个身子,仔细一瞧,那个衣衫褴褛的大汉果然正是麹义,不由大吃一惊,连声问道:“麹将军,你如何沦落至此?”

  麹义叹了口气,说道:“一言难尽,你先让某进去再说。”

  虽然麹义与其他文武多有不合,但他对底层的士兵却是极好,而吕旷昔日还是一名小校的时候就曾经在他手下做事,因此麹义对他有恩。看到麹义这副惨景,吕旷慌忙让人找来一身新衣服给麹义换上,又备了酒宴为他接风。

  麹义确实饿坏了,一通狼吞虎咽,看得吕旷目瞪口呆。酒足饭饱以后,麹义抚了抚肚皮说道:“吕将军,请安排一匹快马,麹某需要立刻去见主公!”

  吕旷劝道:“麹将军,你现在神情疲惫,不如在这里暂歇一晚,待明日天亮再动身不迟。而且末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麹义摆了摆手,说道:“麹某有大事需要禀报主公,不敢在此久留,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吕旷迟疑了一下,说道:“末将昨日听到传言,说是高览将军已经被主公投入大牢,只怕主公正在气头上,麹将军此时前去,恐怕多有不便。”

  麹义惊问道:“可知高将军所犯何罪?”

  吕旷摇了摇头,说道:“末将镇守武城,未敢轻离,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连这个消息还是舍弟押解粮草过来的时候悄悄告诉我的,应该不会有假。”

  麹义皱眉道:“莫非是因为我等兵败之故?但是此次兵败,皆因颜良刚愎自用,不听劝告。你可有颜良的消息?”

  吕旷非常果断地摇了摇头,说道:“这倒不曾听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