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从陈桥到崖山 > 司马去世篇

从陈桥到崖山 司马去世篇

作者:梦中宋韵55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1 01:48:15 来源:58小说

司马光进来,没看任何人,直接对高太皇太后说:是哪个奸邪劝陛下重施这个邪法?

范纯仁立即闪到一边,一个字都不敢说了…奸邪?这顶帽子压过来,他的终生就得被定性,连他的父亲都得被追贬!

老混蛋又成功了,哪怕奄奄一息,他都震慑全朝!可天下怎么办呢?要知范纯仁并不是新党,他是看到了危险的现状,因国库又开始空虚了!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被废,土地、农民又被地主们霸占,国家利益重新缩水,这样的实际问题谁来解决?这些司马光不管,我只管废!兴什么的?管我毛事!

这是他一生最后的真实写照,有一句在他列传里流传天下的名句可佐证。什么责任、什么危险,他都能忽略掉!

史载:当他以母改子改得最爽时,有人曾提醒他:这时否定,小心哲宗长大了会为父亲出头,那时再翻天覆地来一次,大宋朝可怎么办?老混蛋爱理不理“天若祚宋,必无此事”你自己做的事,要上天给你擦屁股吗?

王安石去世后5个月的9月1日,司马光去世。和王安石一样终年66岁。他的葬礼规格是超高的,赠太师、温国公、一品礼服,银绢7000两,谥正,以皇帝名义赏了块石碑,上面刻着“忠清粹德”另外,高太皇太后带着小哲宗亲临现场致哀,她本人还当众哭了几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安石死时,居然一无神道碑,二无行状。三元墓志铭。治丧时只有一个弟弟在场。至于之后的追赠、苏东坡的制,是一让人玩味的讽刺。那居然是王安石平生大敌司马光说的一句话——“介甫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凑,败坏百度以致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这些话除开头稍微肯定了下王安石人品外,没一处不是在骂人。

再说司马光。政绩和人品不再多说了,现在看他的主项——历史。史学界有句话“千古两司马”即写《史记》的西汉司马迁、写《资治通鉴》的北宋司马光。这两人不仅都姓司马,著作也大体相当…

那就说说我对这2部史学巨著、这2位史学巨人的看法。说两点:1《史记》是司马迁以个人之力在竹简时代完成的从上古至汉武帝朝的3000多年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集众人之力在纸张时代完成的从战国至五代的1362年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草稿叫《资治通鉴长编》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有史料笼统的大杂烩的东西。但《长编》的作者并非司马光!两汉部分的作者是刘恕、魏晋南北朝和五代部分的作者是刘攽、唐部分的作者是范祖禹。将《长编》改编、改定成如今的《资治通鉴》正本的工作才是由司马光完成的。这其中,他的儿子司马康也做了重要贡献,所有的字校对都是司马康完成的。

2两本书都是通史。《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那他的《史记》就从三皇五帝开写,一直写到当朝汉武帝。写书时敢于说真话,指出历代皇帝权臣的错误。更有甚者,他把西汉王朝的死敌项羽提高到了帝王身份,和刘邦一样享有“本纪”的待遇。反观《资治通鉴》,开篇从战国,结稿在五代末年,司马光本人生活在宋朝立国百余年的时代了。可半点本朝的事都不提!多么的明智,绝不惹半点麻烦。可这本书不是为了教人怎么当皇帝吗?那么本朝前几位皇帝的得失是最重要内容,你怎么彻底忽略了呢?

这世上有些人是极特殊的个案。他们活着时是噩梦,死了后仍是个噩梦,不管什么事,只要和他粘上点边,立即就变味了。如司马光的葬礼。

那一天,正巧是宋朝大赦天下的好日子。武百官都要进宫去赞美皇帝,顺便唱歌跳舞玩个痛快。集体狂欢后,大家谈笑风生走出宫门,去赶下一个过场——给司马光吊唁。

只是突然间他们被一个人拦住了。程颐堂而皇之挡住了队伍,在这队伍里有宰执、两制、三司、台谏,有亲贵,哪个都是他碰不得的,可他站得非常稳,面沉似水“你们要去哪”“司马光府啊”

“去吊唁吗?你们都错了”程颐以一贯的教育家嘴脸给宋朝顶级官员群落上集体大课——子曰:如某天悲痛哭泣过,就不能再寻欢作乐。你们刚在皇宫里欢乐过,这时再去司马光府上吊唁,是对亡灵的不尊重…

官员大队伍哑了,面对这扫兴的人,得怎么办呢?换一个人,哪怕他是帝师,这时也是自找没趣,官大一级压死人,当面斥责,背后出招,哪一种都能让他不死不活。可程颐就不同了,他是理学宗祖、当代大儒,尤其还端出了孔夫子,从哪一点上说,都动不得…

沉默中有人打了个哈哈“孔夫子是说过哭的当天不能欢乐,可没说过欢乐那天不能哭嘛”搞个小怪,闪出个台阶,大家都退一步多好…

可程颐不退,他是理学宗师,讲究的就是诚心正义、无愧天地,最厌恶的就是这类油嘴滑舌投机取巧的东西。他怒了,站在当街坚持真理,无论怎样都不放官员们走!

这时官员队伍里走出一个人。前面说过:这世界很大,以程颐的神圣光环,也仍有极少数几个人不怵他。这人就是其中之一,现任翰林兼侍读苏轼。他笑嘻嘻走到程颐面前,转身面对大家“程大人说的是有根据的,这是汉朝名人叔孙通定下的礼仪,是很有名的啊”

瞬间大笑。在场每个人都学识丰富,叔孙通…那是汉朝一衰人。程颐学谁不好,非得像这样的例子看齐!

理学大宗师哪受过这个!苏轼在他眼里一直是个油嘴滑舌的极品市井小调的高人,青天白日下竟敢对他无礼!大怒之下,他转身就走。还好他理智尚在,没选择和苏轼单挑。和宋朝第一豪打嘴仗,他铁定当街吐血。程颐走了,官员们比刚出皇宫时兴致更高,一路踏歌走向司马光灵堂,集体行礼,然后各回各家…

回家后,又有新笑料传来。苏轼意犹未尽,在家里给程颐起了个绰号“鏖糟陂里叔孙通”鏖糟陂是开封城外一地名。非常偏僻,土里土气。这句话连起来读,意思就是在那偏僻的没人去的冒傻气的地方有个人叫…程颐…

哇哈哈,全开封官员们都拍案叫绝,苏轼骂人都这么有水平…实在是高!程颐在没进京前,不管有多大名望,本质上就是洛阳伊水边上一农民,鏖糟陂里。亏苏轼怎样想得出来!

欢笑在继续,在人们心中,甚至在苏轼心里。这只是一时的调笑,人生是需要嘲笑及自嘲的。这本是社交一部分。可谁能知道呢,就是刚才这个小玩笑,让北宋走上了灭亡之路…

官场的噩梦——党争终于开始了!北宋朝从此刻开始变味…

10月3日,大辽国遣使册封李乾顺为知夏国事。8日,西夏使者告哀。宋使穆衍、张楙前往吊祭。带去诏书“五路伐夏之地,等你将永乐城之战所俘军民送还,一准归还”

12月,馆阁人员的考试,程颐作为当世第一大儒、理学始祖、帝师,出题人竟不是他,而是苏轼。苏轼很开心,他决定出个有水平的题目“今朝廷欲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媮。欲法神宗之励精,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流于刻”这题目怎么样?

考题刚一公布,立即有人跳了出来。贾易、朱光庭2人弹劾苏轼大逆不道,这题目严重污辱了仁宗、神宗。一个是苟且,一个是峻刻,我们至高无上的皇帝就是这样的吗?

大帽子压过来,苏轼马上反驳。第一,这题目切中时弊,当下哲宗朝要往哪走,是最重要的事。第二,我不是只出了一道题,这题是由皇帝钦点作为考题的。

御笔亲点?该没事了吧?呵呵!谏官是干什么的?就是来挑皇帝的错的!苏轼想抬皇帝出来压人?纯粹妄想!

贾易、朱光庭加大力度,继续弹劾。终于另一位谏官吕陶看不过眼了,他认为苏轼的考题没问题,宋朝是允许大臣说话的,就算仁宗、神宗活着时,也时常有人挑错,为什么这时就不行了呢?明显是有人别有用心!他请皇帝注意:贾、朱2人是河南人,都是程颐的弟子.很明显是自成一党,欺负他乡人!

哦?大家眼前一亮,还有这样的内幕?可转眼间看向吕陶的目光也变得复杂了,不为别的,因吕陶和苏轼一样是四川人…

元祐2年(1087)1月,突然间又有人插进来一脚,他既不是河南帮、也不是四川帮,他是河北帮。谏官王岩叟指责苏轼罪不可恕,因他在本质上坏掉了!首先他把两位皇帝的业绩当考题,任由臣子们评判就是错的。当错误发生后,又把责任推给现任皇帝,错的就不止是业务能力,而是道德品质!

耶…言官队伍集体喝彩,王大人威武!可令王岩叟勃然大怒的是:上一次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时,官方圣旨赦苏轼无罪。这一次他弹劾时,官方把上一次的圣旨收回来了。

敢情他出手了居然还比不上贾、朱2人!圣旨赦苏轼无罪,是指有罪但不罚。追回诏书,那是认为苏轼根本就没罪,言官们指责错了!

这就看出了王大人和其余各人的区别,无论河南的贾、朱还是四川的吕陶,从传统上来说都是宋朝官场的边缘势力。河南自古风不盛,川人从苏轼开始才走出低谷,怎能和王岩叟相比?他有自己圈子,河北人,那一直以来都是北宋官场的核心力量!

王大人突然间把矛盾无限制升级。苏轼算什么?考题不重要?他把火烧到了皇宫深处最神秘的地方!

王岩叟说“愿陛下不以牵制之爱而夺是非之正,天下幸甚”希望皇帝不要因某些能影响你的人的特殊喜好而混淆视听,这样天下才会有福!某些人是谁呢?整个官场都知道,可没人敢说!这是苏轼的最大护身符,只要有这个在,天下虽大,没一人能伤害到他…

什么是苏轼的护身符?女人!乌台诗案中,弥留之际的曹太皇太后为他求情。神宗去世后,苏轼迅速升官重回京城,无论谁反对都没辙,这是为什么呢?苏轼本人或许是在几年后的一个晚上才偶然知道,可坊间八卦早就传遍了京城…

1088年4月5日的那天晚上,苏轼在翰林院里值班,这是两制官的工作特点,皇帝命令随时都会从宫里传出来,每天12时辰,必须至少有一位翰林在班上等着。那晚苏轼遭遇很奇特,宫里有人来,却不是传命令,而是召他进宫。他见到了高太皇太后和年幼的哲宗。太皇太后问“大学士进京前的职务是”“汝州团练副使”

“如今何职”“翰林学士”

“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升得这样快吗”苏轼迟疑的回答说“是陛下的错爱”

“不”高太皇太后摇头。苏轼更小心“是太皇太后的赏识”

“不”高太皇太后仍摇头。苏轼一下站了起来“臣虽不才,尚知自爱,并不敢结交亲贵,图谋官职”说这话时他很痛心,升官不是官方的意思,就只剩下了同僚、上司的推荐,这对他来说是种侮辱,还被太皇太后当面质问!

却不料高太皇太后说“升你的官,是神宗皇帝遗命啊。他当年吃饭时看章看得入迷,每当那时,内侍们都知那定是你写的。他说你是奇才,只可惜没来得及召回你,他就去世了…”苏轼痛哭失声,太皇太后、小哲宗也都流下了眼泪…

从这件事中,你能看出到底是神宗爱苏轼?还是高太皇太后本人的喜欢呢?一谎言而已!神宗的确爱才,乌台诗案不杀苏轼就是证明。但要说他有遗命召苏轼回京重用,就是搞笑了。他病危后连皇太子的册立都说不出话来,还有安排苏轼的闲心?退一万步讲,真有这样命令,高太皇太后就定会执行吗?

她想做,她才会去做!这是元祐时期的铁律,唯一的主旋律!这时王岩叟明知她是苏轼的后台,仍动了苏轼,没效果后,居然直指后宫,把事挑明,把她暴了光!

高太皇太后很愤怒,她很不理解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敢挑战她呢?如这个王岩叟,一普通京官而已,居然敢用她孙子的名义来警告她?没王法了嘛!

当然她绝不会去想:王岩叟是言官,别说她只是太皇太后,就算皇上本人,也是照说不误。问题是皇帝在‘女中尧舜’的眼里也什么都不是啊?这一辈子她见得最多的就是皇帝,上至仁宗、英宗,下至神宗、哲宗,哪个都拿她没法,一向无法无天惯了的,突然间被个小小言官顶撞,她很不适应。不适应的结果是:她使出了之前战无不胜的必杀招数——撒泼骂人!

就从这一刻起,宋朝金銮殿上的风气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