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役法的推行非常谨慎,它最初只在京城附近试行,要一年后看效果成绩如何,才决定是否向全国推广(想想500多年后李自成为何能揭竿而起,你就该知道这个“免役法”推行困难有多大了)这就给了反对派一线生机。著名的东明县事件随即发生。
话说年底的某个早晨,开封城城门在清晨时打开了,突然间涌进来数百人。这些人直奔市长办公室——开封府大衙。可惜这时包拯己死很多年了,工作习惯早己恢复成原样,这些人被两扇厚重冰冷的大门挡在外面,只能小心翼翼把来的原因报告给门房:他们是开封府辖区内的东明县居民,因免役法让他们活不下去了,才来告状!
事发到这,应说一切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国家政策法令在实行中出现问题了,老百姓有些不理解,他们不管是来告状还是来请教,用的办法、找的部门都非常正确——开封府尹,这就是他的职责!就算他是反对派,不想也不能对免役法的对错做出合理解释,他至少有责任把局势稳定住,让这数百人在开封府或别的什么地方老实呆着,然后请示上级怎样处理…
可他不!他的作法真的很牛。开封府那天大门紧闭,放出话去,三个字“不受理”你们去找负责新法的人吧!
这是东明县事件第一个大转折点。事隔一千多年,我们不好胡乱猜测,是不是有什么人在里边推波助澜,出了些高明点子?结果使得这些老百姓离开开封府后,第一时间冲进了王安石私宅!
写匿名检举信的见过、到政府办公楼前静坐示威的见过…可你见过在太平年月里,数百老百姓聚合冲进总理家里去的吗?这事就发生在1070年末的大宋朝…
那天王安石还没上朝,出了这样的事,他选择的不是逃跑,而是亲自站了出来,向这些人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么闹是为什么?乡民们回答“免役法实行到他们县里。他们户口等级变了。本是第五等的穷苦农民,全都变成了第三等的富户。这样他们要交的钱,就变成了一天数字。根本就交不起,要逼死人了”
王安石很震惊,相信他刚刚听到这回答的一瞬间,定是气得咬牙切齿、但也怕得浑身冰冷!很简单,东明县就在开封城边,在真正的“天子脚下”新法实施都有人敢做手脚,想想大宋朝的地域之广,离开了皇帝和他本人的视线。他的新法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那天他稳住神。告诉乡民们:这件事“相府不知”但很快就会着手调查。接着他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来。东明县知县知道吗?这是个原则问题,东明县里出了这么大事,是谁改了户级先不说,这么多人上访。县官至少得先期通报上级!
可回答是县官不知道!这就较郁闷了,这让身为首长的王安石怎么处置呢?数百民众自发行为,就算有什么罪名,法不责众,更何况这些还都是老百姓!
王安石清楚他必须得离开家去上朝了。官场经验告诉他:这件事肯定己轰动整个开封都城,消息瞬间就会传进皇宫里。而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战场!
他告诉这些乡民:上访还是要走法律程序,请去找开封府上一级单位御史台,让那里受理追查…而这件事就从这里形成了两个版本:王安石版及御史台版。
当时御史中丞名叫杨绘。他做法比开封府尹还要帅,面对捧着状纸的乡民,他直接声明本衙门只受理官员纠纷,你们这些平头百姓根本不够资格让我们操心。立即散了!这回乡民们很听话,都走了。可人走了之后。杨绘才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立即派出大批手下,去调查到底怎么回事?很快调查结果出来了,是因王安石的手下不根据官府原有户籍帐本去划分等级,私自先划分好了,直接分配到下面县里去执行。才造成了东明县里下五等变成上三等的闹剧。所以结论得出:新法集团完全是瞎胡闹,且存心恶毒,变着法的剥削小民。必须及早废除,才能恢复天朝上国的祥和秩序!
可王安石那边很快也有了自己说法。东明县县官名叫贾藩,查履历是枢密使彦博大人的前部属,是他擅自修改了东明县里户籍等级。他现在己逃离职守,从东明县逃进了开封城。可在哪里?就是搜不到!那么请问他这么做是不是有人指使,如德高望重的大人?可没谁敢这么说…
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不了了之了。
熙宁4年(1071)1月3日,韩绛命种谔偷袭西夏。两人密谋出兵取横山。郭逵上奏“种谔狂生,今朝廷因种氏世家而用之,必误大事”韩绛为使种谔领兵不受掣肘,于是上奏朝廷,召回郭逵。而种谔也不负韩绛所托,大败西夏军,夺得罗兀城,以2万兵士守之。
2月1日,王安石终于重提旧事,再度向大宋朝的祖宗家法挑战!第6项新法——科举改革出台!规定从此以后,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这项新法一经实施,就标志着王安石彻底和现在的大宋官场绝裂!
他是用新课本教育出新人才、新考试考出新官员,来取代现有官场上和司马光、苏轼、韩琦、彦博、欧阳修们拥有同样思想、同样**的官员们。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诚如司马光里所说“…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在自古至今所有官场,这都是不敢想像、也从没任何人敢做的事!为的,是创造一个思想统一、全民族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环境。关于这一点的必要性,我们身为现代人,都深深知道,这是改革的首要条件,必须得完成的…
8日,曾布被任命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曾布作为王安石的死党,史称“布每事白王安石,即行之。或谓布当白冯京、王珪两参政。布曰‘丞相已议定,何问彼为?俟敕出,令押字耳’”
3月2日。西夏得大辽声援,举兵反攻,攻陷抚宁城及种谔新修筑的诸寨堡。3日,庆州守军兵变。种谔奉命平叛,罗兀城就此被西夏收复。21、22日,种谔、韩绛2人分别因此受罚。
4月18日,司马光在京城见了吕诲临终一面,接受了吕诲的临终遗言后,开始给皇帝写辞职信。请求赵顼允许他从永兴军离开,到更远的西京洛阳去完成一生的宿愿——写书!
去完成那套名垂千古、与汉代不世出史学大师司马迁同样辉映后代的史学巨著。神宗同意了。从这时起。司马光就彻底退出了神宗朝的官场。他远远停留在西京洛阳。冷冷盯着新党集团的一举一动。绝口不提国事,专心编撰,静静等待着翻身复辟的时机…
这是个可怕的对手,他绝不是放弃。而是审时度世,明白这时的王安石己不可撼动,那么就绝不再恋战!有时后退更是一种策略!
开封府推官苏轼也被贬出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从职务上说,开封府推官时只能算京城无数官员里的中下等,但笔好一切都好。苏轼哪里都可以去,和谁都能见上面、说上话。于是苏轼出现在任何场合,就算己死了大名士范仲淹,他都不放过。特地跑到正公故居去临风洒泪。高歌凭吊。
如宰相曾公亮被贬,他跑去指责前首相大人胆小懦弱,让王安石无法无天。曾公亮叹了口气说“上与安石为一人”皇帝和王安石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我有什么办法?
这次对话后,苏轼的名声在士大夫群落里直线上升。好青年。说出了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非常勇敢嘛!但请问,你是以什么身份、奉了谁的命令,去质问前首相大人的工作业绩?且如你真有胆子、有责任心,你怎不在曾公亮还是首相时跑去问呢?那时曾首相有权,才能按你说的办嘛!
曾公亮之后是范镇。在范镇辞职回乡前,苏轼出现了。苏轼就像代表着什么神圣团体一样,对范镇珍而重之地宣布“你真是位壮士”范镇深沉叹息“自己做得很不够”
如没前面关于新法的各种分析,单就他说的话来说,的确没什么错,甚至年轻人很有激情,值得赞赏。但有前面的分析后,就会知道苏轼立场已越滑越远,彻底抛弃了自己原来的出身,变成了喝民血、食民膏、奴役百姓为乐的士大夫…
王安石终于忍无可忍了:小苏同学,就算你章再好、声誉再高,你也不好对政府决策这样名目张胆的抵触吧?你终究还是国家公务员吧?
于是苏轼被下放到江南的杭州、人间天堂一样美丽的城市里去做官。在大宋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苏轼杭州之缘正式开始…
5月10日,前御史中丞吕诲去世。
回忆一下:他在王安石新政还没实际公开,也就是连最初的均输法还没面世时,就和王安石势不两立了。那次著名的弹劾后,他主动要求外放,绝不和“奸邪”共处一堂!
皇帝满足了他,让他到邓州当知州。接着吕诲看到王安石的新法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地铺开后,他的愤怒真正达到了不共戴天!生生地气病了…
神宗知他病了后,特意下旨接他回京城调养。但心病还需心药治,新法如火如荼、遍及天下,这种局面一天没改变,吕诲心情就一天没法好转…终于,吕诲在京城病死。他的死也改变了一个人命运。吕诲重病时,司马光在陕西的永兴军,知道吕诲病危后,火速赶往京城,去见最后一面。
当他赶到吕诲病床前时,吕诲己闭上了眼睛,呼吸都停止了。司马光放声大哭,恨自己就迟了这么一步。可突然间吕诲强睁开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他望着司马光的方向,不管看没看清,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可想见司马光当时的心情,他之所以来,是因吕诲一直是他的战友。往事历历在目,从仁宗立太子,到英宗濮议,再到此时的王安石变法,两人政见惊人地一致。可说一直为着同一目标在奋斗。而现在的局面,可说他和吕诲都是失败者,王安石则是胜利者。可临死前的吕诲还这样重托他。这是信任、更是责任!他得怎样做,才对得起一垂死者的最后愿望呢?
吕诲用自己斗争到死、绝不妥协的活生生例子告诉司马光:定要和王安石斗到底!天下事还没绝望!君实,你要努力啊!
18日,诏许富弼在西京洛阳颐养。在司马光、富弼等人的号召下,西京洛阳渐渐成了与东京开封相抗衡的保守派的大本营…
22日,因当年辽圣宗亲征、不得不服从于契丹兵威之下,且因陆路被阻隔,43年不通中国的高丽国王王徽终于通过福建商人黄真,向福建转运使罗拯表达了自己心向天朝上国之心。这让念念不忘收复燕云的皇帝很是兴奋。之后王徽遣使走海路,在山东登州登陆后辗转进到开封城朝见宋神宗。大宋与高丽的关系在断绝了整整43年后又重新恢复。
本月,王安石将一位最不应得罪的好友给得罪了。事情起于他的保甲法在推行过程中的一些意外。竟出现了截指断腕以避丁者。开封知府韩维将此事上奏,却因此引起王安石的反感。韩维是赵顼还是颖王时的亲信,又是将王安石介绍给皇帝的大恩人。于公于私,王安石都不应做的如此决绝。当宋神宗要任命韩维担任言官之首的御史中丞时,韩维以其兄韩绛现在是大宋宰相、兄弟不宜并立为由力辞,王安石也力促其辞。后来皇帝又想提拔韩维进枢密院,也不果。终于韩维被赶出京城,出任襄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