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节度使治所乃是灵州灵武县,距离西京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距离东都洛阳两千里。若要从东都到朔方,一条是从东都过长安,过泾州原州然后北上,另一条则是西北边道,先从东都西行至潼关,而后北上蒲州、晋州、汾州,再从石州西行,途经绥州、盐州,最终抵达灵州都督府。两条路一近一远,倘若时间足够,杜士仪当然希望绕远路看一看夏州盐州等地是何景象,但既然是急着去赴任,他就不得不选择了前者。
一路紧赶慢赶,双股几乎再次磨破了一层油皮,一行人方才赶在年关之前,抵达了灵州灵武城。
尽管信安王李祎已经被贬衢州刺史,但朔方要地,在尚未交接之前,他这个前任朔方河东节度使自然不可能就此一走了之,所以,他仍然住在灵州都督府内。李祎这一年已经七十有三,可弓马了得,即便如今他已遭左迁之时,麾下众将见其仍然无不凛然。他妻子早故,自从他镇守朔方以来,身边便只有一妾,婢女也少,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出仕为官,不能随侍父亲身侧,都遣了儿子前来侍奉,故而李祎的三个孙子也都居于灵州都督府中。
当得知杜士仪入城消息的时候,长孙李研便急急忙忙来到了祖父的书斋外求见。等他获准进门后,将外头这消息说了,就只见李祎徐徐起身,面上没有丝毫动容:“算一算杜君礼就算赶往洛阳述职,过年之前也应该能到,他果然速度不慢。知会上下预备好交接。”
此话一出,李研登时大吃一惊:“大父,今天就要交接完毕?莫非他要让咱们在这大过年的时节赶路前去衢州?”
“什么叫他要让我们大过年赶路去衢州!难不成你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官员上任皆有时限,倘若时限到了尚不能到任,那便是要追责的!”李祎一怒之下尽显威势,见李研打了个寒噤,立时躬身应下,匆匆出门,他这才坐了下来,脸上却不像刚刚那样古井无波。
他又不是圣人,当然不可能真的胜不骄败不馁,被人用这种手段拖下水也没有心存怨愤。武温昚是悄悄派心腹来过灵州,可他哪里有功夫理会这种宫内的阴私。他已经知道了是谁假造他的笔迹给武温昚,可事到如今他再去诉冤请求追查到底,那反而会惹来更大的波澜。归根结底,他是宗室,又是掌兵的宗室,而他的祖父不是别人,正是一度相传几乎被太宗立为太子的吴王李恪,总难免会遭人疑忌。
他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半截身子入土,何必一定要去死扛到底?有些人只看到他功高赏薄,可他已经很满足了,能横刀立马建功立业,总比在两京窝上几十年来得有意义!
“杜君礼,只希望你不要徒有虚名。我这些年来虽是提拔过任用过很多人,可为了不招人嫉,但凡大将宁可举荐他们于别地就任,此前又已经调走了多人,留在身边的少之又少,唯有幕府文士数人。”
他最亲信的一个经略军副将以及亲手提拔的几个偏裨别将,在他接到左迁的制书之后,已经陆续调离了。虽然没有任何辩白就接受了左迁,但李祎心里不是没有怨愤的。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些有才之士若就此被人排挤搁置,那是多大的损失?
所以,当他在灵州都督府前亲自迎接杜士仪的时候,互相见礼寒暄过后,他便淡淡地说道:“当年幽州一别便是四五年了,我已经老了,杜大帅却风采更胜往昔,果然是不服老不行啊。”
“廉颇老矣,尚能跃马横刀,大王更是老当益壮,何来服老之说?”如今信安王李祎即将左迁刺史,杜士仪索性便称一声大王,言辞谦逊十分,“大王前后镇守朔方**年,战功卓著,军民服膺,自是我之楷模。”
李祎身后诸将听杜士仪如此说,不少最初绷紧脸的人也不禁神情稍松,而这时候,随杜士仪前来的前金吾卫将军李佺方才上前一步,恭敬有礼地向李祎称呼了一声大兄。由于李佺的任命还是在杜士仪离京之前刚刚确定,此事朔方军中上下全不知情,就连李祎刚刚也并没有注意。此刻他认出李佺之后,顿时诧异地挑眉道:“子全?此次杜大帅上任朔方,竟又是你随行?”
“这次李将军可不是随行。”杜士仪笑吟吟地解释道,“李将军此来朔方,任朔方节度副使,朔方都知兵马使,兼经略军使。”
朔方经略军驻守灵州灵武城内,统兵两万零七千人,马三千匹,占了朔方节度麾下诸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李佺则是谦逊地笑了笑道:“我一介平庸老将,杜大帅却非要挑我前来朔方担当重任,我只能拼却这把老骨头,竭尽全力!”
李祎当然知道,倘若杜士仪新官上任,却不能掌握了经略军,那么这个节度使无疑只是空壳子,可王忠嗣南霁云都在陇右未动,他实在想不到杜士仪还能调谁来,可眼下见到李佺,杜士仪又挑明了李佺的官职,他不得不修正自己先前对杜士仪的看法。还真是后生不可小觑!
想当初,他也是从调任十六卫大将军开始,真正走上统兵一方的大道。李佺虽说已经年纪不小了,年近六十,可较之他开始镇守朔方时,却还要年轻几岁!他从如今的李佺身上,不知不觉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