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唐首座 > 第一百六十二章 长安粮荒的唯一答案

大唐首座 第一百六十二章 长安粮荒的唯一答案

作者:水叶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0:25 来源:书海阁

至此,柳轻候算是彻底明白了,李白这『毛』病就跟当初的常建一样。

他当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写诗写惯了之后猛一下转不到传奇上来,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差异其实很大,李白从没搞过,又要一上手就是精品,不懵才怪。

他这病好治——只要写出一部戏,把那层窗户纸给捅破,后面就都不是问题了。

柳轻候不再问李白了,此刻真是一听到“噫吁嚱”就头疼,干脆自己想吧。

起身绕着院子转圈,转到第四圈中间的时候蓦然脑海中灵光一闪,转身回到李白面前,“太白兄我问你,大慈恩寺什么最着名?”

正自陷入噫吁嚱中的李白情绪很不好,翻了个白眼跟看白痴似的瞅了柳轻候一眼,“当然是雁塔啊”

柳轻候对他的态度浑不在意,继续循循善诱,“雁塔为什么出名?”

“因为玄奘法师从竺回来后就是在此藏经、译经的。你到底要什么?”

唐僧玄奘是个活着的传奇,其人私出国境,西极流沙,前后历时一十六年取经而还。回到长安后就是住在雁塔内藏经、译经,并于此间开创出佛教八宗之一的法相唯识宗。

当其圆寂之日,因为给他送葬导致整个长安为之一空,送葬队伍的前方都已经抵达葬地,最后面的尾巴还没出长安城门,规模多达百万之巨,而当时的长安城也不过就一百多万人。

也就是因为雁塔、玄奘,大慈恩寺才能从长安诸多名刹中脱颖而出成为此时知名度最高的佛家第一丛林。

“别急别急,太白兄你想想啊,玄奘法师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传奇嘛,他西出竺一十六年,这一路要穿越多少国度?又会发生多少故事?”

精神萎靡的李白双眼蓦然一亮,人一下子窜起来,“对啊,这不就是传奇嘛!《大唐西域记》,我要《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乃是玄奘回到长安之后奉皇帝之命记叙西游过程的一部游记,其中就有女儿国的记载。

李白蹦着要去找,却被柳轻候一把给拽住了,“搜集资料的事儿先别急,咱们得先把故事线给捋一捋……”

这一捋又是将近一个时辰,最后柳轻候活生生是被李白给撵走的,这货明显是被磅礴而出的灵感给憋难受了,不喷不行,柳轻候的叨叨叨让他烦躁无比。

回到宣阳坊除了车夫老朱外那三个夯货一个都不在,问过老朱才知道朱大可和乌七是去了开化坊新宅子,至于柳寒光,他自己没,老朱更是不敢问。

不在更好,清静!柳轻候回到自己房中,片刻之后便发出一响不类人声的惨叫,“柳寒光,你个贼,居然敢偷我辣酱!”

昨晚就已看出了柳寒光的觊觎之意,所以刻意把辣酱藏在了卧室一个自认为很隐秘的地方,没想到还是被柳寒光给找到了,而且一偷就是至少四分之一,这个贼心太狠。

不行不行,这要赶紧找吴茱萸了,要不然这么点子辣酱别吃,还不够柳寒光偷得。

下午,朱大可回来后就被柳轻候打发出去找吴茱萸了,这就是他这个清客接受的第一个正式任务。

至于乌七,已经开始全盘检查开化坊新宅的房屋情况,钥匙和锁对不对得上,开不开得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缮等等,这是个不轻松的工作,且是得忙上一段时间。

柳轻候抱着辣酱罐子等着柳寒光,却没料到柳寒光当晚根本就没回来,这让他的一腔激愤没了用武之地,那感觉很难受。

第二中午,柳轻候拜访了杨崇义家,自己回来撩告诉人一声。打着漫游的由头收了人一匹上好卖相的白马和一个训练有素的乌七,结果个把月就回来了,这让柳轻候很是有些不好意思。

从杨家回来后又写了一封信,是给远在冀州的裴耀卿的。此前准备去漫游时曾给他去过一信,信中甚至还有要去拜访他的意思,现在漫游结束不能不一声。

除此之外,柳轻候还在信中将制科的事情了,他相信以裴耀卿的政治眼光自然能看清楚这背后文学派与吏干派之争的事实。其实这些事裴耀卿自然有他的渠道能知道,但他与不却是两回事。

两件事情办完时间已到中午,王缙派他的长随送来了一堆资料,并言明看过之后是要还的。

王缙身为言官本有调阅资料的特权,加之又是位于三省中枢之地,是以资料收集的很全,此后的几时间他全部的精力都跟这些资料较劲了。

正是得益于对这些资料的深度阅读和梳理,他顺利找到了长安乃至关中缺粮的根本原因。

这里面首先就是灾,此前子九度前往洛阳逐粮,每次逐粮之前都对应着一场灾荒。灾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粮食消费量的大幅度增加。

而后,柳轻候一一梳理了刺激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则是官僚队伍及机构的扩大。唐初的百余年间中央『政府』机构简单,官员数量也少,长安的粮食需求量有限,正所谓“往者贞观之际,禄廪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而这一情况在武则当政时开始恶化,直至开元年间,内外文武官员达到了人,增加三倍有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除了官员的增加之外,在京诸司官府内上番服役的人员,譬如掌息幕士、乐人、杂户、官户、音声人、防阁、庶仆、杖身等等数量也大幅增加,柳轻候不惧繁琐一一统计,得出的数字简直大的吓人,而这些人可都是要吃粮食的,且他们的口粮还都是由官府供给。

这里面就很能做点文章了。就在这一个点上柳轻候就花费了好几的时间,最终大致算出了一个属于他的能减少的诸司『色』役数,十二万五百人,整整十二万五百人哪,这一年要吃多少粮食?

却不知饱受缺粮之苦的长安各官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管他们想没想过,这都将是柳轻候策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发力点。

官僚队伍及上番服役人数增加之外,柳轻候找到的第二个原因是王室贵族的消费量增加也大的吓人。这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三郎,他是靠宫变上位的,又经过太平试图发动宫变之事,所以对皇室忌惮极深。

为了安定皇位,李三儿不允许诸王干预政治,在生活上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尽情的玩乐挥霍。李三儿自己又超能生,可谓是多子多孙,他对这些个子孙采取的是不让出阁的办法,建立十王宅、百孙院集中养猪。

只不过这养猪的代价极高,王宅每院配置四百多宫人,百孙院每院宫人也不少于三四十人,为了维持这个庞大的皇室消耗,内宫宫饶数量暴增至四万四千余,甚至不得不在禁中专为设立一个仓库——维城库来满足需要。

柳轻候看着维城库的资料最大的感慨就是卫计委最应该也穿过来,给李三和皇室搞严格的计划生育,要不然这么拼命生下去,猪太多了百姓真特么受不了,供养不起啊。

接着梳理出的第三个主要因素是军粮需求量的加大。开元之前军制实行的还是府兵制,府兵上番时自备资粮。后来因府兵制的基础崩溃,张建议行募兵制,由此,南北衙12万禁军及其马匹的用粮也全由官府供应,数量之巨对于柳轻候而言可谓是骇人听闻。

最后一条则是长安及关中人口的增长。包括长安城内及郊区县的京兆府在册人口数,贞观十三年时是户,口。但到帘下,户数已经是,人口,户口增加了十五万五千多,人口数增加了一百零三万三千多。再放大到囊括关中的京畿道,户口增加的数字是大约22万,人口增加了260万。

260万人,就这还没算那些不在官府户籍内的黑户黑口。

柳轻候头昏脑涨的梳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做数学题,最终的结论是长安及关中的粮食消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关中地区可以供给的数量,这要是粮食不短缺和紧张就活见鬼了。

此时再算关中地区能向长安提供的粮食数量,没有灾荒的话是二百三十几万石,其缺口之大多达一百多万石。

眼睛都瞅瞎撩出的最终结论是除非永久迁都洛阳,否则要想解决长安和关中的粮荒,唯有扩大漕运运量一条道。

经过反复计算论证的结论让柳轻候长出了一口气,这几的辛苦没白花,对于此次制举之策论考试他已是胸有成竹。

喜欢大唐首座请大家收藏:(wuxia.one)大唐首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