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玄幻 > 启明1158 > 九百九十七 梦幻联动

启明1158 九百九十七 梦幻联动

作者:御炎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30 05:41:44 来源:免费小说

  按照当时的情况,真正的贫民,家里是没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吃的。

  当时的贫民光是找东西吃以求活就要拼尽全力,又有什么资格坐在桌子前伏案学习、读书考试呢?

  更别说他们要如何获取书本、笔墨纸砚和较为昂贵的学费了。

  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办不了,吃饭才是第一需求,更别说读书学习这种大量消耗能量的事情。

  而且就算家中殷富,多年不事生产读书考试,也难免家道中落。

  就好比大名鼎鼎的三苏父子。

  苏家本是四川的殷富人家,然而苏轼兄弟两个金榜题名之后因为母亲病死而回家奔丧时,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

  为了考科举,苏家所拥有的这份算是当时富人等级的家当全部砸在里头了,最后科举倒是考上了,但是生母没了,老家没了,几代人的家业没了。

  这还算是好的,他们至少考上了,未来可期,重新挣一份家业回来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大富大贵什么的也算是捞回了成本,不亏,甚至还能算是赚的。。

  可还有更多更多的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考场上蹉跎一生,就是考不上,最后头发都熬白了,熬的家破人亡,最终也没有考上功名,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与绝望、不甘心离开人世。

  他们投入的成本就全部打水漂了,全部投入进去了,为宋朝科举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然后就那么被历史潮流吞噬了。

  考科举是要花很多很多钱的,这注定普通民众几乎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走向人生巅峰。

  除非国家政策做出改变,以国家力量扶持底层,投入天文数字般的金钱,下放教育资源,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接受到优质、廉价的教育,那么就能改变现状了。

  这一点,宋政府是不可能做到的。

  海量的金钱?

  为什么要用来办教育?

  让愚民变得聪明起来对统治者有什么好处?

  用来给太上皇盖宫殿不香吗?

  让愚民们聪明起来的话,他们立刻就会问赵昚要更多的官位和钱,那将来还想要什么都不敢想!

  所以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普及教育的, 只会让民间自己找出路自己解决这样子才能维持王朝的剥削统治。

  于是乎, 遵照时代的背景,苏咏霖笔下的主角就是以范仲淹为原型的“贫寒者”。

  他是科举制度下有希望考取科举的最底层人士,社会中产, 而非绝对的贫民。

  通过他的视角观察北宋中后期科举制度基本稳定之后的士林百态。

  观察考中进士之后的人们的春风得意,观察科考失意者那种自卑而又痛苦的敏感心理。

  乃至于他自己也要走一遍这样的旅程。

  这种事情苏咏霖年幼的时候也确实见识过, 他见识过考中进士的人那种春风得意的姿态, 也见识过科场失意者那种痛苦、绝望、自备的模样。

  现在想想, 记忆犹新。

  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的经历也是相当坎坷。

  从没有考中进士之前的备受轻视乃至于折辱,连家人都瞧不起他的状态, 到一朝中试考取进士之后那些原先轻视、折辱他的人全部都来巴结,连家人都对他卑躬屈膝奴颜婢膝的状态。

  但是他不是范进,他内心强大, 自己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长期精神和**的折磨下, 他不仅没有沉沦, 反而愈发坚韧。

  他憋着一口气非要考上进士以证明自己的学问。

  结果考中进士之后周围人和物之间巨大的反差极大的刺激了他,让他开始怀疑这套体制存在的正当性。

  连一向瞧不起他的岳父这样的长辈都要在他考取进士之后对他小心翼翼甚至有些卑微, 家里所有人面对他都不敢大声说话,这套制度,真的是正当的吗?

  他是希望得到尊重, 可是他感觉他得到的甚至是他们敬畏。

  他所读到的圣人之言真的可以治国平天下吗?

  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他满腹经纶的时候得不到尊重, 甚至得不到家人的关怀,却在考中进士之后得到了尊重乃至于更进一步了。

  家人都开始敬畏他了, 对他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冒犯。

  重要的到底是圣人之学还是进士身份?

  他们真正在意的到底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进士身份?

  他们是在和谁生活?

  我?

  还是进士?

  我是谁?

  圣人门徒?

  国朝进士?

  还是我自己?

  他为此感到迷茫且痛苦。

  巨大的痛苦之下, 他偶然间得到了一本名为某氏政论的奇书,阅览之后大为惊奇,连续三月不停阅读,三月不知肉味。

  他反反复复观看数十遍,遂大彻大悟,了解到了这套吃人的体制带着怎样的罪恶,也知道了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了解了其中的深层逻辑。

  最后他辞官挂印而去,奔赴人生的下一段征途。

  他要彻底改变这套使人异变的体制,与他的同志们一起,实现彻底之变革。

  苏咏霖在里头添油加醋, 塞满私货,甚至整出了梦幻联动。

  这就是苏咏霖版本的儒林外史。

  在继承原书对儒生和科举制度的批判内容的同时,在之后的内容上没有掉头往回走,而是一口气直接朝着大破大立的方向疾驰而去。

  为了写这本书,苏咏霖也算是把业余休息的时间都给用上了,以老黄牛一般的敬业精神勇猛输出,将自己的思想变成弹药装填进名为儒林外史的火炮之中,就等着那强悍的发射。

  苏咏霖认为这本书一旦成书,对人思想的冲击力,尤其是对那些苦于科举制度的儒生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就算是苏咏霖也非常清楚,科举考试制度之下,数百万识字人口当中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可以考取功名,而在这小部分当中,也只有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可以更进一步考取进士,从而得到官员的身份,成为南宋王朝的拥护者。

  而那些屡试不第者,其实是非常苦闷的。

  绝大部分读书人其实这一辈子都在南宋三级科举考试的第一级当中被困着,终其一生都考不到第二等级,并且向第三等级冲锋。

  科举考试带来的社会内卷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看着别人考取进士光宗耀祖,风风光光,万人称颂,而自己只能从黑黢黢的小路上偷偷离开,避免成为别人的陪衬,就像过街老鼠一样生怕被人发现。

  那种感觉是非常不爽非常难受的。

  这种难受若只有一两次还好说,还能通过时间消解,成为官员之后会越发的珍惜,越发的拥护王朝体制。

  可要是一直考不中,那种绝望的感觉会有一定程度让人觉醒一些,产生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怀疑,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怀疑,进而产生叛逆的情绪,做一些反体制的事情。

  比如写一些容易被统治者封禁的只能在民间私下里秘密流传的小文章之类的东西。

  这其实也是没有引导的儒生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他们没有组织,没有其他的能力,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可要是能给他们一些引导,予以组织,这些人也将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在明国做好南下的准备之前,苏咏霖会抽出一部分精力引导、完善明帝国的文化领域,夯实平民文化的基础,并且通过讽刺类小说向南宋开炮,促进他们的内乱。

  以他们的官僚体制和办事效率,根本不可能制止明国的书籍向南宋流传,那么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南宋的思想文化会遭到何种程度的打击和消解,真的不好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