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重生农家媳 > 第286章 闹剧简单结束

重生农家媳 第286章 闹剧简单结束

作者:小二园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1-04 04:32:27 来源:书海阁

但是说实话,江敏的觉悟还真不怎么高啊!如果说自己的东西能有那么大的价值的话,江敏也不想留着给自己惹祸,可这毕竟是婆婆留下的,当初冯志彬交给她的时候,说的就很慎重了,一定要保管好了。人品文物处的人怎么说,江敏就是一口咬定,根本没有这东西。等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自己坐车回城里去了,她正好要准备毕业论文,马上就要毕业了。

此时,江敏的食品加工厂最不担心的就是销路了,最后盘账的时候,江敏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给职工们发红利,而干部们就跟不用说了,各种待遇都有,分米、分面,分豆油,甚至还有布票啥的,奖金更是比职工都多。

养猪场那里也是一样,大家都很卖力干活,那样兼职的技术员,干脆连自己单位的班都不去上了。这里挣得钱多啊!

江敏手下的职工,分到了红利,但是实际上,还扣除了一小部分,江敏打算用这笔钱来做保险,也就是职工们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菜先从东北三省的几个城市作为试点进入社会统筹保障金,也就是养老保险。之后从98年1月起各地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其中规定,第三条款: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而江敏的做法,就是提前给自己的手下人一个养老的保障。

江敏手下的人,尤其是厂子里的工人,大多数都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江敏这样做了,就等于背负了一个巨大的包袱。但是,江敏的眼光更长远一下些,她就是要人们知道,跟着她江敏干,有肉吃。

对于江敏的做法,有许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江敏身边那些信得过的人,江敏的做法,对于她本身来说,没有任何的利益可言言,甚至会影响现在的生意。伍代很发愁,江敏的意思是,要要这些钱换成国库券,也就是国债。1981年1月,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中国在中断21年后,重新恢复发行国债,并首次冠以“国库券”之名。当年,中国共发行48亿元的国库券。

1981年突然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与当时的中央财政巨额赤字有关。

“文革”刚止,百业待兴。1978年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提出从1978年到1985年,要建设120个大项目,其中有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十大油气田等高指标。按这个规划来计算,这8年的基建投资规模相当于新中国前28年的总和。

巨大的投资规模令国民经济难以承受重负。最明显的标志是,1979年、1980年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79年赤字达170多亿元,1980年赤字达121亿元。

而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增反降。1980年8月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报告说,由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部分职工的工资和实行奖励制度,还增加了国防战备费支出以及对恢复名誉的干部和职工补发工资等,对财政收入进行了冲减,唯一之途只有向银行的透支,结果又造成银行多发46亿元钞票,引发物价上涨,老百姓意见很大。

靠银行多发票子搞建设明显是饮鸩止渴,要治疗“投资饥渴症”,财政部就得想方法开辟财源。

时任财政部国债司司长的张加伦回忆,以前国家财政的基本原则是“收支平衡,不打赤字”,而1979、1980连续两年出现巨额赤字,“中央也恼火了,研究怎么办”。

这时候,财政部就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公债的事儿了。

1981.发行国库券

“买得多,思想好”

王嘉锡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好些年,每个月发工资之前,单位的通告栏中都会通知,告知当月单位发行国库券的总量、每个职工会发到的国库券数量,通常是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的职工,被分配到的国库券就越多。

另外,通知里还会号召员工自行认购国库券,“认购得越多,当然就觉得你思想越先进、越爱国”。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这是中国的国债第一次使用“国库券”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国债,曾先后用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经济建设公债”。后来参考了国外,才把国债的名称确定为“国库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时,就国库券的偿还时间还引发了讨论:“有人说,偿还得太快不行啊,这几年经济缓不过来呀;10年吧,又怕太长,所以最后决定,从第六年还本付息,每年还五分之一,抽签。”

1981年的国库券发行手段,主要是借鉴了建国初期各类公债的经验,长偿债期、行政推销制、不允许流通。

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推销对象有所变化。建国初期的公债发行,面向城乡居民。而在1981年的时候,则主要是面向单位。原因就是当时各省反映,都说老百姓很穷,老百姓不容易买,所以定成单位买。

可是没想到,到发行的时候,地方又反映,有的老百姓也要买。

这让财政部措手不及,因为原先设想是针对单位,券面都设计成大额的,如1张10万元的,没有小额的。于是财政部赶紧让人民银行设计加印小面额的。结果,1981年国债计划发行40亿,实际完成48亿,其中有一千多万是老百姓买的。

第二年再发国债的时候,财政部就开始针对单位和个人分着卖了,也有了1元、10元、100元等多种面额。

但是,国库券的“热销”,仅仅在第一年出现。从1982年开始,“越卖越难”。

当时财政部在国债推销的时候,对下面都讲要“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但由于各单位都分配有任务,推销在实际操作中却变了味儿。

国家号召国营企业的职工购买国库券,上辈子江敏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本来他们就不得老爷子的待机,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可还是得在单位购买了不少国库券,不是他们觉悟高,因为当时单位硬是强行给扣下了,不买也不行,而且3年后才能兑换。

到了快兑换的时候,街上突然出现了一些人,说可以拿国库券兑换羊毛衫,江敏那时候着急用那笔钱,就和很多人赶去兑换。兑换的规则是很吃亏的,连本金的面值都不够。江敏那时候还是决定换, 过不多久,到了兑换的时候,江敏才知道,国库券的利息很高,这次换的羊毛衫是亏了利息和部分本金的。这件事给江敏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她说什么也要多买国库券。这比存在银行里的利息还高呢!

伍代很发愁,本来他还打算扩大生产的规模呢!可是现在江敏把钱全占上了,只留下流动资金,和一些预留的存款,剩下的都没了 国库券。算下来,江敏一共花了三十多万元去买国库券呢!幸好他们做的很隐秘,没有知道江敏买了这么多。万一有人知道了,说不上给按个什么罪名呢!

江敏算是大买主,其他的人,知道有人收购,虽然价格有点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赚头,一些有门路的人,从供销社或者是厂家,弄来了不少生活日用品或者是必需品,让人们拿手里的国库券换,这样下来,他们才是得利最多的人。江敏是最大的本家,但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不算多。尤其是那些当官的,一个个的精着呢,有好处拿,自然睁一只闭一只眼了,反正政策内的,谁也说不出来什么。

工人们的埋怨声还是有的,但是,江敏给他们开出了全额的工作,过年过节发东西,年终分红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直了。谁还会为了这点小钱闹出什么问题来啊!就算有那样各色的,也没有办法,江敏的手段也不是没见识过,尤其是哪个伍代,杀人可是从来都是不见血的,收拾你一个人,让你去做脏活累活,不时的还表扬你!等你什么时候思想改造完毕了,你什么时候再回来。

江敏和伍代这样做,也是没办法,在这样复杂的单位就是这样,你得讲究策略,不能一本老直帐啊!

枪大出头鸟,她不能让自己站在台面上来。女人别太拔尖儿了,那没好果子吃,闷声不响的挣大钱才是真的。

喜欢重生农家媳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农家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