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天汉之国 > 第414章 柳筐工场

天汉之国 第414章 柳筐工场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5:21:14 来源:88小说

第二天天不亮,三郎就早早起来到了场里。上午有台机器出了问题,三郎急得满头大汗,修了一个多时辰。看看天色不早,让看门的何阿爹下了一份面,让大家充饥。

三郎拿个碗,蹲在井口的石头上, 埋头吃面。正吃得香,乔同从外面进来。见到三郎,道:“哥哥果然在这里,幸亏没去你家里。你且出来,有事找你说话。”

三郎放下碗,让何阿爹把面收起来放好,自己回来再吃。与知同一起,出了场的大门。

走了几步, 三郎问道:“已经中午, 哥哥吃饭没有?”

乔同道:“我们乡下人家,哪里有吃午饭的习惯?不过被你一说,倒有些饿了。”

三郎道:“离此不远顾老儿的酒馆,新近卖酱牛肉。现在官府许宰牛了,不再像从前一样,卖的全都是病死老死的牛。我吃过一次,味道着实不错。走,我们去饮两杯酒,顺便买点牛肉吃。”

乔同听了脸色立刻好看起来。口中道:“如何让哥哥破费?”

三郎道:“几斤牛肉,算得什么!我们自己兄弟。不必跟我客气!”

说完,拉着乔同,向顾老儿的酒馆行去。

酒馆在大路边,里面有两三桌客人。看着都是行路的外乡人,埋头在桌上,有的吃面, 有的吃饺子。有几个要了一碗白酒,时不时地喝上一口。

见到三郎和乔同进来,顾老儿急忙上来招呼。领着两人,到了边上靠窗的桌子。

三郎道:“我们每人一碗饺子,再来一盘酱牛肉,时令的果蔬也来两样。对了,你们店里上好的白酒,我们每人来一碗。快快上来,肚子饿了。”

顾老儿答应,飞快转身去了。不要多少时间,饺子和牛肉就端了上来。

三郎端起白酒道:“白酒虽然冲了些,胜在有力气。哥哥,我们且饮上一碗!”

乔同道:“白酒与寻常的酒不一样,还是慢慢喝的好。我不胜酒力,这一碗尽够了。哥哥自便。”

喝了一口酒,吃了几个饺子。三郎问道:“哥哥找我什么事?”

乔同道:“前两日跟你说的柳筐的事,有确切消息了。这是笔大生意,哥哥不可错过。”

听了这话,三郎一下认真起来。急忙问道:“是什么章程?这生意我可做得?”

乔同道:“价钱已经定下来。筐送到襄阳码头,一百五十足文一个。若是要做,一年要供应一万个起。如果做得好,两万、三万也是可能的。”

三郎吓了一跳。问道:“这么多筐,供销社要了有什么用?”

乔同道:“这筐是给军队的, 用来装军资。听人说,以后军中的物资,凡是合适的,都要用这种筐来装。这是长久生意,苇席可比不得。当然,这是军队的东西,容不得半点差错,也不能误了时限。”

一般的柳筐,乡间的集市上一般一百多文,到不了一百五十文。不过这是军队用的,质量不是一般的柳筐可比,价钱稍高很正常。前两天乔同说了之后,三郎打听了一番。自己制筐,成本怎么也高不过一百文。一个筐赚五十文,一年一万个,就是五百贯啊。想想三郎就身子发抖。

看三郎的样子,乔同笑道:“哥哥,供销社的人定价钱,不是随口乱定的。我们都知道,集市上这筐不会超过一百二十文。制筐的人还要赚钱,成本不会超过八十文。他们定一百五十文,自然有其特别的道理。我估计,这筐跟一般的筐不一样,成本应该会高一些。”

三郎愣了一下。急忙问道:“成本高,要高多少?若是不赚钱,这生意怎么做得成?”

乔同道:“按照我对供销社的了解,他们算的成本应该在一百到一百二十文之间。装军资用,还要长途运输,筐必然要求结实,成本高一点很正常。哥哥要做这生意,不要把每个筐的利润估计得太高。按一个筐赚二三十文算,就非常不错。这生意与苇席不同,一年到头可以做,数量稳定,价钱稳定。能够接下来,以后可以安心做个员外,不必如此劳累了。”

三郎算算,一年有二三百贯利息,着实不少了。天下间有多少人,能一年赚两三百贯?最关键的是这生意不是一时的,而是可以长久做下去。

猛地喝了一大口酒,把碗按在桌子上面。三郎道:“我当然真心想做。还请哥哥成全!”

乔同笑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就说了算的事情。要做这生意,首先人要可靠,交的柳筐千万不能出什么问题。而且必须按时交。军队用的,绝不能误了时辰。你兄长在军中做军官,算是军属,官府要格外照顾。你出了事,必然连累二郎。说得难听一点,你可以跑,二郎跑不了。”

三郎道:“苇席生意,多亏二哥借钱,此事你是知道的。他在军中做个军官,我受惠良多,怎么肯连累了他?哥哥放心,这生意我接下来,必然不会出差错!”

乔同道:“你们村子太小,接下这生意,想招人都不容易。”

三郎断然道:“接下生意,我便把工场搬走!找个大一点的镇子,保证招到人!”

乔同摆了摆手。道:“不必选地方,官府已经定好场所了。襄阳府在邓城和樊城镇之间,专门选了一个场所,让你们这些工场搬进去。那里官府修好道路,甚至建好房子,还免半年的税,你们只要搬过去就行。这些工场,官府要求有固定的销路,能够长期办下去。”

三郎诧异地问道:“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官府这样做图什么?”

乔同道:“我们这些人,哪里能够想明白?我听人说,工场搬到一起,官府方便收税。而且在专门的地方,也防止地方势力人家欺压你们。”

三郎想了想,连连摇头:“世上怎么会有这种好事?这样做,官府只是麻烦,哪来的好处!”

乔同道:“这些事情,我们不必费力去想。你的苇席场,是不够格的。但若接下柳筐的生意,那就足够了。一个柳筐一百五十文,一万个就是一千五百贯,不小的数目。每年收税,也有几百贯。对于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像邓城县,往常年份,全年商税也到不了一百贯。对你们好是应该的。”

三郎道:“军队用的柳筐,是不是我一个人做?”

乔同笑道:“怎么可能!襄阳府里是你一个人做,其他州府还有。军资关系国家大事,怎么可能放给一个人。而且筐做出来,要就近使用。”

三郎点了点头,有些明白,又有些不明白。军队要这些柳筐干什么?到底有多少数量?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从民间收买,而要建工场?许许多多的事情,三郎其实都不明白。

王宵猎正在对军队物资进行一定的标准化,以利于储存和运输。火炮需要火药和炮弹,以后都要装在这些柳条筐里。火药用瓷罐,与炮弹一起装在柳条筐里,战时装在大车上。加上军中其他合适用柳条筐的物资,每年用量极大。

这些物资非常不起眼,但一旦集中起来,就是非常庞大的规模,足够建一个工场。不但是有供销社扶持三郎这样的人,官府其实还有自己建的工场,甚至专门种的有柳林。民间的工场,对官方的工场查漏补缺。而官方的工场,则对成本进行调节。

工业不一定非要有蒸汽机,只是用水力、畜力、人力,进行科学的调度和管理,就会有非常大的规模。只是成本更高,用的人更多,市场范围受到限制罢了。这个年代,距离一远,运费一高,工场所能节省下来的成本,就不一定比人力更高了。

王宵猎的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初步建立起一些工业。邓城地近襄阳,不远恰好就是汉水北边选好的工业区。靠着地利和哥哥,三郎吃到了这好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