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天汉之国 > 第164章 农人

天汉之国 第164章 农人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5:21:14 来源:88小说

与陈与义到了学堂前面,走到窗前,王宵猎看那少年。十四五岁年纪,面目普通,身材普通,样子有些腼腆。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少年。

走上前,王宵猎道:“你因何被先生赶出学堂来?”

少年认识王宵猎,知道是住在村子里的大官,只是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听了问话,抬头看看,又向学堂里看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答话。

透过窗户,王宵猎看向学堂。里面十几个孩童,坐得端端正正,看着前面一个三十多岁的先生,在那里讲读本。讲一会,便就大声朗读起来。先生在前面坐下,有些昏昏欲睡。

这样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养这样的村学也不容易。实际周围还有四五个更小的村子,孩子也到这里上学。村学初起,里面的学童从七八岁到十五六岁,显得人数很多。

这些村学的先生是一些粗识大字的读书人,不通诗文,只是能教识字教材而已。给他们一份吃饭的工作,虽然收入不多,大多都心满意足。

王宵猎命身边的崔青,去把学堂里的先生叫出来,自己问话。

先生出来,见是王宵猎在这里,急忙行礼。

王宵猎指着小河道:“河边清幽,我们到那里说话。”

说完,示意陈与义带着少年,随在自己身后,一起到了河边。

选了几块大石坐下,王宵猎命先生也坐。先生哪里敢?站在那里急得直搓手。

王宵猎道:“你叫什么名字?因何被选到这里教书?”

先道:“小的严二郎,自小随着家父识几个字。去年到这里后,被选到县里,学了一本识字书,回到村里做先生。每个月有八百文钱,一年还有村民的五石米,住在学堂里。”

王宵猎点了点头。各地村学先生的待遇差不多,一家数口,勉强温饱。想过得好,还得自己去开田种地。现在的条件只能如此。不过对先生来说,还过得去。

王宵猎指着一边的少年道:“这个孩子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这里几天,常见他被赶出来。又听村民们说,不是这孩子学不好,反而是学得太好了。”

严二郎道:“回官人,此人名为姜二郎。生得脑子聪慧,七巧玲珑心。去年进了学堂,那识字书本是要教三年的,谁知他三个月就倒背如流。不瞒官人,小的到县里学的,就是这一本书,他全学会了我也没有别的教他。县里又说,凡是年龄到了的孩子,必须在学堂三年。如果做不到,是要治罪的。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我只好让他在学堂里。做什么事情我不管他,不要影响别人就好。初时还好,这孩子在学堂里面多是睡觉。这几个月不行了,常常耐不住,要烦其他学生。我就只好赶出来了。”

听了这话,王宵猎转了许多心思。按前世经验,这样的天才学生,可以跳级,可以提前毕业,许多办法。转念一想,在这个时代却行不通。

现在办的是普及教育,根本目的是让尽量多的人识字。识字之后如何?不能如何。既没有统一的毕业考试,也没有上一级的学校。为了防止孩子不上学,还规定必须三年。像姜二郎这种天才学生,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若不是遇到王宵猎,这孩子只能这样在学堂混三年,之后自寻出路。

想了许久,王宵猎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自己想普及教育,但现实条件实在有限,只能从最基本的做起。出现了这种妖孽人物,是根本顾及不到的。

沉吟良久,王宵猎才道:“十四五岁,正是人生中最善于学习的时候,如何耽误了孩子?不过只识一两千字,又做不了大事,此事确实为难。现在官府的钱不多,百姓的钱也不多,又只能够如此。”

说完,王宵猎看着姜二郎。道:“若是遇不到我,你只能如此。两年之后回家,认识字或者自己去做生意,或者到城里寻份差事,就此过一生。其实又何止是你,世间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人。不是世间缺少英雄人物,不是世间缺少才子雅士,而是社会不能把这些人选出来。碌碌之人端坐高位,洋洋自得。有本事的人老于山林,世间不知。这是国家的问题。能不能把人培养成才,把人选拔出来,让他们到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了这一点,何愁世间没有人?所谓时也命也,可能这就是命吧。”

人的教育、培养、选拔、升迁,是个大问题。不要说这个时代,哪怕再过一千年,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处理好。中国已经是对这个问题格外重视了,尤是如此,其他国家可想而知。

姜二郎两只手绞在一起,不敢抬头看几人。王宵猎的话他大约听明白,又不是很懂。他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乡间少年,王宵猎不设学堂,他都不知道自己读书识字有特长。不碰到王宵猎,今生可能就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乡下农人,又能做出什么事来?

王宵猎道:“这样吧,我们到你家里看一看。既是碰到了,当为你谋一条出路。”

说完,由姜二郎带路,王宵猎一行向他家里行去。严二郎去堂吩咐一声,也紧紧跟上前。

走不多远,就见河边一处篱笆院落。院落建起来没多久,竹子还依然带着绿色。院子前面栽了两棵枣树,刚刚长出新叶。前面的河里有鸭子在嬉戏,一只不大的黄狗趴在门前。

见到几个人过来,那黄狗一下站起来。看一眼,跑到姜二郎的脚边,来来回回摇尾巴。

姜二郎开了门,请几人进了院子。向屋里面喊了一声,一个妇人从屋里走了出来

看这妇人三四十岁的样子,模样普通,收拾得整整齐齐。见到姜二郎带了一群人进家里,不由吃了一惊。急忙擦了擦手,快步迎了上来。

严二郎上前,道:“大嫂莫慌。这是住在村里的王官人,因见二郎天天被赶出学堂,觉得不是个事情。特意来你们家里,要给二郎谋一个前程。”

听了这话,王宵猎急忙摆手:“哪里敢说谋前程!我只是看二郎在村里学堂学得又快又好,反而都不知道以后应该如何,想着给他谋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不是前种,还要看他自己。”

那妇人听了大喜。急忙拿了一些竹凳,在石榴树下摆下,请众人坐。

王宵猎看竹凳,样子结实,只是结构粗糙,不像做这行的手艺人做的。想来是这家的主人,闲暇时采了竹子,自己做了待客。

众人坐下,妇人又道:“官人们安坐,我去煮茶。二郎阿爹在田里耕田,让他叫回来。”

王宵猎道:“不必煮茶了。去请你丈夫回来,我们说话。”

妇人安排姜二郎出去,口中道:“村茶虽然味淡,终究是待客之道。官人好歹喝一口。”

王宵猎不好再说,只好由着妇人去了。

妇人离开,王宵猎看这院子。北边是三间草房,东边两间厢房,是做饭的地方。西南角建了几间草棚,想来是养牛羊。不过牛羊不在棚里,想来是放出去了。

院子很大。南边靠门的地方种了三棵石榴树,刚长出了叶子。东边有几株桃花杏花,开得正艳。离着牛羊棚不远,有一处鸡舍,里面有十几只鸡。

看了一圈,王宵猎对陈与义道:“看这里村民,日子倒还过得去。有牛羊,再养几只鸡,一年中总能吃几回肉。只要官府收粮不多,他们尚算温饱。如果再能有些赚钱的办法,就更好了。”

陈与义道:“防御定了一亩三斗粮,不许有任何折扣,百姓皆深受其惠。附近闲田又足,只要开上三十亩田地,足够养活一家人。”

除了有闲田,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官府的支持。从贷粮种,到贷牛,到贷农具,各种帮助农民的措施。多管齐下,才有农民的好日子过。

这一年多来,王宵猎基本是有钱就花出去,至今没有存钱。现在看来,这钱花得值。

几个人说着闲话。没有多久,就有一个中年农民肩上扛着犁,卷着裤腿,跟在牵牛的姜二郎身后急急赶回家来。一进了家门,忙向王宵猎等人行礼。

王宵猎道:“哥哥先去收拾,我们一会说些闲话。”

那农人道声得罪,放下犁,急急去洗身上。把身上洗了,又回屋换了一身衣裳,才又走出来。

到了跟前,行过了礼。王宵猎道:“哥哥坐下说话。”

农人道:“官人们在这里,哪里有小的坐的道理?我站着就是。”

王宵猎道:“这是你的家里,哪有主人不坐的事情?且坐,坐下才好说话。”

农人坐下,王宵猎听他口音不似中原人氏,便问起了他的家世。

农人道:“小的姜约,本是密州信阳镇人氏。前几年有一个青州的亲戚,要贩枣子到开封府,我便随他来到了中原。哪里知道到了开封府,正碰到金人围城。我那亲戚死于乱军之中,我带着幼子一路迁徒流离。后来遇到浑家,一起南迁到这里,才安顿下来。”

金军攻陷开封府,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家庭分崩离析。这个姜约,听他话的意思,应该是带着儿子跟亲戚贩枣子,就此流落中原。青州枣是此时名品,每年都商人贩往京城。

说起此事,姜约便有些唏嘘。在密州的家里,他还有家庭,不知现在如何。这几年,金军与宋军在密州、潍州一带来回拉锯,不知有多少战事。信阳镇虽然偏远,也难免被战火波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