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天汉之国 > 第112章 供销社

天汉之国 第112章 供销社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5:21:14 来源:88小说

王宵猎把书信看完,交给一边的陈与义。道:“杨审来信,说鄂州麦价约二百文一斗。不过那里天气湿热,产的麦子不如我们这里好。只是几个粮商一直压价,想让我们以四十文一斗卖给他们。”

陈与义读罢了信。道:“这几天襄阳市面上的麦价到了二十文一斗,已经过低了。如果不能把价钱抬上去,只怕丰收了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利。”

王宵猎点了点头:“城内粮商卖二十文,农民卖给粮商能有多少钱?十五文?十文?我们减免了税赋,清除了豪强,最后农民没有得利,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陈与义道:“天下又不是只有鄂州有粮商!不如告诉杨审,如果粮商还不愿意,让他到其他的地方看一看。两浙麦价高涨,这样赚钱的机会,不信没有人做!”

王宵猎站起身,叹了口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没有人做。参议,你以为那三个粮商到襄阳来与我们做生意,只是他们三家?杨审信里面说了,一个船商,一个鄂州的粮商,一个武昌的粮商,他们就是以鄂州为中心的粮商选出来的人。卖粮只能靠水运,不卖给鄂州的粮商,还能卖给谁?襄阳附近,水路又能到达的,只有江陵和岳州了。那里粮价低,而且不缺粮。”

走到窗口,王宵猎看着窗外。

六月的天气,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外面草木繁茂,鸣蝉叫个不停。府衙里养的两三只猫,懒懒洋洋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这个时代实行的是行会制度,一州一县,每个行业都有行会。平时官府利用行会,可以直接管理商业行为。比如开封府,市面上常见的货物价格,都是官府每日与行会商定,没有人敢于违反。这样利于官府减少管理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当然,对于经济的害处,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但到了这个时候,行会容易让商人组织起来,不是他们本州的官府很难对付。

想了又想,王宵猎道:“先不管杨审那边怎么做,襄阳、邓州、唐州的粮食,我们必须以合适的价格收起来。不能在丰收之年,让农民多收了粮,却赚不到钱。”

陈与义道:“信阳军的不收么?”

王宵猎道:“信阳没有水路,暂时没有办法。等我们有了钱,再让张均收吧。”

陈与义点了点头。此时没有水路,千里运粮还有什么钱赚?太平年月,陆运的价格,以百斤货物来算,一百里路就要一百文钱。而水路逆流三十文,顺流十文,相差太远。现在不太平,各地价格不同,但总的趋势没有变。王宵猎能卖的粮,只有水路通达的襄阳、邓州、唐州和光化军。

王宵猎道:“卖粮总得有卖粮的衙门。以前各路有提举常平,现在只好另想办法。我一直想在各州建供销社,正好借这件事,把供销社先建起来再说。”

陈与义问道:“卑职听说供销社很久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一供一销,自然知道干什么的,却不知道具体条例。”

王宵猎笑着道:“说白了,就是这么一个官营的社,收各地的土产,运到外地。许多东西在本地不值什么钱,一到了外面,就价值百倍。以前靠商人,现在看来,商人靠不住啊。”

陈与义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此事倒是大有可为!”

当然大有可为。此时的供销社是依照此时惯例,规模更大的社,与后世的供销社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实际不合适由供销社管理。只是现在王宵猎只管几州,别有粮食库,商品粮就归于供销社下。

供销社的作用对于农村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在后世,各地的农副产品,主要由供销社收购,市场一下子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的日常零售,也主要由供销社来提供。对于许多农村中国人,以前买东西要去供销社,在村里去代销点。农村孩子拎着瓶子打酱油,很多就去代销点。

不只是在中国,供销社是一个国际化组织,很多国家都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几乎是一个必要的组织。宋朝是会社经济发达的年代,建立供销社并不突兀。

从衙门里出来,陈与义买了一条缩项鳊,割了一斤肉,又买了一坛酒,提着回家。昨天刚刚发了上月的俸禄,这几天手里有钱,慰劳自己一番。

到了家,两个儿子正在院子里读书。见到父亲带了酒肉回来,不由两眼放光。

王宵猎给陈与义的俸禄,是每月二十贯,没有其他钱物。好在陈与义的家人不多,二十贯足够一家使用了。几个月的安定日子,家里人彻底洗去了南下路上的流离颠簸。

夫人迎出来,接过鱼道:“今日怎么买酒肉?”

陈与义道:“昨日发了俸禄,今日买些酒肉庆祝一番。这条鱼你拿去蒸了,放些酱油。前几日我在江边酒家,吃他们蒸的鱼,着实是鲜美!”

夫人笑道:“我哪里有酒家的手艺?一会蒸了,你不要嫌难吃。”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把鱼和酒肉拿进厨房。夫人在那里收拾着鱼,陈与义在一边看着。

洗干净了鱼,夫人叹口气:“若说在襄阳府,观察对我们是极好的。每月里有二十贯钱,比你在陈留做酒监时还多不少。只是这个观察怪脾气,轻易不许雇人。你是读书出来做官的,我出身大户人家,哪里做得来家中这许多杂事?像以前般,雇两个使女在家里,不知轻松多少!”

陈与义道:“王观察与其他人不一样,确实许多规矩让人不明其所以,不过,几个月下来,我看王观察的意思,还是替百姓着想。现在城里面做工的,乡下佣田的,都建的有会。不像从前,动辄就受主家欺负。我们这样人家,确实不如从前方便,也没有什么。实话说这几个月,我们一家吃穿不愁,闲时一起做做家务,反而觉得更温馨。”

夫人笑了笑,拿着鱼放到篦子上,没有说什么。

王宵猎的治下跟其他地方确实不一样。随着在几州站稳脚跟,许多措施出来,让下面的官员不明所以。比如雇人,现在城中有会,被雇的人都入会。谁要雇人,不再靠牙人,而是到会里。雇了人之后契约要有会里当值的人画押,收二十文契纸钱。如果打骂仆人,不发工钱,诸如此类,会里都会出面。主家不怕仆人,穷鬼能闹出什么花样?可面对这样一个民办官督的会,可就不敢放肆。

乡下也是一样。自家有农具,甚至有田地,但劳力有富余,佣种别人土地的,也是有会。严格规定自家有农具的,交了税后,收成种地的占六,主户占四。自己没有农具的,则是四六倒过来。如果自己没有农具,没有土地,甚至没有房屋的,同样也有会。主家要么管饭,每月给工钱。要么就只给工钱,由佣人自己做饭。这些做工的,一日几十文钱,一月也一贯多。

像襄阳城里,这些要到人家为佣的人的会,有十几个。每个会官府规定不许超过五十人,多了就由官府出面,再组织一个出来。

陈与义看得出来,有了这些会,自己这样有些财力的,雇人不容易。价钱高了,而且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对佣人想怎样就怎样。不如不雇,省了麻烦。

王宵猎是一个不一样的人,做着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陈与义慢慢适应着。饱读诗书的人,知道百姓不容易。做官爱惜百姓,有什么说的呢?

虽然没有佣人,自己和夫人做着家里杂事,有时会烦。但两人多了在一起的机会,又别有一种不一样的温馨。这一种生活,或许就是烟火气,这就是人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