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天汉之国 > 第107章 丰收

天汉之国 第107章 丰收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5:21:14 来源:88小说

邓州治穰县。地方平旷,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由于以前的沟渠大多荒废,种水稻不多,大多数土地种的都是小麦。五月初的时候,小麦成熟,田里一片金黄的麦浪。

王宵猎与汪若海一起,带着州里县里一众官员,与百姓一起出了北门,看今年割麦。

到了选好的地边,早有父老上来,向王宵猎等官员敬酒。

饮了酒,焚了香,王宵猎读了早写好的祷文。而后汪若海上前,也不用底稿,口占一篇,谢上天去年风调雨顺,百姓喜获丰收。百姓一片欢呼。

两个老者上前,一人捧一把镰刀,对王宵猎和汪若海道:“请官人割麦!”

王宵猎接了镰刀,与汪若海一起下田,每人割了一把麦子。早有一边的吏人接住,拿过去放在摆好的香案上。官吏与百姓一起祷告。

王宵猎放下镰刀,看有一个老者安置了田漏。一排青壮一起下田,高声唱诺。随着一声令下,众人挥起镰刀,一片一片的麦子在他们身旁倒下。

牛皋上前,低声对王宵猎道:“制置,诸事已毕,我们要不要立即回城?”

王宵猎道:“不急,我们在这里看一看。自去年回汝州,这是第一次喜获丰收,不比寻常。百姓们欢喜异常,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有了今年的麦子,许多难关就能过去了。”

牛皋称诺。静静地站立一旁。

看着田里的麦子,王宵猎心里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人人都说今年的收成好,非往年可比。穰县的麦子据说一亩可产两石,甚至更高,远不是平常说的亩收一石。一亩三斗税粮,还能够剩下一石七斗。哪怕是租了田来种,交了税粮,再与主户平分,平常客户一亩地也可以收粮八斗多。一户按二十亩地来算,一家也有近二十石到三十多石麦子。

可在王宵猎的眼睛里,实在有些别扭。前世也看到过地里的麦子,与眼前的完全不同。前世地里的麦子什么样子?密密麻麻,麦穗很大,一镰刀下去很可能割不动。可现在的地里,麦子稀稀拉拉,麦穗看起来很小。一把握住得再多,一镰刀也轻松割断。对于一个壮汉,割麦子并不是十分重的活。

如果在前世,麦子长成这样,主家必然伤心欲绝,很可能就不要了。这种麦子收回家去,产的麦粒可能不如收的成本高。可在这个时代,这就是丰收了。

一亩两石,也不过是两百多斤而已。王宵猎前世动辄过千斤,两者差距有多大?亩产过千斤,一个家庭有五六亩麦子,收获就非常吃力。可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正常就要十多亩,甚至二三十亩。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干,而是这个时代的产量太低了。

前世中国化肥产量不高的时候,有个元帅自己种了麦子做实验田。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一亩小麦产量也不过七百斤。没有化肥,水、肥、种保证齐全,也就差不多如此了。而在这个时候,一亩小麦极限产量也不会超过五百斤,大田能有三百多斤,就是罕见的丰收。

没有多少时候,割麦的人就到了田地的中央。指挥割麦的老者敲了一声鼓,催促众人。

宋朝农忙的时候经常结成社,农人们会集体劳动。下地之前,田头支起田漏。按着时刻,大家应该一起来回,重新回到地头。这是借用军事纪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不像后世,一家一户,各自在自己地里劳作。特别是川峡地区的百姓,种稻的时候使用耘鼓,几十户一起劳作。那一带地狭人稠,经常由一个头领带着,出川到地多的地方种稻。

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人们,王宵猎就像看到了这世间的希望。从去年秋天回汝州,自己做了许多事情。可一直没有收获,总让人心里七上八下。从今天开始,地里收粮食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如穰县这般,一亩收二石,一县就产粮一百余万石。有了这粮食,军队就不怕饿肚子。军队能够稳定下来,整个社会也就能够稳定下来了。

呼了一口气,王宵猎举目四望。不远处水塘的波纹映着光,旁边有黄牛在悠闲地吃草,成群的鹅鸭在嬉戏,还有一群羊在玩闹。不远处是桑林,正长得茂盛。村子掩映在大树中,一派安静闲和的景象。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这是一群勤劳的人们。在这样的地方,让这样的人们吃不饱饭,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不能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官府就是犯罪。

过了没有多久,出发的割麦的人们重新回来,百姓一阵欢呼。

王宵猎没有一直看下去。一个时辰后,与汪若海等人一起,回到了城内。

到衙门坐定,吏人上了茶水来,几人饮茶闲谈。

王宵猎道:“看今日情形,今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今日到田里,我让手下测了一下正在割麦的地块产量,一亩约能收二石五斗多一些——”

汪若海奇道:“麦子还没有收回来,如何测产量?”

王宵猎道:“这有什么难的?在地块里选三处,一步见方,把麦子割下来,取了麦粒称重。由此推算出一亩产量。凡是种地,都可以如此做。”

汪若海点了点头,心中思量王宵猎说的算法。大略能明白王宵猎的意思,但到底怎么计算,却又说不明白。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大多能算简单算数,稍一复杂,就难说清了。如清量田亩,如果不会平面几何,就只能大致计算。对于很多人,甚至连简单计算都做不到。北宋丈量田亩最得力的人是郭谘,也只是把田亩分块,并没有仔细计算。

清除了地方豪强的影响之后,王宵猎打算把田亩重新丈量一番。自己推广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两项。一是识字,再一个就是简单的数学。教上几个月,自然有量田亩的人才。

王宵猎接着道:“当然,现在麦粒含水,晒上几日,自然减少一点,不过不多。我们就按亩产两石麦算,穰县六十万亩田地,可产麦子一百二十万石还多。穰县是南阳的第一县,口十一万余,每个人有麦子十石还多。如果再加上其余粮食,一人就有粮十五石以上。”

听了这话,汪若海被吓了一跳:“这么多?制置,这可不是小数目!”

“当然不是小数目。若只算口粮,一年一个人四石也就够了。再是能吃,也不会超过五石。也就是说仅穰县一县,就有余粮过百万石。全部收上来,能养二十万大军了。”

汪若海脑子一时有些打结。他当然知道今年是个丰收年,能收很多粮食。但到底收多少,心里其实是没数的。听了王宵猎计算,才知道数目大的惊人。

王宵猎又道:“我们一亩收三斗,税粮总共该有十八万石。除税粮之外,民间还应该有余粮约八十万石左右。百姓吃饱了,要余粮有什么用处?官府能不能收上来,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汪若海道:“存粮防灾。纵然是有些余粮,百姓也会存起来的。”

听了这话王宵猎不由就笑:“通常说存三年粮,便可以防一年灾荒。邓州百姓,哪怕是一年颗粒无收,也只需要五十万石而已。分成三年,一年不过存粮十六万石多,还有许多余粮。”

汪若海默默点了点头。自己做官多年,还没有这么仔细计算过。听王宵猎侃侃而谈,一时不由有些震惊。这样做官,许多事情都一目了然。

王宵猎道:“所以说,今年可以从百姓手中收上来六十万石粮食才对。如果收不上来,就说明官府做事不行。要想收粮,就要有钱。邓州一共五县,其余四县较差,以两县当穰县一县算,收粮的钱就要一百余万贯才行。这不是小数目。”

汪若海苦笑:“邓州一州,哪里来的一百余万贯钱?制置说笑了。”

王宵猎道:“这是我们需要的钱。有这些钱,百姓们手中的粮食才能有用处,可以换成钱买他们需要的东西。没有这些钱,粮食只能在百姓手中,直至朽败。”

汪若海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默默点了点头。

说到这里,王宵猎不由叹了口气:“太祖开国之时,斗米只有一二十文钱。到了现在,哪怕是在太平年月,斗米也近百文。到底是现在粮价贵了,还是钱价轻了,也没个人说得清楚。按常理来说,吃饱是人之根本,粮价变动不大才是。粮价高了,还是钱价变得有些轻了。到底应该怎么做,提刑闲时也想一想办法。俗语说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农伤不得啊。”

汪若海只是默默点头。这样的计算,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王宵猎提起来,突然觉得这里面有大学问。只是一时之间,难以说清楚。

对于王宵猎来说,这些计算不难。但经济问题,往往是计算清楚比较容易,但有了问题要怎么解决是大难题。一不注意,往往就会事与愿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