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天拿着所有碎片进入到格间里,马上有人把门关上,里面亮起灯来,主办公也算是大费周章了,居然每一个格间里都准备了明晃晃的灯,骆天将碎片摊在桌上,心已然有谱。
总的来讲民国瓷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窑炉通常均已采用名种类型的隧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汽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这件瓷瓶上的人物为香山五老,唐会昌五年,白居易等位人墨客在河南洛阳香山聚会宴游,被称为“香山老”。宋至道年间,有老集于京师。至和年间,又有五位退休后居住在睢阳(今商丘)的德、才、寿兼备的重臣,结成“五老会”,他们赋诗论,优游宴乐。这五位老人分别是杜衍、王涣、毕世长、朱贯、冯平。老人们的诗词酬唱,引发了当时著名人和官员欧阳修、晏殊、范仲淹、彦博、司马光、苏轼、黄庭坚、苏辙等18人的奉和,一位画家还为他们绘制了全身像,世人称这五老为香山五老。
骆天知道了这瓷器的特点,又知道上面人物图的组成部分,心下已经有了几分底,他先将碎片分好类,因为这瓷器原本就保管得好,所以并不像刚出土的物一样有泥或水锈,无需单独清洗,这就节省了不少时间,骆天直接把碎片放在容器,然后加入丙酮进行浸泡,大约二十分钟以后,就取了出来。
换作其他人将将碎片与器物的关系用纸头描好,再剪下拼接成图,按各个碎片之间的关系做好记号,骆天直接跳过了这一步骤,而是直接找出碎片接口有斜面的,因为首先要粘接的就是有斜面的碎片,在粘接的时候,骆天又小心留意有没有有些部位异物沉积而产生黑斑线,假如有,就需要特别清洗,这样才能减少缝里的色差,粘接后的吻合面不会留下痕迹。
还真让骆天找到一块,有一块碎片上有黑斑线,骆天拿着棉花条沾上84消毒液反复地敷在黑斑线上,将黑色物质“钓”出来,如此反复了半个小时,彻底地将那条黑斑线清除干净,再将每块残片及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用双氧水清洗擦净。等待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干燥了,再用适合于陶瓷器的环氧树脂进行粘接。
就这样,骆天花上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奖碎片粘接成功,骆天不知道的是,他的速度是十二个人当最快的,不过修复工作并没有完,接下来要检查粘接成功的瓷瓶上有没有需要补缺的。
如果遇上有缺口需补缺的。就要用瓷粉、石膏粉或者家用祛污粉等矿物长石材料研磨出的石粉,加白色环氧树脂拌合成软泥片。再按缺口的图形压制缺片供补缺用。或者用牛角刮刀随型补缺。固化后的多余坚硬部分,用软轴雕刻机轻松自如地就能将其修补平整。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填平,最后用细质水磨砂纸磨平作色。
骆天叹了一口气:“运气太不好了,看来这个比赛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假如别人没有的碎片上没有摔出缺口来,那我岂不是要比别人多用上一些时间?”他看到接近底座的地方明显有一块缺口,“补上缺还要上釉,真是够了。”骆天已经打定主意,自己若是能够在这场比赛打出声名,那么自己一定要广招人才,以免自己将来赚辛苦钱。
骆天心念一动,他双眼盯着需要上袖的地方,那里需要补上的袖色明淡清楚地形成虚象,让骆天一目了然,他迅速地配制好瓷釉,将硝基漆与三倍乙酸乙酯调匀,在小玻璃杯调匀。色要准,上釉动作干净。
上色用的是精制的不掉毛的毛笔,剪掉了笔尖,舔成平锋。运笔要快要匀称,一笔到位,尽可能不重笔,上釉需根据原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到与原器一样,骆天已经知道釉色的薄淡,自然是一气呵成。
最后关头,骆天再次小试牛刀,利用了一下自己的异能,让已经粘合上的碎片自由靠拢在一起,更加地严丝密合,完全看不出重新粘接的痕迹,大功告成,骆天看了一下时间,距离进来这个格间里,已经有三个小时了,竟然一点也没有察觉到,骆天最后检查了一下生新补合的瓷器,五老栩栩如生,骆天找不到一丝的破绽,这才推开门,走了出去,手上正托着那瓷瓶。
见到骆天走出来,不止是位评委,黄立德和朱静之险些跳了起来,太快了!按照正常的速度,三个小时,最多只能进行到修补的步骤,可是骆天连釉都上好了,而且,黄立德附在朱静之的耳边:“这小真邪性,你看得出来重新上釉和修补的痕迹吗?”
“对修补过的地方上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小完全是绝了。”朱静之难掩得意之色:“这是我的徒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