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网 ,最快更新策行三国 !
“天下归德矣。”蔡邕坐在窗前,沐浴着温暖的冬日暖阳,一声轻叹。
宽大的书案上,几部书稿垒得整整齐齐,笔墨纸砚一尘不染。一杯香茗摆在手边,茶雾袅袅,香气萦绕鼻端。蔡邕宽衣博衫,披散着头发,神情舒散。刚刚泡完温泉,又坐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晒太阳,浑身暖洋洋的,气血通畅,面色红润,与白发相配,如神仙中人。
“大父,什么是天下归德啊。”周循走了进来,赶到蔡邕身后,捏起小拳头,熟练地为蔡邕捶背。蔡邕大笑,反手拍拍周循的小屁股。“什么叫天下归德?就是只要行王道,尚道德,百姓就服你,从四方而来,如水归大海。”
周循小拳头捶得又轻又快。“大父是说大王吗?可他征服天下用的都是武力,那些人都是打不过他才投降的。”
“放肆!”周瑜跟了进来,喝了一声:“不可对大父无礼。”
“你闭嘴!”蔡邕喝了回去,指指对面,示意周瑜坐,又拍拍周循的小手。“别怕别怕,有大父在呢。”刚刚还一脸凝视,转头便声色俱厉,对周瑜说道:“我乖孙儿说错了吗?豫州、兖州,冀州、幽州,哪个不是武力征服的?不用武力,你这个江陵督还有什么用?”
周瑜很无语,瞪了一眼躲在蔡邕身后吐舌头扮鬼脸的儿子,缓声道:“阿翁,话虽如此,也不能不有所分辨,要不然小儿无知,会以武为德,不辨朱紫。”
“你说得也有道理,这里面的道理很玄妙,一般人的确搞不明白。咦,昭姬呢,她怎么还不来?”
“昭姬她……有点不舒服,稍迟一会儿。”
“不舒服?”蔡邕坐了起来,神色紧张。“是不是太累了,病了?现在可是关键时候,病不得。”
“不是病,是……”周瑜吞吞吐吐,蔡邕着急,正要发怒,周循凑到蔡邕耳边,嘀咕了几句,蔡邕一听,顿时转怒为喜,一拍案几,险些蹦起来。“公瑾,昭姬有孕了?”
周瑜窘迫地点点头。蔡邕大喜,拍手而笑。周瑜出征,夫妻相距千里,只能鱼雁往来,蔡邕可有些着急。蔡琰二十多岁,正是适合生养的时候,不趁着这个时候多生几个,以后想生也没机会了。这次周瑜回来,蔡琰这么快就又有了身孕,蔡邕心情大好,强烈建议周瑜在家多呆几天。
周瑜连连摇头。“阿翁,益州战事还没结束,大王登基之后,我肯定要回去的。”
“那可不一定。”蔡邕抚着胡须,得意洋洋的摇头。“公瑾啊,我想来想去,这枢密院啊,除非是大王亲任,否则不太可能由郭嘉主持。郭嘉是大王心腹不假,但他格局不够,不能服人。”
“公瑾若是主持枢密院,恐怕损失最大的不是郭奉孝,是阿翁你呢。”蔡琰从门外走了进来,轻声笑道。蔡邕回头看了她一眼,见她虽然脸色不太好,心情却没受影响,放了心。他摆摆手。“我无所谓啊,一把年纪,还要什么官,回襄阳学院教书著史,挺好的。”
蔡琰在周瑜身边坐下,挽着他的手,笑眯眯地看着蔡邕。她知道蔡邕也很纠结。吴王要建翰林院,无论是学问还是资历,蔡邕都是最佳的翰林院祭酒人选,但内朝三院不能不考虑平衡,如果周瑜做了枢密院祭酒,蔡邕这个翰林院祭酒就肯定做不成了。为了周瑜,蔡邕肯定不会争,但要说他一点遗憾也没有,那也不太现实。第一任翰林院祭酒可是多少人要抢破头的荣誉,蔡邕如果主动退出竞争,不知道多少人要抚额相庆。
“公瑾还年轻,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回京太早了,还是阿翁再辛苦几年吧。”蔡琰说道:“再说了,我阿翁刚转大农,公瓘就转枢密院,也不合父子之义。”
蔡邕听了,哈哈一笑。“那你们说说,这枢密院祭酒会是谁?不会真由大王自任吧,他也忙不过来。还有,国是院的第一任祭酒会是谁?杨文先,还是黄公琰?我看最近黄公琰很活跃啊,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都有可能,但也都不好说。杨公德高望重,身份又尊贵,担任国是院祭酒当然没问题,可是他自己愿不愿意,就不好说了。至于黄公琰,他的确很适合,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只是他为人刚直,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大王怕是也有顾虑呢。”
正说着,周峻快步走了进来,在阶下拱手施礼,汇报了一个消息,吴王派人来传诏,说朱儁到了建业,他要设宴接风,请周瑜前去做陪。如果蔡邕、蔡琰有空,也请一并出席。
蔡邕与周瑜互相看看,相视而笑。他们知道,第一任枢密院祭酒的人选定了。
——
随着朱儁到达建业,内朝三院的人选渐渐浮出水面。
枢密院首席长官称使,首任枢密使由朱儁担任。作为汉末与皇甫嵩、卢植齐名,而且又是硕果仅存的老一代名将,朱儁担任枢密使实至名归,无人敢有异议,就连原本希望能再进一步的郭嘉都心平气和的接受了。朱儁是会稽人,他出任枢密使让会稽人欣喜若狂,扬眉吐气。
吴郡人对此不屑一顾。你们这些会稽鸡得意之前,能不能看看国号是啥。
翰林院首席长官称大学士,首任大学士由蔡邕担任。作为海内最知名的通儒,蔡邕担任首任大学士同样无人质疑。他刚刚完成的史书《襄阳汉纪》虽然名义上只是一部草稿,而且是私家著史,却已经获得了无数人的交口称赞。比史书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学术的不断追求。他对这部史书并不满意,古稀之年还在修改,打算再接再励,再写一部新汉纪,从目前披露出的几篇文章来看,这部史书水平更高,史观、史论都让人耳目一新,有机会超过班固,直追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成为新时代的史书标准。
国是院首席长官称大长老,以合国是院皆是老臣之实。首任大长老由黄琬担任。据说原本杨彪是最佳人选,但杨彪婉辞,并推荐黄琬出任,吴王从善如流,接受了杨彪的推荐,请黄琬出任大长老。
与朱儁出任枢密使、蔡邕出任大学士不同,黄琬这个大长老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原因很复杂,大致可分为表里两种,表是黄琬没有在吴国任职的经验,而且是个降臣,他能不能理解吴国的新政,很多人表示怀疑。里是黄琬是新出的官员考核体系制定者,他将他祖父黄琼初创的考功四科发扬光大,制定了很多细则,让各级官员很不适合,招致了不少怨言。
虽然不服的人不少,但也没人能推出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国是院有个硬性标准,必须是五十以上的致仕官员,致仕前官至二千石。换句话说,进了国是院就不会再出任实权职位,别说吴国眼下没有这么多的老臣,就算有,也没人愿意进国是院,他们还想再做几年有实权的官,为大吴发光发热呢。
闹腾了几天之后,大家也都渐渐接受了事实。除夕夜的新年大飨时,朱儁、蔡邕、黄琬就坐了孙策身边,接受众臣恭贺。杨彪虽然辞掉了首任大长老的荣誉,甚至没有来建业,但孙策还是给了他一个荣誉席位,由袁夫人代替,与朱儁三老坐在了一起。
宴会上,孙策正式宣布,从明日起不再使用长安朝廷的年号,改用吴国自己的纪年,即大吴六年。
众人心知肚明,这是与长安朝廷分割,准备建国的铺垫,孙吴建国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当即山呼万岁。听到这潮水般的呼声,朱儁、蔡邕、黄琬三人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有些心酸。那个他们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大汉王朝从现在开始就要成为历史了,剩下的时间不过是如何退场而已。
虽然很多官职还没有敲定,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明眼人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和周瑜并肩坐在了朱儁的身后,他们是枢密院的军师和将领的代表。坐在蔡邕身后的两人却是徐岳和黄承彦,一个是务虚的代表,一个是务实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孙策对学术的态度。
坐在黄琬身后的两人却有些面生,很多人没认出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一个是张勋,一个是于吉。张勋原本在江南屯田,年纪大了,刚刚致仕。他这几年屯田对安定荆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安置关中流民功劳不小。于吉则是有名的活神仙,在中原四处传道治病,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普通百姓中有不小的影响。
看到这两人,不少世家代表心里都有点打鼓。很显然,孙策请这两个人坐在黄琬身后,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两点:一是土地问题不能讨价还价,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关心的人群,违背这两点的都有害国家大事,都是和新朝作对,绝不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