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后金铁骑乘冬季冰坚,进攻与铁山仅三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派部将毛有见、尤景和等逆袭后金军。双方在冰面上展开激烈战斗。东江健儿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后金军,毫无惧色,浴血奋战,双方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后金主帅阿敏见部队伤亡太大,占不到半点便宜,遂迁怒于朝鲜人,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开杀戒。得手后,又率大军移向朝鲜首都王京,准备灭掉朝鲜称王,朝鲜国王李倧一面仓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说导敌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为,请求援救。
天启皇帝认为朝鲜虽然协助后金,但不应该计较属国的过错,才是天朝气量。于是下诏给毛文龙,要求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他说:“奴兵东袭毛帅,锐气未伤,深慰朕怀。丽人导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属国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无怀宿嫌,致误大计。”
毛文龙接到诏书以后,不顾自身粮饷短缺,毅然率部进入朝鲜,反击后金大军。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东江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尸为食”,仍在毛文龙的激励下,顽强作战。双方在宣州、晏庭、车辇、义州等地反复拉锯,而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战事逐渐向有利东江军的方面转变。随着河水、海水的解冻,东江军逐渐依靠朝鲜境内的大小河流。把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困住。多次重创敌军。“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随于千家庄、瓶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六千余级。”阿敏不得不放弃在朝鲜称王的打算,“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东江军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丁卯之役”之始,后金判断明军主帅毛文龙极有可能在铁山,遂于朝鲜方面勾结,冒充朝鲜人突袭铁山,若成功便能成为一次出色的“斩首行动”,体现了其首领皇太极一惯大胆、果断的作风。但是,由于非常偶然的原因,毛文龙不在铁山,后金突袭失败,使得战事变为持久战。一拖再拖,最终让明军反败为胜。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体现了战争的偶然性。
后金主帅阿敏在突袭铁山失败,强攻云从不下的情况下,迁怒朝鲜, 又想“东边损失西边补”,在朝鲜捞一票,甚至打算在朝鲜称王,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将朝鲜推向明朝方面。这反映了阿敏鲁莽急躁,毫无谋略的性格。战役后期,随着天气转暖,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十分被动,甚至有可能被困死于鸭绿江以南,阿敏却一再拒绝撤军,终于令后金军在瓶山决战中蒙受重大损失。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极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江镇明军的战略失败了,不得不转而寻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的途径,“通款崇焕,求杀文龙”。但是,他至少利用明军削弱了牛录比自己还多的两个旗:阿敏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的实力,解除了此二人对其汗位的威胁。可以说,无论后金“丁卯之役”在军事上成功与否,对皇太极个人来讲,都是胜利的。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毛文龙已经死了,而且确实是被袁崇焕给杀死的,至于袁崇焕是不是被辽东将门胁迫,对于崇祯皇帝朱由检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问题是毛文龙已经死了,东江军现在的情况不明!而且,再也没有强有力的军事人物来震慑后金和朝鲜人,这也正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急着要满桂组建大明第二军,并让第二军尽快的开赴朝鲜的一个原因!
“你对李倧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崇祯皇帝朱由检看着刘鸿训,想看看这个老头能够说出点什么来吗?
这么重大的政治问题,刘鸿训哪里敢说什么?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主张,怯懦道,“皇上,微臣以为,李倧虽然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并没有得到我大明的认可,但他实际对大明有些帮助,这都是事实,所以,不太好说。”
崇祯皇帝朱由检叹口气,等于没有说,他身边是一个能够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对于这些有经验的外事大臣,尚且如此,这些事情问王承恩或者曹化淳,就更是等于胡扯淡了。
颜继祖事实上和刘鸿训的私交不错,看见皇帝似乎很不满意刘鸿训的话,大着胆子插嘴道,“皇上,微臣觉得应该对朝鲜用兵!一方面朝鲜人太过无用,如果让后金彻底的解除了来自朝鲜的隐患后,对我大明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方面,不经过我大明承认就可以当上朝鲜国王,这本身便是不合大明律法的,这种风气不能助涨,不管李倧有没有帮助过大明,或者是不是向着大明,都需要将朝鲜的实际控制权拿到手里,这样的话,我大明在朝鲜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后勤基地,后金要对大明用兵,就会顾忌重重。”
崇祯皇帝朱由检很欣赏颜继祖,甚至超过了对傅永淳和孙传庭的欣赏,这也是那两个人回京之后,他一直都没有安排见那两个人的原因。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性格就是这样,必须经常在一起,否则隔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接触,他就会淡忘了,除了女人,女人是越久不见,越思念的紧,男人则不能隔得太久。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没有给与颜继祖的话一个答复,他不打算给什么答案,事实上,直到此刻,他心里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计划,但有一点他是肯定的!大明不能放弃朝鲜!即使没有了毛文龙,也必须要保留对朝鲜的控制能力,这跟对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支持,在战略意义上是一样的!(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