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京师本该是悠闲而安然的,老人小孩靠在墙角晒晒太阳,女人们趁着冬日的悠闲缝缝补补,男人们的活计少了,也该猫猫冬了。
但九门提督一句话,整个京师都忙乱了起来,无论是男人、女人亦或是老人小孩,一队队的京营兵,只要看到街上有闲着的,立马就要抓壮丁送到城墙附近干活儿。
京师城中废弃的房屋、闲置的土地,也被户部和工部用了起来,许多生活无以为继的京师百姓,拿了朝廷一笔银子之后,也乐滋滋的扳倒了城外的新宅子里。
有了银子什么事儿都好办,从学习京师防务,到建造数十个大型的官仓,京城之中的忙碌是不分昼夜的。
城外也是一样,四大营的人马,开始一队队的出现在城墙附近,十几个人一组,喊着号子绕着京城夯地。
偌大的京师,自肃顺叛乱之后的几天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京师的百姓也在慢慢的适应着,他们发现,冬日里的京师,也是有许多赚钱机会的,赚朝廷的钱不容易,朝廷当天结现钱也不容易,有了利益的驱使,从城中的百姓到城外的难民,都开始主动的加入这个忙乱的大工地了。
建官仓需要砖石,建高质量的官仓需要的基本都是条石,房山戒台寺的采石场,几天的功夫就聚集了上万人,密云、怀柔周边也开始有工部的人员探查采石场了。
夯实路基所用的石灰,也是不小的数量,京郊周围的煤窑、铁窑也开始慢慢的聚集人丁,冬日或许不是干这些的时候,但有了银子的支撑,怎么敢不成呢?
“三爷。铁道的路线图已经有了,目前估计两个月的时间还是有些急促的这火车组装起来需要十几天的时间,京城外面的铁轨。一个月左右才能铺完,若是将线路缩短到八里桥、张家湾附近。或许会快一些的。”
即使加上几十万京师的百姓和京郊的难民,杨猛所谋划的京津铁路网,也不是三两个月之内能够完成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人手够了,就能解决的,铁路是个新东西,即使是欧美也在不断的摸索之中,京津一带虽说多平原。但真正要铺设铁路许多苦难不是几条命令就能解决的,这些困难需要时间来解决。
“妈的!实在不成就依着京津的官道,不大基础了多头并进,先铺出两条来回京津之间的铁路,看如今的局面,英法要玩大手笔啊!
直接攻陷京师胁迫大清,有可能就是英法如今的想法,这样的战争持续时间最短,后勤的压力最小,如今京师聚兵几十万这个情报英法已经侦知了。他们迟迟不动,很可能是想,毕其功于一役。
一战定胜负。需要的军队至少在十五万到二十五万之间,对于殖民地的战斗力,英法尤其是英吉利,是有很多经验可以依凭的。
英吉利的海军、法兰西的陆军、沙俄的雇佣兵,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这些王八蛋有可能是在筹备骑兵呐!
这仗一开打,恐怕就是急火火的接手,咱们一旦挡不住,一旦后援不能及时的到达。事情就麻烦了!
时间多少,你们心里要有个数儿。京师是个不错的中转站,直鲁、西北、古、东三省的人马都可以往京师聚集的。你们的铁路建到哪里,咱们就能控制哪里,这原因都清楚了,除了出死力完工,计长,你这边选无可选呐!”
如今的战争,也就那么三两下,想要打持久战,克里米亚战争之中所用的堑壕战是个不错的选择,想要打闪电战,骑兵不可或缺,想要快速的攻占京师,在杨猛的想象之中,唯有骑兵与陆军结合的战法了。
英吉利的战舰,除了运兵和登陆,屁用没有,虽说京津一带有海河这么个水域,但海河终是条河流,想要堵住他容易的很!
这仗要打就要打陆战,英法因为后勤的原因,打不起持久战,多派兵、快速进击,就是他们很无奈也很现实的选择。
“嗯!知道了,只能尽力督促了。
三爷如今的幕僚团,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呐!现在各省的政务咱们都要先处理一遍,虽说增加了几十个人,但杯水车薪呐!”
打仗不是儿戏,既然三爷把话说明白了,徐子渭也知道,就是死也得让下面的人把铁路铺好,但如今徐子渭所担忧的不是铁路的事儿,而是幕僚团越来越多的公务。
控制了京师,也就等于控制了大半的大清,除了古与东三省,如今大清各地的政务,徐子渭的幕僚团都要插手的。
“上次不是让明湖派人了吗?你也要体谅明湖的难处,如今各地都缺人,你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给魏先生增加压力啊!
不过这幕僚团重要,这样吧!你给魏先生打个招呼,咱们在京师再建个行政中枢,一省三十人吧?具体由政务的多少来定,你的幕僚团统摄大举,行政中枢负责具体的事务。
这行政中枢的人选,以杨家的精锐管事为主,快一些建起来,趁各地官署的行政困难,咱们也要往各地的官署之中安插人员,还是如以前一样冒名顶替吧!
算算这时间,明后年差不多也要大考了,让魏先生那边弄一份事关行政的考题,你揣摩一下之后,发给曾左让他们提提意见。
治理一国,明湖的力量小了些,让魏先生那边准备在各地建行政管理书院吧!”
地盘的急剧扩大,杨家的人手就明显不够用了,明湖这十几年虽说一直在培养人才,但人才的培养可不是十几年的事儿,再者,云南也有许多用人的地方,明湖之前并不是杨猛的着力点,人员数量不够用,也就成了杨猛如今要面对的问题。
但这样的问题。杨猛也不怎么担心,治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儿,是一国民众的事儿。科举虽说不咋地,但他也是引领读书人潮流的一个担心。之后的大考,杨猛就要利用科举,来让大清的读书人关注洋务与行政。
做官,用的可不是学问,如何行政儒教可没有专门的典籍,许多官员都是有了功名之后,参照着自己的和史书中的经验来行政的,如何行政、怎么行政。怕是彭蕴章那样的军机首辅,也说不明白的。
是什么就是什么,作为官员要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管理制度,领会精神,这是扯犊子呢?
就官场文化来说,欧美拍马也赶不上大清,但就实际的行政管理来说,迷迷茫茫的大清官员。就拍马也赶不上欧美了,许多人只是会读书才做了官的,至于管理能力有多少。就只有鬼知道了。
师爷、幕僚就是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一个官员需要的是行政能力,而不是满腹的道德文章!
这官员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许需要一定的修养,但底层的官员,识不识字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他通晓管理的办法就能当好一个县令了。
“嗯!这事儿三爷的法子高明,我这就与魏先生联系一下。”
京师的忙乱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之外的铁路,慢慢有了雏形。而大清的地方,却在一道道的命令之下。开始忙乱了起来。
之前的地方就在忙乱之中度过的,肃贪是与分田保粮一起来的,分田、收容灾民、难民,给辖区之内的百姓分田地,皇权不下县,是朝廷的一个大漏洞,如今杨家的农庄武庄系统,已经取代了朝廷原本用族老乡绅,管理乡镇的体系。
完备底层的行政系统,与朝廷并不冲突,如今的乡绅族老只是调解底层关系的工具而已,真正在行政的是杨家的人马。
朝廷的官员,在这个过程之中,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他们宣读命令,杨家人带着百姓具体做事儿,底层的政权已经有了雏形,只要略一发展,杨家就是一国了。
分田、固河、修渠、保粮,也是个涉及面很广的大事儿,安置百姓,划分田地对州县的官署来说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政务,再加上固河、修渠、组织劳力、分发粮食与种粮,官署的人马根本忙不过来,底层的杨家人也就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
杨猛的话说的不错,上面只要给出一个大题的框架,下面的人就会逐步完备的,州县官员依仗杨家的田庄、武庄,也是杨猛计划之中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连底层的州县官也被杨家架空了。
乡镇架空州县,州县架空府道,府道架空省府,一层层的运转下来,杨家的田庄、武庄体系,就让大清的官署成了一个空壳。
这些究竟成不成,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收容百姓,建立武庄田庄,保证粮食的产量,才是最为现实的东西,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是老百姓所相信的,有了粮食有了土地,有了较低的租税,还要修造水渠,这在老百姓看来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自太平军起事以来,江南、西南已经束缚不住百姓的土地,也在快速的恢复着他那强大的束缚力,从杨家势力最大的两湖、两广、四川开始,这种强大的束缚力随着百姓的口口相传,随着各地灾民的回归,也开始快速的向皖赣苏浙一带传播。
而受土地政策波及最大的,无疑就是身处江南的太平军了,而太平军中手影响最大的,就是皖赣一带石达开和韦昌辉的队伍。
原因也简单,那就是湘楚二军庞大的眼里,以及太平军在皖赣不利局势,扼守皖赣的太平军大多是本地人,而湘楚二军的推进,也意味着杨家武庄田庄的推进,杨老三在皖赣的威名如何,不言而喻,别说是太平军了,就是湘楚二军,遇上打着杨字血旗的杨家武庄田庄,都要绕着走。
劫掠杨家武庄、农庄的代价是恐怖的,这事儿太平军和湘楚二军都清楚,只要劫了杨家的庄子,杨家的人马可不管你是官军还是长毛贼,报复是极为残酷的。
曾老九的人马跋扈,劫了杨家的一个庄子,打死了一个管事,九江的杨毅二话不说直接发兵攻打曾老九的营寨,找不出涉事之人,为了杨家的一个管事,杨毅的人马屠了曾老九的五百亲军。
左季高那边也差不多,这段时间招收的两淮人马,总有些盗匪之流,对于打劫杨家庄子的人,不用杨毅动手,左季高那边也是有多少杀多少,无他,杨家惹不起啊!
韦昌辉与石达开,对于这个的体会更深,但凡是抢了杨家庄子的天兵,不管是大军还是小队,杨家的那边的反应,就是全数屠杀。
硬邦邦的杨家庄子,是许多百姓的庇护之所,前期庄子里没田,许多百姓只能巴巴的观望,如今杨家的田庄大肆扩建,不仅是皖赣一带的百姓,就连湘勇楚勇都有人撇了军务,加入了杨家的庄子。
至于全是苦哈哈的太平军,就更是如此了,湘楚二军太平军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与其在战场上丢命,不如到杨家的庄子享福,杨家的庄子就代表着安稳,就代表着衣食富足。
湘楚二军、苏浙民团,不断的缩小包围圈,大批大批的外围人马叛逃,土地与军队共同作用之下,太平军的在苏浙皖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
一定的压力,可以让一群人抱团,但太大的压力,就会让这个在压力下形成的团体崩溃,由皖赣至苏浙,再由皖赣苏浙至天京,土地的强大束缚力,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信仰之力,开始了对人口的争夺战。
战局几乎是一边倒的,太平军手里的刀枪,被湘楚二军苏浙民团架住了,无力威胁没了作用,剩下的就是百姓们,自己做出抉择,是跟着太平军,还是跟着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土地,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不太难的。
与大清各地的忙乱不同,如今太平天国所辖的土地,却进入了慌乱之中,信仰若是在衣食富足的条件下,或许是个信仰,可一旦信仰成为衣食富足的绊脚石,那带来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自咸丰元年开始起事的太平军,也面临着自起事之初最大的难关,那就是大批外围人马的叛逃,长达六年时间拜上帝教,无疑是有一批虔诚信徒的,但大多数人加入太平军的目的,还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吃饱饭。
当信仰与土地争斗的时候,有些人才会发现,信仰的威力,并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的巨大,外面可以吃饱饭,已经成了天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至少六十万人口的天京城,有多大的补给负担,最清楚的不外乎东王杨秀清了。
吃不饱饿不死,就是天京太平天国民众的现状,有了更好的生路,天京动摇了!(未完待续)
(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