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178章 北码头、通江镇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第178章 北码头、通江镇

作者:俊秀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7:02:13 来源:书海阁

北方虽然已经开始冷起来,不过随着船只的一路往下,明显的能感觉到气候会变得温暖起来。

三天之后,船只在一个码头处停了下来。

这个码头便是俗称的“北码头”,和鬼门关另一边的“南码头”一起,便夹着鬼门关的二十里路。

当然了,也不是堪堪过了鬼门关就修码头,而是提前了两里路修建码头,而且是拐弯进去,修了一个“U”字型的吞吐码头。

此处大运河的地界儿,就有十几道粗壮的铁索拦住了江面,免得有船不小心滑下去,落个船毁人亡的地步。

北码头的两边都是高高的山崖,但面积却特别宽敞,码头宽度起码有两百多米,凹进去的深度也有三百多米。

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修建好的,而是通过了起码三十年的不断修建扩建,才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进入了港口过后,柳铭淇有一种回到了京城东水门码头的感觉。

只见数百艘大小不一的船只,在不断穿梭的小舟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的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自然是往京城走,另一部分却是在这里卸下货物,准备运往南方的。

大运河可不仅仅只是南方运东西到北方来,北方的许多东西,也会通过大运河运到南方富饶的地方。

有来有往,互通有无,才能长久。

当然了,北方过去的东西,远远比不上南方而来的规模和金额。

因为挂着千牛卫的旗帜,柳铭淇他们的两艘船自然便得到了优待,只花了半个时辰,就已经在码头上岸。

得到消息而来的官员,已经等候在了码头上。

这群官员分为了明显两个阵营。

左边为首的一个四十多岁的高胖官员,见到柳铭淇等人下船,立刻带着属下们,笑着迎了上来。

“卑职相城府知府陈显芝,见过裕王世子殿下,见过张大人,见过辜大人,见过巫姑娘。”他恭敬的行礼道。

右边的一个矮小点的官员也是跟着道:“卑职漕运衙门转运使陆冠心,见过殿下、张大人、辜大人、巫姑娘。”

待到他说完,相城府知府陈显芝又说道:“户部郎中甘恕正大人因为已经上京公干,所以未能远迎殿下,还请恕罪。”

“没关系。”

柳铭淇抬手笑道,“你们也免礼吧!”

虽然他没有朝廷官职,但是从爵位来说,他是超品,连丞相曹仪都在他下面两个等级。

所以虽然辜辰彦是明面上的钦差大臣,但论礼数的时候,柳铭淇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鬼门关整个儿的两处码头和中间的陆运,都是在这相城府的地界之中。

但是这么大一块肥肉,不可能只让相城府来吃,没有监督的话,容易产生毛病。

因此在开设码头之初,朝廷便让漕运衙门一同来管理。

具体的航运是漕运衙门来处理,但是岸上的仓库、小镇,以及南北码头两地之间的运输,都是相城府来做。

这样两者分开,又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互相监督。

然而收取两大码头的商船税赋一事,他们双方都沾染不到,是户部专门派了一个郎中来征收的,这就形成了三方的权益分离。

不过柳铭淇晓得,最近一二十年以来,鬼门关的两大码头是效率越来越低,各种损耗越来越大,导致京畿地区物价也越来越高。

这里面没有他们当地州府、漕运衙门和户部的“功劳”,那是不可能的。

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办法,相城府知府十年换了五个,漕运衙门的转运使也换了四个,户部郎中也换了四个,却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都是好了一段时间,便又恢复如故,有点积重难返的样子。

如若不是这样,景和帝和朝廷诸公们,绝对不可能想出“打通鬼门关”这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主意来。

思绪一闪而过。

对面的陈显芝笑呵呵的说:“殿下你们一路辛苦啦,下官在镇上已经为你们备好了洗尘宴,还请赏光!”

“好呀。”

柳铭淇笑道,“本世子还从来没有出过京,能尝尝正宗徽菜的味道,岂不快哉?”

陈显芝见状大喜,弯腰道:“殿下请,诸位请!”

他旁边停靠着十多辆豪华大轿子,本来是想要请柳铭淇等人乘坐的,可柳铭淇却拒绝了。

“本世子难得出京,就在这码头上走一走吧,看看我大康朝最大的周转码头是怎么样子。”

“是!”

陈显芝很干脆的答应了。

一旁的陆冠心没有多话,也是笑嘻嘻的跟在了众人的身后,一路走出了码头。

北码头的面积非常宽广,除了上岸的那么几百米宽的平地外,后面空地就有两百米之长。

空地之后,连绵数百米的各种仓库,一眼都看不到边际。

无数的马车、人力推车,像是蚂蚁一样,在仓库和码头之间不断的运送着货物。

只不过这里可没有什么很好的统筹办法来处理,所以看起来难免有些杂乱,柳铭淇走过去的时候,便看到了不下十起的交通事故正在处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幸好出货和进货是分开的,不然更加复杂。

出码头的路,并不是在仓库区后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仓库区和码头区是并列的。

道路在它们的右边。

码头的左边是悬崖峭壁,仓库的背后同样也是高耸的悬崖峭壁。

整个儿的码头仓库区域,就是这么硬生生的挖出来的。

可想而知花费了多少的力气。

不这么做也没有办法。

南码头那边还好一些,地势比较平坦,修建码头并没有什么困难。

北码头这边就不一样了,如若是不在这里开山扩地,想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又要往后延长大概二十里左右。

如此的各种运输成本就要更高。

因此,朝廷才费尽了心思,在这个地方建造了北码头。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好的策略,这么几十年来京畿地区蓬勃发展,西北地区几乎没有受到缺粮的灾害,鬼门关两座码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仓库和码头出去,这里是一条宽二十米以上的道路,也是分成了进出两个方向,越往外面走,脱出了山头的制约,道路就会越宽敞。

路口两侧自然是设置了关卡,作为货物的清算和保障安全。

走到路口的时候,柳铭淇远远的看了一眼仓库。

这些仓库原本安排得是井然有序,可现在却明显在一些空地上扩建了临时仓库,弄得拥挤了不少。

虽然不会大规模影响货物的正常运送,但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那边如果出个什么火灾,那可就全部都逃不脱了——你连缓冲地带都建房连成一片了,火烧连营听说过没?

然而柳铭淇什么都没说,径直出了瓶颈道。

一旦从关卡出去,眼前的视线就要开阔多了,道路起码是有五六十米宽。

柳铭淇注意到,无论是码头的道路还是这通往码头的道路,都已经有些破损了,不少地方都凹凸不平,显然是年久失修。

这么一来,对于货物的搬运运输,自然就有不小的影响。

不到一百米,这边道路的两旁退后二十米便是林立的各种商铺店铺,吃喝玩乐的都有,俨然是一个很繁华的集市。

“集市里面有多少商铺,多少人啊?”柳铭淇边走边问。

“回殿下的话,这里叫做通江镇,一共有一千四百家店铺,主要是住宿吃饭歇脚为主,还有大家互通有无一些货物的铺子,另外就是一些花楼赌场了。”陈显芝张口就来,“长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一万两千人上下,然后加上了码头工人们、还有每天南来北往的客人们,加起来也能有一两万。最多的时候一共有七八万呢。”

“码头工人都住这里面?”

“他们绝大部分是附近几个村镇的人,平日里没活儿干就在码头那边的仓库吃喝拉撒,可不会来这里浪费钱。”陈显芝明显懂柳铭淇的意思,“在这里消费的,大部分还是南来北往的商人,另外还有运送货物车队等等。”

由此可见这鬼门关南北码头的重要之处了。

作为连接京畿地区和西北的主要节点,许多商人干脆就在这里做买卖,买卖谈好了之后便可以直接提走船上的货物,不用再到京城或者别的地方交易。

南方的大米、丝绸、瓷器、茶叶、桐油,北方的马匹、牛羊、皮毛、矿石等等,在这里应有尽有。

甚至于很多本该在东北方线路上的货物,比如说人参、貂皮、鹿茸等等各种珍品,也都拐弯来这里交易。

给柳铭淇的感觉,这就是全国的大型货物交易市场。

许多商人甚至觉得,把货物运到这里,然后直接出售,比起拉到各个省份去卖要方便快捷多了。

这样造成的中间贩子也就很多,许多人还专门来促成各种买卖。

由此一来,南北码头的镇子上自然夜夜笙歌,一副不夜城的热闹景象。

再走了一百多米,柳铭淇便进了通江镇。

眼看着这里的土霸王相城府知府陈显芝和漕运衙门转运使陆冠心都陪在了一个锦衣少年的身后,所有街面上的人都不由自主的让开了道路。

其实他们想要不让开都不行,数十个衙役和漕运兵已经开始在清理道路中间了。

“哇,看,是绣衣卫的标识呢!”

“奇怪了,这些明明是千牛卫的侍卫呀!”

“吓?就是皇宫里面的千牛卫?难道是……是皇上来啦!?”

“可拉倒吧,皇上出行,周围能没有羽林卫嘛?”

“那是不是太子?”

“也不是,太子不是在两湖区域吗?况且太子身边没有千儿八百的羽林卫,皇上敢让他出来呀?”

“但这个少年也穿着金龙山河图袍呀!”

“这就不晓得了……听说最近京城里最出风头的是年仅十六岁的裕王世子,难道是他?”

众人窃窃私语个不停,柳铭淇却没有在意他们。

从这里走到酒楼的过程中,少年一直在观察通江镇的状况。

通江镇的道路比起外面来,却是要好太多,基本上都是青石板,走在上面平平整整,非常爽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陈显芝说得不错,这里的确可以轻轻松松容纳两三万人。

从经济学上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虹吸效应。

通过通江镇的繁华,它不但可以给相城府带来极大的税赋收益,还可以给附近上百里的村庄带来众多物资的需求。

这么一来,附近村庄的饲养、种植积极性就大增,连带着吸引力就会增加,会让更远区域没有土地或者贫穷的人们过来找工作,或者是嫁女儿。

如若是打通了鬼门关,通江镇不敢说废弃,但热闹程度至少要减半。

不知道到时这里还会剩下多少商铺,多少繁华呢?

但转回来说,相比起鬼门关制约的航运,以及产生的各种弊病,这些商铺和人们的利益,却又是不值一提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说的便是这种必须的选择。

……

注:这里说的“码头工人”,工人一词其实早有所用。《荀子·儒效》说“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韩愈的《钱重物轻状》也写“夫五谷布帛,农人之所能出也,工人之所能为也。”

虽然两位说的应该是“士农工商”里面的工,意思是指工匠,但窃以为用在民间杂工也通理,比起“码头帮佣”来,也要更为妥当一些。

……

六更字奉上,我依旧坚挺如山,金戈不倒小秀才!

跪求老爷们垂怜,来个订阅和月票鼓励一番!!

不怂!!!

喜欢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请大家收藏:(wuxia.one)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