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五百四十八章 千里觅封侯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五百四十八章 千里觅封侯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7:54 来源:88小说

自太祖高皇帝以来。

实际上,大明皇帝对于爵位的赏赐是十分吝啬的。

这当然也是借鉴了前朝的经验,每一个封赏出去的爵位,都意味着朝廷一代代的供养,一旦自己手里封的爵位过多,必定会给后世子孙们增加负担。

因而,即便是公爵,在经历了开国和靖难之后,其实也是屈指可数。而侯爵与伯爵,也是寥寥无几。

整个大明,真正拥有爵位之人,可谓少的可怜。不过······恰恰到了现在,思路却是变了。

朱棣是何等人!他并非是一般的天子,从前大明的国本乃是农业,农业就意味着,土地的承载是有限的!

想要让国祚延续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想着怎么去节省开支。

毕竟,就是这么多的土地,哪怕是粮产再翻一番,它的增长也有极限。而这时候,节流才是一切的根本。

可如今,大明的国本,已开始转向于海外的开拓以及工商,那么继续扣扣索索,奉行节流那一套,显然已十分不合适了。

开拓需要有人敢于下海,需要有人不畏艰险,那么······就少不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何况开拓出来的土地,也需要有人镇守,朝廷所谓的分封,本质就是拿当地土人的土地,封赏给功臣和宗室,属实是把借花献佛给玩明白了。

这样的做法,对朝廷而言,没有任何的实际损失,反而每一次分封,都增强了大明的海贸,使朝廷得到了更加稳固的税源,且在这海外,给朝廷种下了一颗颗的种子,使大明王朝更有气象。

而对于工商而言,工商且还处于举步阶段,成效却已十分明显,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也让朝廷获得了巨利。

而要鼓励,那么这工商的基础本质就是铁路,开拓出来的铁路,将大大的增强工商的根基,相比于每年巨大的收益,赏赐出一些爵位,实在是不值一提。

朱棣见张安世和胡广不敢接话。

自是清楚,他们对此是有所忌惮的!

若是支持皇帝的主张,则与大明的传统甚至是祖制相悖。

可若是反对,无论是张安世还是胡广,都是这封爵制下的受益者,又怎好反对?

于是,朱棣笑了笑道:“有功即赏,何况此次,小胡卿家可谓是九死一生,朕已查验过他的功考,即便没有这一次的功劳,他往日的功绩,在铁路司中也堪称典范。朕若是对此无动于衷,往后谁还肯似他这般勠力?来···他看向亦失哈。

朱棣素来也是个雷厉风行之人,既然有了决断,也就没有什么好迟疑的。

迎着朱棣的目光,亦失哈忙道:“奴婢在。”

朱棣正色道:“册封胡穆为广信伯,世袭罔替。”

亦失哈道:“喏。”

顿了一下,朱棣接着道:“除此之外,其余死伤之人,也都要从重抚恤。内帑里,也拿出一些银两来!张卿,你们这部堂里,也要叙功,不可因为朕拿出了抚恤银,你们便装傻充愣,各论各的。”

既然朱棣亲自下了结论,张安世自是乐意,只要按照陛下吩咐的做就行了,忙道:“遵旨。”

伯爵虽在大明的爵位之中,属于最低等,可实际上,含金量却是极高,这几乎意味着,胡家的后人,可以世世代代享有荣华富贵了。

在大明,几乎所有伯爵的子弟,几乎都属于禁卫中的骨干,哪怕不成器,也衣食无忧,但凡稍微有一点本领的,其前途就更不必待言了。

至少五军都督府里,那些个位列一品的武臣,几乎都是有爵位的人专属。哪怕是此后,五军都督府形同虚设,可高级别武臣的地位却是可以保障的。

胡广一时之间,已是百感交集。

即便为大学士,所能给子孙们留下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荫官而已。

今日难得皇帝如此大气,胡家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当即便拜:“臣代犬子······谢陛下恩典。”

朱棣微笑道:“不必客气了。”

他没有多说什么,今儿忙乎了这么久,也是真累了,随即便命人退下。却在次日,他饶有兴趣地领着张安世,到了这饶州站转了转。

放眼望去,这里已颇具规模,围绕着车站,各种车行、货栈、集市、工坊也都聚集了起来。

有了这些,就意味着制造了大量的岗位!

因而,人流在此聚集,紧接其后的,自是许多百姓群聚而居,不少民宅也拔地而起。

在这车站七八里之外,却是一个个大烟囱。

朱棣登高眺望,指着那烟囱,眼中不无好奇地道:“那是什么?”

张安世随着朱棣所指的方向望去,道:“陛下,臣听人介绍过,这是砖窑。”

朱棣有些惊讶,道:“这么多?”

张安世道:“百姓们需要住房,作坊也需新建,还有其他的用砖需求,也是数不胜数,正因如此,现在此地,最缺的就是砖石,为了鼓励这些,来解决居住用砖的问题,铁路司还专门有法令,所有的砖窑,都可免税五年。

朱棣颔首,虽已是这天下之主,可他对这些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还是很有求知心的,于是又追问道:“其他地方的百姓,难道没有居住的需求,不需用砖吗?”

张安世笑了笑道:“这不一样,天下绝大多数的百姓,大多都是茅草屋子,拿泥糊一层便成墙了。这砖瓦房,可不是寻常人用得起的。这就好像···

···城墙,咱们南京城,自然城墙用的乃是砖石,可实则,天下绝大多数的城池,用的不过是夯土而已。”

朱棣点了点头,接着看着他,微笑道:“你这家伙有一点好,朕问什么,其他人费劲的解释,朕可能都不甚明白。他们这引经据典,反而越是引用,越让人迷糊,盖因为······有些人为彰显自己博学,所以引经据典,越是生僻,所用的典故越是玄妙,才显他们的本领。”

“张卿就不同,晓得朕通晓城墙,一路南征北战,更见识过天下许多日城池,这样一说,朕反而立即便能明白其中的所以然了。”

张安世也笑了起来,道:“因为臣不是读书人,所以不需借用这些,来彰显臣的学问。”

朱棣摇摇头道:“学问不在于读几本书,或比别人多认得几个生僻字亦或者是生僻的典故,那是腐儒。”

在这饶州站走了几日,铁路司那边,亦是过来大抵地奏报了江西铁路司各工段的工程进度,如今南昌站与饶州站即将贯通,其他各处工段,也已开始勘探,只等开工了。

而为了修建铁路,大量自直隶来的商贾开始在铁路沿线布局,不少的钢铁作坊也都开工,为的就是就近取材。

铁路沿线落户的百姓,已超过了十四万户。

随着铁路的铺开,位于各站新城的落户人数,也将随之暴增。

借用铁路,营建新城,既对于城市而言,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可使新城在未来有着巨大的运输和交通优势。

同时,也使不少老城面临巨大的压力,倘若不彻底的推行新政,则这些老城,极有可能有直接淘汰的危险。

而十年二十年之后,甚至可能,朝廷已不必再往那儿派遣县令和知府了,铁路司已取代了他们的职责。

至于沿途所修建的医学院、学堂,巡检所,农站,畜牧所,集市,那更是多如牛毛,大站和小站,单单南昌至饶州一线,就足有十数个之多。

短短一年之间,可谓是效果显着。

朱棣细细地看过了奏报,倒是大为满意,笑着对张安世道:“张卿,瞻基在此,颇有成效。这铁路司上上下下,这么多的事,倒都没出什么大的乱子。看来······瞻基足以独当一面了。”

说着,他脸上有着欣慰之色。

张安世笑了笑道:“所谓独当一面,都是慢慢磨砺出来的,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天纵奇才,见识的多了,学的多了,经历的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慢慢会总结出一套做事的方法。更何况,皇孙殿下天资聪敏,上手更是快了不少。

张安世顿了顿,继续道:“其实这还是其次的,这独当一面,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皇孙殿下有了一套驾驭人的方法,如何发现人才,如何人尽其用,这都是学问。”

朱棣深以为然地接话道:“不错,哎······朕终于可以放心了。”他顿了顿,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道:“明日,起驾回京吧。”

张安世诧异地道:“这么急?臣还以为······陛下要去一趟南昌府,见一见皇孙殿下呢。”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的感情和期望,张安世最是清楚的,这等于过门不见,就足以令张安世惊奇了。

朱棣却是摆摆手:“不必见了。朕在此,处理了这样的事,京师里头,只怕早就有不少人吓坏了。这时候,朕若是不回,难保不会出点什么事。”

张安世一下子就领会了朱棣的意思,忙是点头,便再不多说。

江西铁路司的进展实在太快了。

再加上此番,陛下又狠狠的处置了一群饶州府的官吏。

这几乎······已是明示,未来整个大明,都将是江西这个样子了。整个江西,犹如一个样板。

这显然对于某一些人而言,不啻是灭顶之灾。

朱棣对他的臣子们,显然是看的清楚的,此时若没有他镇着,谁也难保,不会发生什么事。

于是次日一早,简单地用过了早膳,朱棣便领着人启程回京。

沿途上,朱棣倒是显得兴致高昂,他不由道:“这铁路,可以朝发夕至,哪怕是皇帝出巡,所费亦大大缩减,秦始皇在的时候,曾巡视天下,出动了十数万人,耗时数年之久,劳民伤财。是以,自古以来,皇帝出巡,都因靡费巨大,奢靡无度的缘故,遭海内诟病。”

“可今日而论,倘这铁路修建至天下各处,皇帝出巡,所费的也不过一列车,耗费的时日,也不过区区月余,朕真希望,能活到这个时候,也效始皇帝,巡视天下,好好看一看这万里江山。”

朱棣所言,倒是连胡广都认同起来。

古人们反对皇帝出巡,确实是因为耗费太大的缘故,且不说秦始皇的先例,这隋炀帝,亦因四处巡视,而耗费了无数的民财。这在人们看来,都是天下大乱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交通实在不便利,皇帝出门,接驾、迎驾,还有沿途大量的护卫,许多的随行人员,还有沿途数万人的吃喝用度,都是十分惊人的。

且出门一趟,就旷日持久,不亚于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可显然,铁路的应用,却大大地减少了时间和人员的规模,单这一点,就使皇帝出巡成为可能。

路上没有过多停留,于是次日正午,终于抵达了京城。

朱棣自是摆驾回宫,而张安世与胡广二人,则马不停蹄地赶回文渊阁。

因为二人回来的过于仓促,以至于文渊阁事先没有得到一丁半点的风声,解缙等人,见二人突然回来,显得十分讶异。

即便是沉稳的金幼孜,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惊异之色。

“诸公······这几日老夫不来当值,倒是让诸公受累了。”胡广绷着脸,不过依旧还是掩盖不住他的喜色。

众人见他如此,也与他寒暄一番。

胡广便道:“却不知诸公,是否已得到了陛下自饶州来的旨意?”“旨意?”解缙皱眉道:“现在为止,还未送来。”

胡广感慨道:“急递铺和通政司,办事实在太过于拖沓了,有这时间,陛下都摆驾回宫,可前日发的旨意,竟现在还未送到,这样看来,各处的驿站,是该要好好的整肃一番了。”

张安世在旁连忙道:“我看算了,整肃就大可不必了,依我看,未来这驿站,还大有可为,非但不能整肃,还可借此好好的扩建一番才好。”

现在铁路一旦开始修建到天下各处,那么传统的驿站,势必也有衰弱的风险。

可在张安世看来,这未必不是一次好的契机。张安世不由得起心动念起来,心思便开始动了。

倒是解缙不明就里,张安世的为人,他是知道的,这家伙搞新政搞得有点魔怔,真恨不得将百官和地方三司都给撤了,可偏偏,竟对驿站手下留情。

解缙是何等聪明的人,眼角的余光,扫视了一眼张安世,见张安世若有所思之色,似乎察觉到什么,却也随之不露声色起来。

胡广其实说到这驿站,只是拿这话当一个引子而已,谁料大家真将话题引到了驿站的上头。

于是他忙道:“重要的还是陛下那份旨意,诸公,咱们不能等闲视之,要赶紧······办起来。”

杨荣是了解胡广的,当即就知道胡广急于想要聊一聊陛下的意图,心里也不免好奇起来,于是随即道:“到底是什么旨意?”

“族灭饶州知府,其余诸多钦犯,统统流放新洲··....”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封赏,是关于······册封铁路司典吏胡穆为广信伯的事宜。”

“封伯?此人有何军功?”解缙下意识地问。金幼孜也皱眉:“这似乎不合规矩。”

张安世只在旁笑着。

胡广则微笑着捋须,道:“是啊,这确实有悖祖制,关于此事,老夫也是想进言推辞的。”

推辞······

这一瞬间,所有人都明白了。对呀,姓胡的呀!

大家心头都惊疑起来!

解缙率先问道:“这胡穆,却不知是胡公什么人?”

“乃犬子。”胡广道:“也没立什么功劳,也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外加······舍己救人,导致自己受了些许皮肉伤而已。可陛下对此,却尤为看重,哎······陛下太宽厚了。

好吧,这一下子,算是把天聊死了。

须知文渊阁的众学士,对于胡广是没有惹任何成见的。

毕竟胡广的性子,属于任何人都能与他建立良好关系的人。

可同为大学士,偶尔也会提及自己的子弟情况,这久而久之,不免还是有一些攀比心。

现在胡广的儿子封了爵,你说高兴吧,实在有点高兴不起来。因而,大家干笑着,恭喜了一句。

胡广却捏着胡须道:“哎······犬子实在担当不起这样的赏赐,他······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这只是陛下对臣子们的恩泽而已,老夫现在心里,非但不喜,反而忧心,只担心······犬子因此恃宠而骄,越发不晓得天高地厚,青年得志,可不是好事!”

“可惜他有伤在身,此番随陛下出巡,又极为匆忙,否则······老夫非要将犬子送到祠堂去,教他在那里对着祖宗们,跪拜几日,反省深思不可。到时,老夫再亲自教诲他,好让他知晓······”

杨荣道:“胡公,我还有一些奏疏需要票拟,回头说。”

解缙道:“刑部尚书金纯该来了,待会儿要议一桩刑部的事,老夫去准备一二。

金幼孜方才还站在一边,可此时好像人间蒸发一般,已经不见了踪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