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铁血兵戈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权力集中

铁血兵戈 第二百七十二章 权力集中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31 09:06:28 来源:58小说

唐末和唐初的节度使设置已经大不一样了,譬如说山南道分为了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江南道分为了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节度使的职位也增加了很多,譬如说在山南东道的基础之上设置了荆南节度使,江南道就更加的复杂了,甚至了多达八名观察使。

最为复杂的还是北方的藩镇,因为割据的原因,设置的节度使更多,譬如说小小的河南道,就设置了六名节度使。。

李儒沛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是在官职上面做文章。

李儒沛基本恢复了唐初的设置,譬如说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就是设置两名节度使,废除所有的观察使,恢复了府州县的设置,在节度使和府州县之间,不存在其他的官阶设置,也就是说南方道大行台下面,设置有节度使、府州和县三级官府,节度使负责管控府州,府州负责管控所属的县。

穿越的李儒沛,很清楚官府设置过多的害处,再说如今主要还是农业社会,社会分工不是那么明确,如此的情况之下,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吏,而官府的设置,就更加的重要了,层级过多,管控就增多,必然削弱基层的权力,导致百姓的负担增加。

在李儒沛看来,官府层级越少,权力越是便于集中,如今的情况之下,权力必须要集中,这样才能够让大唐真正的走向辉煌,曾经辉煌的大唐,就是因为权力过于分散,地方上的权力大于中央的权力,导致朝廷孱弱。国力也逐渐衰退了。

想法是好的,真正要做到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肯定是会遭遇到困难的。

可李儒沛已经下定了决心。

崔安潜已经拿出了有关的条陈,李儒沛看的非常认真,也对条陈做出了重要的修改。

首先修改的就是县衙的官吏人选的数额。大唐分为上县、中县、中下县和下县,县辖户数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两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一千户以下为下县,上县县令为从六品上。中县令为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为从七品上,下县令为从七品下,因为县衙的大小不同,相应的官吏设置数目就不相同。

这些规矩。在李儒沛看来过于的繁琐,官制的修改,暂时不是他所能够做出的决定,但对诸县的规范,却是他可以做到的,所谓上县、中县、中下县和下县,署理政务的过程之中,其实都是需要操劳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往上延伸,所谓的上州、中州和下州。也是一样的情况,毕竟大唐是农业社会为主,官府主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讼狱和钱粮之事,当然因为人数的多少,操劳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不过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饷银来细化。上县因为户数多了,事情做的多。但赋税收入也要高一些,上缴赋税之后。留下的也多一些,自然能够给官吏多发一些饷银,下县因为人户太少,赋税有限,收入自然要低一些。

李儒沛结合自身的认识,对于诸县官吏人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下县官吏总人数三十五人,其中县衙十五人,巡捕房二十人,中下县官吏总人数五十人,其中县衙二十人,巡捕房三十人,中县官吏总人数八十人,其中官府四十人,巡捕房四十人,上县官吏总人数一百一十人,其中官府五十人,巡捕房六十人。

这个人数的限制,是有些严苛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巡捕房捕头捕快的饷银,也是朝廷直接拨付的。

崔安潜对于这个人数的限制,提出了异议,毕竟如今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上县,官府总人数超过百人了,巡捕房的人更是好几百,可按照李儒沛的要求,就必须要大量裁撤了。

李儒沛坚持自己的意见,官府的人数必须固定下来,决不能够膨胀,这样便于权力的集中,也让官吏无法推诿自身的责任,再说饷银的支付也要少很多的。

高效运转的官府,人员精干是首要条件,每个人的责任明确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迸发出来能力。

李儒沛认为,所有的规定,必须在最初落实的时候,就一步到位,长痛不如短痛,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一些震荡,可稳定下来也快,若是在落实规定的过程之中反复,那就有问题了。

李儒沛对于节度使衙门官吏的人数是最为苛刻的,要求不准超过百人,这让崔安潜隐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其实李儒沛是准备收回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了。

这也是崔安潜支持的做法,李儒沛对于条陈细致的程度,让他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触,这就是抓大放小的具体体现,在确立规矩等大事情方面,细化到最大限度,可是在贯彻落实之后,就要最大限度给与下面署理政务的权力,轻易不去干涉下面的事情。

朝廷的圣旨下来之后,崔安潜开始高度忙碌起来了。

阚泽宇等人,已经留在了大行台,崔安潜赋予了他们重任,首先就是落实科举取士的事情,要知道在尚未完全平定下来的南方,开展一次恩科的科举,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何况时间很紧,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

其次就是那些被免掉的官员,包括一些观察使,这些人之中,有些直接回到京城去了,在京城出任了其他的官职,但大部分的人都来到了襄阳,他们在朝廷之中没有后台,被裁撤之后无人关心,只能够到襄阳等候大行台的发落。

崔安潜将这些人全部都安排在官驿,由李儒沛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凡是考核过关的人选,接受一个月时间的培训,明确今后应该怎么样做官之后,尔后根据能力的大小和以前担任的职务,迅速排到各地出任刺史或者是县令等职务,某些依靠着关系或者依靠钱财买来官职的人员,无情的予以淘汰。

这些做法,在南方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大唐的官场,早就不纯洁了,有钱的能够买到官职,有本事没有背景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很多人也习惯了这样的态势,就算是那些有本事的人,也要想方设法通过关系,谋求到一官半职。

至于说谋求到官职之后,主要的任务不是署理政务,而是想着如何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如何才能够更快的升迁,如何才能够贪墨更多的银子。

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大唐岂能够不衰落。

可是这些套路,在南方道大行台这里全部都失去作用了。

李儒沛和崔安潜严格按照每个人的能力来确定是不是能够担任官职。

此举引发了诸多士子对即将在襄阳举行的恩科的期盼。

既然是凭着本事参加恩科,那么高中进士之后,肯定会收到重用的,试问读书人谁不想着能够出将入相。

这方面同样是李儒沛严格管控的,他非常清楚,想要让大唐真正的兴盛起来,用人是关键,在用好人的基础至上,确定诸多的规章制度显得更加重要,这些规章制度约束官吏,让任何的一名官吏都要明白,他们为官首先就是要考虑到民生的,考虑到老百姓是不是能够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当然官吏的生活也是要保障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几千年以来的认识,不可能随随便便推翻的,你若是想着让读书人和农民一样,过着最苦的日子,还要承担诸多的责任,那估计就没有人愿意做官了。

说到底这个时候还是精英政治,依靠读书人来治理天下。

明确这一点之后,李儒沛也明白,就算自己是穿越的,有着不一般的认识,但也不要妄想着天下太平,妄想什么事情都是公平公正的,那是做不到的,千年之后都做不到,也就是说官员的身份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和老百姓比较起来,就是父母官。

这是社会的规则,李儒沛不能够违背,否则他也无法署理朝政了。

李儒沛是二月初回到襄阳的,期间接到两道圣旨,其余的时间,他也是非常忙碌的,以至于有时候人在王府,却整天不能够见到家人,大量被裁撤的官员来到襄阳之后,他就更加忙了,必须要一个个考证这些官员,当然还有崔安潜、刘允章等人的协助。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李儒沛觉得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

他必须要离开襄阳,前往扬州去了,扬州方向传来了诸多重要的消息,毕师铎可能难以坚持了,倒不是说扬州城内的粮草不够了,而是因为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毕师铎是非常不利的,也让毕师铎渐渐失去抵抗的信心了。

如此的关键时刻,李儒沛必须到扬州去了,重大的决定必须是他来拍板,高驰邦等人是不好决断的,再说襄阳距离扬州的距离遥远,有些机会稍纵即逝,只有他在扬州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当机立断。

尽管襄阳也处于关键的时候,可李儒沛必须要离开,必须前往扬州去了。(未完待续)

(书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