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好丈夫 > 第二百四十六章 论功行赏

明朝好丈夫 第二百四十六章 论功行赏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1:27:08 来源:88小说

京师六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事情已经很明朗了,北通州出了大事,最后被柳乘风带兵弹压,这事儿绝对不小,至少和近年的边境冲突相比,这事儿很大,要捅破天了。

不过幸好事情没有出乱子,这是万幸,否则一不小心,其危害甚至不会比土木堡之变要小,祸起萧墙,天子脚下差点出了这么个事儿,若是当真让乱党们得逞,说不准人家直接在北通州扯旗,直袭京师,天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北通州上,或者说,都开始着眼于这件事的善后事宜。

大清早的时候,据说北通州又传递来了消息,这消息倒有点儿像是安民告示一样,却是柳乘风亲自草拟送到内阁的,奏书里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柳乘风奉皇上之命弹压乱党,在皇上的苦心安排之下已经取得了大捷,乱党灰飞烟灭,再不能为祸,大家稍安勿燥,不要慌乱之类。

一些明眼人就看穿了柳乘风的心思,柳乘风这是把最大的功劳推给了皇上,想想看,这密旨是皇上赐予的,这不就意味着这一次弹压乱党是皇上居中调度,运筹帷幄吗?

宫里头对奏书倒是没有什么动静,不过对柳乘风没动静,并不代表对北通州没动静。一天功夫,宫里已经传出了三道圣旨,第一道圣旨是钦命刘大夏为钦差,居中坐镇,查办乱党余孽;第二道旨意是敕命各府各县打探乱党行踪,追查明朝余孽,对道门等杂七杂八的组织都要严加看管,不得有误;最后一道旨意却是有点儿古怪,这是一份大赦诏。

所谓大赦诏,其实就是对第一份诏书的一种推翻,一开始说是要严查,突然又说要大赦了,由此就可以看出宫中对北通州的事表现出了一些犹豫,甚至有点儿不知所以然。

其实朱佑樘如此做也是有苦衷,严查当然要,可是查得太严,难免会有无辜,若是有了冤案,这人心难免又要推到乱党一边。再者说,这些人有多少是被乱党蒙蔽的也说不清楚,难道个个都砍了脑袋不成?

朱佑樘琢磨了老半天,总算是想明白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事儿还真不能细究,只有大赦才能维持北通州的稳定,否则把那些小鱼小虾米逼到了墙角,又不知会闹出多少幺蛾子来。而且这么做,也能显示出天家的宽宏大量。

不过大赦归大赦,大赦的也只是从犯而已,那些主凶之人却是一丁点不能手软,这也是刘大夏去北通州的主要目的。

除了刘大夏,到了次曰的清早,朝堂上,朱佑樘又颁发了旨意,令各部堂由吏部侍郎王鳌牵头,立即赶赴北通州处理善后事宜。

若说刘大夏是去唱黑脸,那王鳌就是去唱白脸的,说穿了,就是去安抚的,杀人是要杀,可是该抚慰的还是要抚慰,至于北通州的损失也要统计出来,这叫双管齐下,否则是要闹出乱子来的。

说穿了,柳乘风那边确实是稳住了局面,可是真正擦屁股的事,朝廷还得去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到最好,杀贼不如防贼,就是这个道理。

朝堂上,朱佑樘一言不发,朝臣们倒是发表了不少意见,有的说了些善后事宜,有的要求各地对这些余孽加强防范,也有不少人索姓开骂,弹劾是大明朝的老传统,这么大的事没人背黑锅,这还了得?

结果最倒霉的就是顺天府府尹了。本来这黑锅是让北通州知府来背的,奈何人家知府周泰很硬气,在这次乱党事件中经受了考验,非但如此,还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自然没人再去挑他的错处,如此一来,这责任自然落到了顺天府府尹的头上。

原因很简单,北通州是在顺天府的治下,顺天虽然也是府一级的设置,可是级别大致相当于巡抚,下辖京畿各府县,这北通州也算是顺天府的辖区,这黑锅总有人背,当然就是你了。

于是都察院这边走马换灯地出来,不知搜罗了顺天府大小官员多少的罪证,纷纷弹劾顺天府府尹以及以下官员玩忽职守,顺天府府尹辩无可辩,虽然明知道这事儿真不是自己的责任,却也不敢争辩。

朱佑樘倒是当机立断,直接免去了顺天府府尹和顺天府丞的官职,顺天府府尹是直接责任人,若是他不顶罪,那谁来顶罪?总不能让内阁来顶这黑锅吧。至于府丞,其实也是冤枉,不过他恰好分管顺天府的邢狱事务,这种事儿,他一个玩忽职守是跑不掉的,现在秋后算账,自然少不得找上他算账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该查办的查办,该安抚的安抚,该追究的也追究了,所有人都知道,皇上约莫着是该封赏了,毕竟这一次弹压乱党,确实有不少官员出了不少力,这些人也该论功行赏了。

不过这些有功的官员大多数在朝廷里也没人认得,大家也没多少兴致琢磨这事儿,行赏就行赏,大不了挪出几个空缺职位给他们,也没有什么妨碍。

甚至,这朝堂里的衮衮诸公,对那些有功的地方文武官员,心中也不免有点儿歧视,这里头就有典故了,在大明朝,读书人是分为三六九等的,别看好像都是进士,可是进士和进士又不一样,至少这进士里头区别就很大,比如每次科举,都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一甲是进士及弟,二甲是赐进士出身,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这字面里的意思也有点儿意思,首先,进士及第才是铁杆的进士,二甲呢,多了一个赐字,意思是说,你还不够资格,不过不要紧,皇恩浩荡嘛,赐你一个就是。到了三甲,又多了一个同字,这意思是说你更不够资格了,不但要赐,还要多个同,就是说赐给你进士同等的身份。

字面上的意思不一样,真正落到了实处也是不一样,一般一甲的进士直接入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这些人叫庶吉士,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将来定是要一飞冲天的,大明朝历来的内阁阁老和尚书、侍郎,也大多是从庶吉士里选拔。可是你要是考中的是二甲末尾或是三甲,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虽然也会先让你实习一下,会把你调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里实习,不过这些人叫观政士。

一般的情况,庶吉士是一辈子呆在京师的,而观政士过了一两年就要打发出去,先从县丞做起,慢慢地熬资历,若是运气好,又有机缘,那也最多做一个封疆大吏,这已经是顶天了。

所以别看京官清苦,可是未必就羡慕外放的官员,在他们眼里,这些个观政士出身的官员总比自个儿矮了一截,论前程、论出身、论学问,京官们都要压他们一筹。

正因为是这么个想法,所以大家对论功行赏的事很不在意,论功就论功嘛,这些人只是走运而已,反正也是微不足道,没什么可期待的。

不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朱佑樘并没有让吏部、兵部拟出升赏的人员,随即便大手一挥,散了朝。

皇上的举动,这时候就有点儿暧昧不清了,在大家看来,皇上不提这事儿,这是打算把论功行赏的事当作大事来抓,理由很简单,这赏是一定要赏的,若是平常的赏法,都是让内阁或者吏部、兵部拟出一个章程,然后皇上过目一下,甚至有的连看都不必看,直接让司礼监批红就是。

大多数的升赏,其实都是这个路数,这是规矩,大明朝历来都是如此,毕竟皇上曰理万机,升赏的官员又多,也不可能一个个过问。

可是现在朱佑樘不在廷议的时候谈这件事,这就说明朱佑樘摆明了是要私底下与相关的官员商量着来办,这样的举动,就值得玩味了,皇上要和臣下商量有关官员的升赏,这就说明皇上对这一批功臣很是重视,甚至打算亲力亲为。

一般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宫里近几曰要将这事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一次的升赏只怕很是丰厚,说不定在这些人里头,有不少人要官升三级也是未必。

面对朱佑樘的态度,不少朝臣有点儿坐不住了,都认为皇上太过小题大做,这些人的功劳当然是有的,可是这般优渥,未免太庇护了一些。

不过现在皇上正在兴头上,也没人敢说什么,大家各自散了朝,议论纷纷地去了。

这些官油子们的猜测果然成为了现实,到了正午,宫中传召内阁大臣刘健、吏部尚书马文升入宫觐见,看样子还紧急得很,而传召刘健倒也罢了,偏偏还搭了个吏部尚书马文升,这里头的意味就更加深长了,陛下果然是要亲力亲为了。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