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天下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山谷禁地

天下 第三百九十八章 山谷禁地

作者:高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7:38:26 来源:顶点小说

第三百九十八章山谷禁地

张志和匆匆走上前,躬身行礼道:“卑职参见大将军!”

张志和是去年来到安西,一直参与汉民的迁移事宜,在实际事务考评中得到了上上评,又在年初的官员考试中夺得第二名,因此吏曹司在定职务时便打破了新人一般从主簿做起的惯例,直接任命他为楚河县第一任县令,他担任县令已近半年,虽然年轻,有些经验欠缺,但他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出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在监察采访使对他的考核中,他的民望得分是最高,提到楚河县张县令,没有人不夸赞他,也正因为这样,李庆安并没有因为他是李泌的外甥就低看他一等,而是就事论事,承认他的政绩。

李庆安拱手回礼笑道:“我们只是路过楚河县,打扰张县令了。”

“哪里,大将军路过楚河县,卑职理当来见。”

张志和说着,目光瞟了一眼魏老者等人,显得有点紧张,他毕竟是县令,一县父母官,下面的县民在安西节度使面前怎么说自己,他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担忧,这也是人之常情,李庆安看出了他的担心,便拍了拍他肩膀笑道:“你的声誉很好,我一路过来,见了不少人,都赞扬你一心为民,好好干!你只要连续三年考评上上,我就升你为州太守,让你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州官,在我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看你的才能。”

张志和大喜,他深深行一礼道:“多谢大将军信任,卑职会尽心竭力,一定会让大将军的期盼成为现实。”

“来!坐下说话。”

李庆安让张志和坐下,笑道:“说一说你平时的难处,正好我在这里,说不定我们能协商解决问题。”

魏老者等几个农民慌忙要走开,李庆安叫住了他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你们都是务实人,说不定比我有更好的办法。”

张志和比较紧张,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就是李庆安对他的一次考试,还让当地民众旁听,这就使他的难度更大了,他沉吟了片刻,便道:“卑职确实有一个想法,说给大将军参考。”

“你说!”

张志和看了一眼旁边的老农,道:“卑职认为安西民众的税赋有点偏低了,不利于长远发展。”

几个农民面面相觑,他们的县老爷竟然嫌税赋太低了,这怎么可以,魏老者想开口反对,可见李庆安表情严肃,只得将反对的话咽回肚子。

李庆安也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认为税赋太低,便好奇地问道:“你说说看,这是什么缘故?”

“大将军,虽然安西盛产金银,粮食也可以从别处弄到,不需要民众缴纳的税赋,可是这样一来,民众缺少压力,人就慢慢变得闲懒起来,尤其是种田人,反正税赋很低,粮食也便宜,他们就不用那么卖力地种粮,没事进城打打零工,工钱也不少,再买点粮食缴纳税赋,至于粮田能收多少粮食,也不重要,本来完全可以亩产五百斤,但最后只产三百斤,长此以往,土地肥力变差不说,人也变得懒惰了,俗话说居安思危,可现在是居安思闲,大将军,卑职以为此事虽小,可若不提早控制,迟早会积累成后患。”

李庆安陷入了沉思,这时魏老者终于忍不住道:“大将军,小民也有话说。”

“你说吧!”

魏老者先向张志和施了一礼,这才道:“张县令说因为税赋低使人变懒,不愿种田,小民不这样认为,就拿小民自己来说,小民一家分到土地一百五十亩,这两年又开垦了两百多亩荒田,因为官府有规定,开荒种田十年,土地可归自己,所以我和我的大儿子起早贪黑,从没有一天偷懒,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我还装了水车,是的,税赋是很低,但这绝不是我们偷懒的理由,因为我们吃够了没有土地的苦,因为土地是我们的,所以我就想着把它弄得最好,或许也有张县令说的那种人,但我相信那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变懒。”

“老丈说反了,像你这样勤勤恳恳种地的人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钻头觅缝弄钱去了,因为种粮食根本不赚钱,谁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种粮食上。”

张志和从随身的包裹中取出一本帐,翻了两页对李庆安道:“大将军,我这里有今年的统计,去年楚河县每户开垦荒地约八十亩,而今年前十个月每户开垦荒地平均只有五亩,几乎就没有新开垦土地,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去城里做工去了,或者种茶种桑,就是没有人再肯种粮,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恐怕安西将没有自己的粮食了。”

李庆安这才听出点名堂来,这张志和表面上是在说税赋偏低,实际上是在抨击安西重工商而轻农,这时,旁边的刘晏也笑道:“大将军,张县令人虽然年轻,但见识却很老辣,我赞同他的思路,如果大将军愿意听,我可以说个故事。”

“你们两个人,一个旁敲,一个侧击,说吧!我听着。”

刘晏笑了笑,便缓缓道:“昔日管仲强迫齐国民众种粮食,同时高价从邻国买进丝绸,再低价把粮食卖给邻国,结果邻国人见有利可图,种粮无益,便纷纷毁田种桑,养蚕纺绸,从齐国赚了大把的钱,后来管仲见时机已到,便突然把卖给邻国的粮食提高成天价,同时禁止进口绸缎,邻国发生了饥荒,无以为继,只得举手向齐国投降,几年来赚的钱,又重新回到了齐国国库。”

张志和点点头道:“大将军,我正是这个意思,现在的粮食是从信德而来,一旦我们养成了对信德的粮食依赖,个个都去做工赚钱,或者毁田种桑,若几年后信德再没有粮食过来,那时安西可就发生粮荒了。”

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李庆安当然懂,便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不过年轻人确实是想去做工挣钱,已经开的工坊也不好关闭,那你们说怎么办?

刘晏笑道:“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提高安西市场上的粮价,或者种粮者给补贴,要让种粮的收入不低于工坊,这样,工坊的货物卖去大食或拜占庭赚大钱,把赚来的钱拿一部分补贴种粮人,不要嫌粮食多,粮食永远是战略物资,我们只管多盖仓库,等大食发生粮荒,我们再高价卖给他们。”

“等一等!”

李庆安脸的表情变成异常震惊,急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我是说粮食永远是战略物资,我们只管多盖仓库。”

“不是这一句,是后一句。”

“后一句?”

刘晏想了想,道:“等大食发生粮荒,我们再高价卖给他们。”

就是这一句,李庆安的脑海中如电光石火闪过一个念头,大食人几十年都是依赖信德的粮食,现在信德的大粮仓被自己占领,那么大食会不会发生饥荒?

虽然尼罗河三角洲也是肥沃之地,但据裴瑜说,那里主要是种棉花,而不是种粮食,关键是两河流域,多年得到信德的大量粮食,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肯种粮。

想到这,李庆安忽然意识到,如果大食真的发生了粮食危机,那么大食人就不会拖到半年后再开战,或许战争会提前。

意识到这一点,李庆安发现自己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总是按照常理来推断大食备战时间,如果大食有特殊情况发生,如粮食危机,那么他们肯定会立刻发动战争来解决。

他心中有些焦急起来,便对刘晏道:“楚河上游一来一去就要半个月,会误了正事,我就不去了,刘署令可代我去察看,我就全权委托给你了。”

“大将要回碎叶吗?”

“不!我去一趟拓枝城。”

从碎叶向西,经过阿史不来城、俱兰城,便可到达石国境内,再折道向南,六天后,李庆安率部抵达了石国都城拓枝城。

按照怛罗斯之战结果,石国的地位和河中诸国不一样,石国属于唐军的协从国,立有战功,所以它不像河中诸国那样沦为唐军的占领地,它多少有一点自治权。

国王依旧是哈桑,石国的行政权仍然归他掌管,但军权已经没有了,石国只保留了五千军队,这时平时维护治安所用,而驻石国的近三万大军则归属大宛都督掌管,其中六千人驻扎怛罗斯,两千人驻扎白水城,二万人驻扎在拓枝城。

现任的大宛都督是大将田珍,原来的都督李嗣业在李庆安攻打信德时,已经被调去河中,出任河中军都兵马使。

拓枝城一带草原辽阔,盛产大宛良马,是唐军训练新军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接受最后为期近七个月的骑兵训练后,新兵便正式开始服役,分配到各地的兵马使,而新的一批士兵又被送来,周而复始,始终保持在二万人的规模。

李庆安来拓枝城并不是来视察新兵,而是视察拓枝城的兵器署,拓枝城也是唐军最重要的武器制造基地之一,尤其大型攻城器械,如云梯、攻城槌、战车、投石机、床弩等等重型武器,都在这里研制盛产,主要是拓枝城附近的树木坚硬异常,适合造重型武器,而且石国的能工巧匠也颇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

拓枝城外约二十里,还有一处秘密的武器试验场,便是唐军的火药试验基地,位于一处山谷之中,这里戒备森严,有两千把守,任何人不得进入,绝大多数石国人不知道那里在做什么,甚至连国王哈桑也不知道那就是唐军的天雷制造基地。

傍晚时分,李庆安在数百名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天雷谷,这是一座巨大的山谷,仿佛一座大山被劈成两半,其实这里原来是大宛河的河谷,大宛河改道后,这里便渐渐干涸,形成了一处峡谷,长约十几里,最宽处五里,最窄处不过十几丈,两边高山峭壁,长满了浓密的植被,山谷内很干燥,合适存储火药。

山谷已经成为禁地,能进入这座山谷的人,不超过两百,千泉山运来的硫磺、拔汗那国运来的硝石,便在这里配置成大唐最犀利的武器:火药。

李庆安率二十名亲卫进入了山谷,山谷的军官首领也曾是李庆安的亲兵,名叫郑国良,当年在龙驹岛,他就是负责制作大炮仗,现在他整个火药生产的负责人,被封为郎将,从怛罗斯战役后便一直生活在这里,已经过去了近四年。

“末将参见大将军!”郑国良单膝跪下,给李庆安行了一礼。

李庆安连忙扶起他笑道:“不必这样拘礼了,起来吧!”

“禀报大将军,两个月前接到大将军的命令,卑职正率领弟兄们加快进度制造火器,请大将军视察。”

李庆安点点头,一边走一边问他道:“听说震天雷造出来了,可靠吗?”

震天雷就是铁壳火药包,是原始火药武器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宋朝时发明,威力最大时能震塌整面城墙,人石俱成齑粉,这是李庆安一直想造出之物,他也只是有一个概念,一切都要靠工匠来反复摸索试验,几个月前,郑国良写信来汇报,震天雷已经造出来了。

但李庆安关心的是稳定性,这种烈性武器如果不稳定,在自己军中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时候,他宁可不用火药,也要保证稳定。

郑国良笑道:“大将军放心,我们已经试验了上百次,很稳定了,现在已造出五十几个,我带大将军去看看。”

他领着李庆安走进了山谷,山谷内有几栋白色的建筑物,那里便是工匠们的宿舍以及原料仓库,而配药工坊则在山洞中,山谷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二十几个洞穴,都是花岗岩,干燥而结实,成为他们天然的各种作坊和火药存储地。

李庆安随他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山洞,高有十几丈,深达数里,山洞入口处摆了长长的一排桌子,十几名工匠正在制作火药箭,郑国良拾起一支火药箭对李庆安介绍道:“这种箭的本身是由床弩发射的大箭,箭身上绑上一支火药筒,火药燃烧后会增大冲击力,使大箭发射得更远,我们做过试验,射程可达两里。”

李庆安对这种火药箭非常有兴趣,他拾起一支稍小的箭,回头道:“拿我弓来!”

亲兵立刻将他的黑龙弓递给他,李庆安收集了十几把良弓,而这把弓是他的战弓,随他作战,也是七石硬弓,由安西第一弓匠耗时两年才做成,通体漆黑乌亮,使用得极为顺手。

李庆安大步走到洞外,将火药箭搭在弓上,慢慢地拉弓如满月,对准了山谷尽头,那边便是试验场,暂时没有人,箭杆很长,足以保证满弓后火药筒还在弓外,这时,一名工匠小心地用火折子点燃了引线,引线燃烧得非常均匀,待烧到一半时,箭脱弦而出,划出一道弧线,直射空旷的远方,约射出一百五百步后,箭突然加速了,冒起了浓浓白烟,箭消失不见了,片刻,一名士兵拿着箭跑回来喊道:“大将军,射出了四百五十步。”

这一箭竟射出四百五十步,令李庆安不由惊叹不已,郑国良有些得意地笑道:“火药箭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加速,一种是用十字固定住一只小型火药包,包内装有淬过毒的细铁钉子,用来对付对方的战马,很有奇效,光是这种火药箭我们就研制了近一年。”

“为什么?”李庆安有些不理解。

“其实不在火药箭本身,主要是火药,大将军有没有发现,这种火药和从前龙驹岛的火药有什么不同?”

李庆安想了想道:“好像燃烧得非常匀速,似乎能用引线控制时间。”

“大将军说得一点没错,我们用一年的时间研究如果研磨火药颗粒,最后用蛋清和硫磺来凝固火药,再细细研磨,火药颗粒的大小就非常均匀,弄好的颗粒还要用石墨来打磨,这样就比较耐潮,颗粒大小均匀就能控制燃速,我们还考虑制作一种引线盘,让火药慢慢燃烧,一刻钟后再爆炸,这样敌军更防不胜防了。”

“不错!很不错!”

李庆安赞叹两声,又问道:“震天雷呢?”

“大将军请来跟我来。”

郑国良带着李庆安走进了大洞深处,这里光线已经比较黯淡了,但再黯淡也绝不能点火把,这时候李庆安才发现,两边还有不少洞穴,里面似乎放得有东西。

“这洞穴既阴凉又干燥,非常适合储存火药。”

他从一个洞穴里拖出一只木箱,约一尺见方,他撬开了盖子,里面隐约是一个黑黝黝的家伙,扁圆型,很像用铜做的热水煲。

“大将军请看,这就是震天雷!必须用大型投石机发射。”

李庆安拾起这个重约二十几斤,扁圆形的铁家伙,拍了拍它的肚子,好奇地笑问道:“它的威力如何?”

“我们用巨石砌了一座三丈高的戍堡,当震天雷在里面爆炸,爆炸声传出十里外,将整座戍堡都炸平了。”

请收藏本站:sddxss。顶点小说手机版:sm.ddxs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