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785章 比于华还恶劣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85章 比于华还恶劣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自1980年开始,林为民已经创作了十几部长篇。

这么些年下来,他的收获了国内外无数读者,每一次作品发表几乎都是文坛和读者群体的一次饕餮盛宴。

《文艺报》上整版的评论文章如同一声号角,全国各地文学刊物上各种关于《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评论性文章和读后感悟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发表。

那些专业作家和评论家的评论文章还好,基本都是秉持着公正客观的角度分析作品,好评占据了绝大多数,顶多是有人暗戳戳的在文章的某一段落里表达对于林为民在处理某些剧情时采用方式的不满。

但很多发表在报纸上的读后感悟文章可就不是这样了,这一类文章基本都是读者投稿,报社也不会苛求什么专业性和客观性,只要言之有物就行。

这些文章一发出来,读者们对作品的夸奖也不少,但骂林为民骂的更狠。

夸作品,骂作者,听起来好像有点分裂,但这一点也不冲突。

于华最近每天最乐此不疲的事就是翻找各类报纸,去查看其中关于《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读者投稿。

看着林为民挨骂,他心里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快意,好像他当初因为而挨的那些骂乾坤大挪移到了林为民的头上。

今天上午,他看着看着报纸,忍不住嘎嘎嘎的乐了起来,引来了编辑部同仁的侧目。

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于华立马收敛表情,但他刚严肃了几秒,眼神又瞟到报纸之上的某段文字,脸上又忍不住露出愉快的笑容。

“在虐待主角这方面,林为民比于华还恶劣,并且是劣迹斑斑的累犯!”

于华对于这段话深表赞同,我以前写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如果不是向林老师学习,他怎么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呸呸呸,是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

这会儿快吃午饭了,周围几个同事停下了手头的工作闲聊起来,聊着聊着便谈到了社里几份刊物销量的事。

“欸,我听说《当代》这期销量都破二百万份了?”

“你这都是老黄历了,昨天加印的60万份刚发出去,这是奔着三百万份去了。”

“好家伙,这才上市了几天啊!”

“我看啊,这回三百万份的销量都打不住。”

“真神了!我都纳闷了,社长的好归好,可咋就那么受欢迎呢?”

几位同事煞有其事的讨论着这个话题,于华忍不住放下报纸参与其中。

“你这个问题有意思,林老师在读者群体这种恐怖的号召力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想大家都很好奇这个问题。”于华说道。

同事们见他语气笃定,似乎已有腹稿,“主编,您跟社长熟悉,您给大家说说!”

“这个跟熟不熟悉没关系,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了。我先问问你们,林老师这么多年,总共写过多少部?咱们就单指中长篇,短篇不算。”

于华的问题问完几个同事立刻认真回答起来。

“《潜伏》《悬崖》《风声》,谍战三部曲。”

“《盗官记》《升官记》。”

“《套马人》《情人》,还有《追凶》。”

……

没数的时候并不觉得,可真数起来,众人的表情逐渐惊讶起来。

19部中长篇!

足足19部中长篇!

原来林为民已经创作了这么多部作品。

19部作品当中,除了《潜伏》这一部中篇之外,其余的作品全部都是实打实的长篇。

即便是以每一部20万字来计算,也是将近400万字的产量,更何况其中还有《套马人》《大明王朝1566》《上帝保佑米国》这样50万字或以上的大部头作品。

“这个数字我统计过,算上最近刚刚发表的《明天别再来敲门》,整整519万字。”

于华的语气有些得意,好像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几个同事一时沉浸在对于林为民的高产的惊讶中,并未觉得于华做这种事是无聊之举。

以前他们只知道林为民产量高,但并没有统计过,如今从于华口中听到具体数字,心中的惊讶根本无法掩饰。

“社长今年还没到40吧?”

“60年生人,今年才37岁。”

“37岁!他记得他从80年开始在文坛冒头,到现在也就17年时间,519万字,这字数快赶上巴老了吧?”

“不一样。巴老的作品类型驳杂,我虽然没统计过,但巴老的作品体量肯定是要远小于社长的。”

“不能这么算,散文、杂文也是作品啊!”

“可伱见过哪个作家能够在近二十年时间当中,每年以一到两部作品的效率产出作品,从未间断?更何况社长的作品部部都是精品,其中更不乏享誉国际的经典之作!”

几个同事争论了几句林为民和巴老作品含金量的问题,并没有争论出个所以然来,自古文无第一,争论这种事是不会有结果的。

“呵呵,你们数了半天,19部作品,519万字,这个产量很高对吧?那销量呢?”于华问道。

“销量?那还用说?《千与千寻》都卖了快2200万册了吧,这才几年的功夫,还有《霸王别姬》《情人》《大明王朝1566》……哎呀,数不过来。太多了社长受欢迎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于华微微颔首,“销量最高的作品就不用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我问问你们,你们知道社长的所有作品里,销量最低的是哪本书吗?”

众人闻言表情略带迟疑,有人率先开口说道:“《追凶》吧?我记得这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吵着看这太费脑子了,有好多人都看不进去。”

“不对不对。《追凶》是先锋文学的经典之作,当时极受追捧。那时候别管看不看得懂,人手拿一本《追凶》是一种时髦,就跟有一年大家跟风买《大明王朝1566》一样。”

“我觉得是《升官记》,政治讽刺的受众向来不算多,这部出版之初销量还不错,但后来好像卖的就没那么好了。”

林为民的作品热销不假,但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从头关注到尾,所以对于很多作品出版多年以后的销量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几个人猜了半天,说出的名字都被于华摇着头一一否定。

“你们说的这些都不对,销量最低的是《有话好好说》。”

有两个同事显得有些讶异,“不能吧?这部我高中的时候看过,写的很好啊!而且去年电影上映不是还拿了快一个亿票房吗?这多受欢迎啊!”

“《有话好好说》发表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你们几个那时候还都在上学呢,不了解这里面的内情。”于华给几人科普了起来,“那个时候,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大行其道,寻根文学方兴未艾。《有话好好说》的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大家都在苦大仇深,林老师突然讲了个聚焦都市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故事,在当时是很不受一些评论家和作家的待见的。”

听了于华的解释,几个年轻的同事点了点头,不知道《有话好好说》当年居然还有这么一番遭遇。

“当然了。《有话好好说》这部的评价其实并不低,它只是风格比较独特。这部出版了十多年了,在去年的时候销量是180万册。”

180万册,对于绝大多数作家的绝大多数作品来说,已经是个极为优秀的成绩了。

但在林为民的作品序列之中,这个销量成绩却只能垫底。

“我们说回刚才的问题,林老师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

你们想想看,从《潜伏》开始,林老师的哪一部作品不是一直维持着极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水平?

这么多年下来,靠着好作品的积累,他得攒下多少忠实读者?

就说你们这茬年轻人,有没看过他的吗?

很多人就算是以前不喜欢看,可架不住身边有人看啊。

你们记得《大明王朝1566》吧?当年传出那是老人家的床头读物,一窝蜂卖出了几百万册,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上班的,特别是领导干部,哪个人家里没有一本?

还有《上帝保佑米国》,大领导的批语你们都听说过吧?别说是喜欢读书的,就是不爱看书的,都得找一本搂几眼。

另外还有林老师在海外得的那些大奖,这是多少次为国争光啊!

我不知道你们关不关注外国文学,你们可以搜集几本欧米国家的文学杂志或者文学评论杂志看看,林老师在海外国家的知名度可能会颠覆你们的想象……”

于华说到这里,有人打断了他,“我觉得不光如此。”

“社长为国争光确实让大家感到与有荣焉。但我印象里对社长最深刻的事还是那年他给希望工程捐赠1000万米刀的事,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呢,一个月生活费也就20块钱。1000万米刀,我做梦都不敢想这个数字。

当时传出这个消息,我们宿舍和班级里的同学都沸腾了。

大家一方面是感叹社长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更加敬重他的胸襟气度。

那可是1000万米刀,放在现在就是8000多万人民币。要是算上这么多年的通胀,我觉得两三个亿肯定有了,反正搁我我肯定是舍不得捐的。

当时我们宿舍有个同学说的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到现在还记得:

1000万米刀说捐就捐,活该人家赚钱。

他说完这句话,转头就去书店把林老师所有的书都买了过来,花了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我们班里当时不少人都去买了。”

“你说这事我想起来了还真是。那年希望工程的新闻宣传的铺天盖地,我们学校还组织捐了不少钱。社长那回的捐款真是让人终身难忘,那时候我爸工资才刚到100块钱。”

回忆起过往的共同经历,大家说起来格外的起劲,内容也逐渐偏离了最开始的话题,开始讨论起了林为民如今的身家。

几人聊天的功夫走廊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于华抬手看了看手表,“呦!11点半了,先别说了,今天中午食堂有红烧狮子头,去晚了可没了。”

说完他不管众人,第一个冲出了门去。

其他人闻言也立马起身,侃大山哪有吃饭重要啊!

错过了这一顿狮子头,又得等一个礼拜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