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771章 东海文学巨奖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71章 东海文学巨奖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96年9月和10月的中国影坛绕不开林为民这个名字。

9月初一部《美丽人生》,9月末一部《有好好好说》,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林为民,也都在世界顶级的电影节上夺得了大奖。

前后在国内上映,两部电影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票房和口碑。

《美丽人生》上映35天下映,累计取得了1.23亿元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为数不多票房破亿的影片,负责引进的中影这次赚了个盆满钵满,各地院线也受益良多。

电影上映期间,国内多份相关刊物发表了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有话好好说》紧跟着《美丽人生》上映,现在票房潜力几乎耗尽,看现在的趋势,下映之前票房应该会在8500~9000万之间。

作为一部国产电影,《有话好好说》难得在票房方面与进口大片杀了个难解难分。

有些评论文章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国内观众并不是不喜欢看国产电影,只是现在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和审美标准依旧停留在十年前,没有跟上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才会在与进口大片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下风。

这种论调从诞生到广泛传播并没有花费多长时间,相对客观的言论也让很多电影圈的从业者如同拨开了眼前的迷雾,恢复了一些信心,也提振了整个电影市场的行业信心。

在《有话好好说》的上映末期,西影厂联合香江电影公司投资4000万人民币共同出品的《秦颂》正式上映了。

电影在燕京发布会和首映礼,发布会在前,首映礼在后。

林为民与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是多年的老交情了,这次《秦颂》上映吴天明下了大力气,请了众多朋友来捧场,林为民也受邀参加。

他来的时候发布会已经开完,马上就是首映礼。

见了面,林为民先跟吴天明热情的打了个招呼,然后就看到了意气风发的江文。

最近的江文是有理由如此张扬的,《有话好好说》刚刚摘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又豪取8000多万票房,还没等下映呢,现在他主演的另一部大投资电影《秦颂》又要上映,他最近已经成为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宠儿,有媒体甚至喊出了“江文月”的口号。

“江大腕!”林为民调侃了一句。

江文点头哈腰,“林老师,您可真会开玩笑,在您面前哪有大腕啊。小江!”

一旁的许晴笑出了声,她就是江文、冯晓刚等人推崇的典型燕京大飒蜜,但长相上又颇有几分江南女子的韵味,正是三十岁出头的年纪,风情万种。

林为民冲她点头笑了笑,许晴连忙问好。

林为民又跟葛优打了个招呼,站在导演周晓文身边的芦苇向林为民问了个好,他是《霸王别姬》的编剧。

跟熟人们聊了几句,林为民也礼貌性的跟导演周晓文闲谈了两句,然后坐到了吴天明旁边的位子。

电影开始放映,熟悉的片头,开头便是雷人的双n分喂那一幕。

林为民对《秦颂》并不陌生,作为90年代少见的大投资电影,又曾闹出临时撤档被封杀的新闻,林为民后世作为电影发烧友怎能没看过呢?

如果抛开导演的立场来说,这部电影的水准其实是不低的,单纯以观影来说,算是一种享受。

当然了这部电影给中国影迷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开头那位喂n的女演员。

很饱满,很澎湃,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很有谟言书中的味道,导演想来是没少看,这里指的是谟言的书。

说回女演员,《秦颂》的演员表里只有一个女演员的名字,就是女主角许晴。

至于开头这位喂n的女演员,从头到尾没有她的信息。

后世即便过了二十多年,也依旧没有人知道这位女演员的名字。

这件事也成了中国电影界的未解之谜之一。

130分钟的电影放映结束,作为受邀来参加首映礼的嘉宾之一,林为民被邀请发言,商业互吹嘛这个他熟。

况且人家的电影确实拍的不错,顶多就是不够商业而已。

电影首映礼结束,《秦颂》就算是正式上映了,林为民并未将这部电影放在心上,可于东和章艺谋却紧张的不行。

《秦颂》上映的头几天,于东到处打电话,跟人打听《秦颂》的票房情况。

这个时候票房数据统计不发达,最简单的办法直接跟院线的人打听,可电影刚上映,票房还没来得及统计,院线的人也只能给于东一个模糊的说法。

观众没有《美丽人生》和《有话好好说》上映的时候多。

打听了两三天,于东几乎从全国各地院线收到的都是这么个消息,他的心算是放了下来。

《秦颂》与《英雄》题材相同,连剧情也有些许雷同,属于直接竞品,它的票房要是好了,对于《英雄》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于东这边刚放下了心,毫无预兆的,正上映的如火如荼的《秦颂》突然下映,而此时距离这部大投资电影上映也不过过去了四天而已。

消息传出,中国电影界一片哗然。

谁也没有想到,有西影厂出品,投资4000万人民币,江文、葛优等众多大腕参与的电影竟然会在上映四天之际被突然撤下来,一时之间业内众说纷纭。

有说是因为电影映射政治的,有说是西影厂得罪了电影局领导,有说是香江出品方嫌弃电影票房太低,主动撤档……

《秦颂》的突然下映跟它片头的女演员一样,成为了中国影坛的一个谜。

但这个谜并不算难解,在经历了最开始几天各种小道消息的纷乱交杂之后,电影突然下映的原因逐渐明晰了起来。

自从电影上映之后,这部影片在历史阐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被一些专家学者口诛笔伐,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但究其原因应该大差不差。

《秦颂》的突然下映,让于东欣喜不已。虽然这种态度有些不厚道,但他还是忍不住高兴。

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寄希望于对手犯错的想法很没有出息,可《英雄》对于他、对于文华,乃至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都太过重要,让他忍不住患得患失,提不起所谓的大将风度。

11月份了,《英雄》剧组已经赴内蒙拍摄,拍摄地点条件艰苦,剧组进度又很赶。

于东准备前去探班,给剧组加加油、打打气。

去剧组之前,于东提前跟林为民打了个招呼,林为民问他:“你就这么去?”

“哪能啊带了1万元。”于东说道。

“剧组那么多号人,你就带那么点钱够干嘛的?让财务多拿点,这是‘加油费’,不能省。”

林为民不是不能接受“水里有鱼”,但前提是做好工作,且爱财有度。

《英雄》是文华影视明年的重头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这个时候士气可鼓不可泄。

于东走后又过了两天,林为民突然接到了石铁生的电话,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

石铁生的短篇《老屋小记》获得了之江《东海》文学月刊主办的“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的金奖,奖金五万元。

电话中,石铁生的语气有些激动。

他之所以这么高兴,得奖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五万元的奖金。

石铁生从事写作多年,但产量并不算高,很多作品发表后反响不错,但结集出版后的销量却都一般,五万元奖金几乎抵得上他两三年的收入,对于生活一向不算富裕的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林为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为石铁生高兴。

去年《大家》杂志社联系到石铁生,提出只要他将《务虚笔记》拿到《大家》上发表,就可以获得《大家》与红河卷烟厂合办的“大家·红河文学奖”的10万元大奖。

可石铁生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也写不了几部长篇,最后还是忍着巨额奖金的诱惑将这部交给了《当代》发表。

《务虚笔记》在《当代》上发表之后反响热烈,评论界对于这部的评价非常高,但在读者群体却有些褒贬不一,这跟石铁生的创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前几个月出版了,销量平平,带给石铁生的收益也并不算丰厚。

现在《老屋小记》竟然又获得了一个价值五万元的金奖,也算是老天对石铁生那股坚持的褒奖。

两人在电话里畅谈了好一会儿,石铁生说他还准备到杭城去领奖。

在后世,《东海》这个文学月刊的名字并不响亮,但它的历史其实很悠久。

《东海》最早是之江省文联的会刊,名叫《之江文艺》,创刊于1951年,1956年易名为《东海》,1964年停刊。后在1975年,复名《浙江文艺》,1978年又复名《东海》至今,是之江省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

改革开放后,这份刊物也焕发出了活力,销量一度破百万份,成为当时之江省内众多作家的发轫之地。

1995年,国内的绝大部分文学期刊都面临着生存难题,《东海》也不例外,杂志社亏损,人心涣散。

这个时候赵锐勇调任《东海》文学杂志社任社长兼主编,他从永康兄弟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世清处化缘来了一笔资金,设立了“东海文学奖”,第一届奖金30万元,对外打出了“东海三十万元文学巨奖”的口号。

这个口号俗是俗了点,但如此巨额的奖金确实为《东海》杂志带来了无数的关注,也让“东海文学奖”甫一诞生,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国内文坛最为人所瞩目的事件。

“好好好,你去领奖,回来了我给伱庆功!”

两人又说了一句,林为民心中高兴,决定早退一会儿去石铁生家给他庆祝一番。

他到了石铁生家,得到这个消息的朋友们也来了不少,大家都为石铁生感到高兴。

程西米热情的张罗了一桌丰盛的晚宴。

这天晚上,大家聚在石铁生家里,畅谈着文学与理想,欢声笑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璀璨的文学时代。

林为民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多,他带着几分醉意沉沉睡去。

不知何时,一阵刺耳的铃声骤然响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