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732章 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32章 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新闻周刊》的专访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采访结束之后,迈克尔·伊西科夫特地送给了林为民几个信封。

“这些都是米国的热心读者给你写的信。”迈克尔·伊西科夫说道,“当你这个外国作家的热心读者不容易,想联系你都联系不到。这几封信都是我的同事拜托我转交给伱的,他们都是你的忠实读者和观众。”

林为民笑着收下了,像这样的信,这几年他收了很多次,每次都是几皮箱几皮箱的收,不仅是米国的读者来信,还有全世界各地的读者来信,包括国内的来信,他全都专门找房子存放了起来。

这么多年,光是存信,就占了他五套房子。

唉,太费房子了!

送走了迈克尔·伊西科夫,林为民的工作恢复了常态。

《上帝保佑米国》上市发行三个多月了,骂声仍有不少,但对比前两个月,声浪小多了。

对于他本人和作品的骂声小了,那些夸赞的声音自然就凸显了出来。

原本也并不是没有人夸,只是骂声排山倒海的袭来,将那些夸赞的声音淹没了而已。

11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最新一期的《文艺报》头版刊发评论文章《文学照进现实,我看》,署名作者陈涌。

陈涌是林为民的老熟人了,延a出身的老文学评论家,资历深厚,在国内的文学批评领域属于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

在《文学照进现实,我看》这篇文章当中,陈涌对和作者林为民不吝赞美。

“……有人在讨论它到底是一部讽刺作品还是科幻,在我看来这已经不重要了。《上帝保佑米国》的成功之处,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林为民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先知的视角,他用文笔勾勒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近未来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近距离观察人类的一种重要政治形式发展到极致所可能出现的结果。

讽刺和荒诞是这部的底色,但无限接近真实才是这部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这也是这部与以往的政治讽刺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周,我在报纸上读到了两篇最近的评论文章,都以赞赏的口吻引用了这部中的对白,尽管只是摘录,但读起来还是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们所熟知的米国政治生态。纵观全书,值得我们复读、背诵和引用的地方有很多,仅就这一点来说,《上帝保佑米国》就已经足够成功……

是一门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国,存在着很多掌握这类体裁的大师,法国有雨果、英国有笛福、俄罗斯有托尔斯泰、米国有马克·吐温。在曾经的中国,我们也有鲁迅、有老舍,我很难确定林为民是否能位居上述人物之列,但我想,他应该是中国文坛距离这群大师最近的那个人。”

陈涌的这篇评论文章甫一发表,便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上帝保佑米国》上市的前两个月,被国内的众多亲米派骂的狗血淋头,要不是动用不了行政力量封杀林为民,这群人早把林为民除之而后快了。

现在铺天盖地的骂声刚刚消停没了几天,陈涌这个国内文学评论界的“顶流”突然表态,给林为民大唱赞歌,甚至说出了“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这样**裸的赞美之言,这顿时激怒了刚脱离战斗状态的亲米派们。

这两个月以来,他们将林为民诋毁的体无完肤,现在你说林为民是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岂不是说我们一群人有眼无珠?

短短几天时间里,战火再起,这回亲米派们不光是骂林为民,连陈涌这个评论家也没放过。

出版三个月之后,还能在国内文学界掀起如此腥风血雨,连林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应该为《上帝保佑米国》这部新高兴还是悲哀。

就在国内文学界因为林为民的和陈涌的评论文章而陷入唇枪舌剑的笔墨官司之时,《燕京青年报》的最新一期突然全文转载了米国的《新闻周刊》上的一篇专访。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媒体和刊物多有转载国外各类新闻的习惯,但《燕京青年报》很少转载外国新闻,这次转载《新闻周刊》的文章,略显突兀。

但只有看过这一期的读者才会知道,《燕京青年报》这次的转载完全是抓住了最近文学界的新闻热点,因为他们所转载的专访文章正是《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采访。

《燕京青年报》跟《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国家级媒体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燕京周围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文章转载之后没两天的功夫,便迅速在燕京周围几省造成热议。

之后又有其他省份陆续转载,短短一周多时间里,《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专访文章便传遍了国内大江南北,引起了无数文化界、文学界人士以及读者们的瞩目。

《新闻周刊》在国内的名声不算响亮,比不上《时代周刊》,但架不住这年头的媒体都有给读者科普的习惯啊,读者们一看。

呦,竟然是不逊于《时代周刊》的三大周刊,这个专访的含金量肯定不低。

虽然林为民之前已经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了,但那次国内没怎么宣传,而且为国争光这种事,读者们是绝对不会嫌多的。

除了登上《新闻周刊》这件事本身,更让大家关注的还是专访的内容。

文章中第一个引发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就是《上帝保佑米国》的销量,林为民这样一个中国作家写的米国政治讽刺,竟然在米国国内一个月卖出了70万册,这个数字惊掉了无数国人的下巴。

以前大家光知道林为民的在国外卖得好、受欢迎、得奖多,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这一次,《新闻周刊》用精确的数字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林为民”这个名字在米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根据文章的表述,《上帝保佑米国》单月销量70万册,即便是在米国,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数字,而且在第一个月结束之后,第二个月的销量依旧高企不下,看样子绝非是一阵风而已。

按照这个速度卖下去,只怕两三年时间就能轻松突破千万册销量了吧?

所有人一想到这个数字便感到一种压迫感,在文学界,能够突破千万册的,无一不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

《上帝保佑米国》是林为民的最新,中国人崇古抑今,同为中国人,在看这部的时候,也难免会因为是自己人的关系而产生几分轻视。

尤其是对那些亲米派来说,这部的诸多内容更是大逆不道。

可是,在各地报纸转载自《新闻周刊》的这篇专访文章里,林为民写把米国政府骂了个体无完肤,竟然还很受米国人的欢迎?

持中间立场的国人们对这部并没有什么负面印象,他们因为在米国所受到的欢迎高兴不已。

而国内的亲米派们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样一部将米国底裤都快掀开了的,怎么会这么受米国人的欢迎呢?竟然还会有米国的重量级时政杂志不远万里来采访林为民?

单月70万册,这可绝不仅仅只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喜好所能产生的销量,必然是赢得了普罗大众的欢心,才有可能创造的成绩。

这群人思前想后,绞尽脑汁,最后只能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米国的舆论环境宽松,米国人民心态开放。

没错,一定是这样的。

各地媒体对《新闻周刊》的文章转载,迅速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关注,最初转载文章的《燕京青年报》受益最大,销量直接来了个三级跳,最近几期报纸销量轻松实现了50%的增幅,报社内部欣喜若狂。

李向阳如今已经升任《燕京青年报》副主编,《新闻周刊》的专访正是他主张刊发的,见到这次的操作取得如此令人欣喜的成绩,他自诩抓住了流量密码,坚定了今后一定要多多转载国内作家、作品国外报道和评价的念头。

不光如此,他还特地给林为民打了个电话。

“为民啊,这回你可得谢谢我……”

当熟悉的套路被人用在自己身上时,林为民一时间有点恍惚。

不过好在他反应快,一句话就把李向阳给怼回去了,“你给人家转载费用了吗?”

“不聊这个,不聊这个。”

李向阳尴尬的岔开话题,又询问起林为民在国外的销售和评价,林为民警惕道:“你问这些干嘛?”

“随便聊聊嘛,你这个大作家,时不时的就为国争光一下,我们多了解了解这些国外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向国人介绍啊!”

“这些东西我平时也不关注,也就是一些我本人接受的采访能知道。剩下的,你问我,和你自己搜集也没什么区别。”

李向阳闻言略感遗憾,第一手资料看来是搞不到了,又跟林为民聊了一会儿,他挂断了电话。

坐在那里想了一会儿,他灵机一动,林为民人在国内,对于国外对他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当然不如国外来的快,他完全可以找国外的人来提供信息嘛。

李向阳的目光下意识的盯在了一群人的身上——留学生。

雇佣外国人,费用太高。这些年国内的留学风潮愈演愈烈,中国留学生遍布西方发达国家,找几个关心文学的中国留学生,编辑部给他们提供一笔信息咨询费或者是稿费,他们则提供国外对于中国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和报道,双方互惠互利。

想到这个主意,李向阳兴奋不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