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727章 欺负小学生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27章 欺负小学生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大家·红河文学奖初设,因为10万元的巨额奖金引发了国内文坛的关注,但这个奖项到底是新生的,而且主办方《大家》杂志社的名气和在国内文坛的影响力都不大,总体而言,含金量并不高。

在众人聊着大家·红河文学奖之后没几天,沉寂已久的雁冰文学奖也传来了消息。

时隔四年之久,这个中国文学界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奖项终于迎来了又一次评奖。

第四届雁冰文学奖,从评奖一开始,就透露着与众不同的气氛。

其实也不能说是从第四届开始,实际上,按照雁冰文学奖最初的规则,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前两届都很正常,但从第三届开始,作品评选时段被扩展为4年,即从1985年~1988年,常规已经被打破。

规则的建立需要很多人千辛万苦的努力,但打破只需要一次就够了。

本届奖项的作品评选区间直接被定为1989年~1994年,时间跨度竟长达六年。

雁冰文学奖的作品推荐是由全国各地文协、文化部门、各地出版单位以及大型文学刊物共同推荐的,国文社作为国内文学领域执牛耳者,在作品推荐上,向来话语权很重。

国文社每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多达上百部,广受好评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们毕竟只是一家出版社,不可能占据所有名额。

作品报送前夕,几乎每天,国文社办公室里都可以接到大量的电话。

无一例外都是各地作家打来的,这些人打电话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雁冰文学奖的报送资格。

按理说,要报送什么作品,那是出版社的事,作家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力也应该心中有数,可名利当前,真正能够做到淡然处之的还是少之又少。

这种状况也成了每届雁冰文学奖报送前,国文社要面对的常态。

林为民是国文社总编,这事要是说起来,应该会有不少人向他打听。

但他与雁冰文学奖的矛盾是公开的,人家早就放话不参与雁冰文学奖的评选了,谁还会触他的眉头,来找他这问这种事?

这可苦了社里的这帮编辑,尤其是一些资深的老编辑和编辑室主任,大家这几天因为这件事愁眉苦脸。

“总编!”赵欣进了办公室,叫了林为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愁绪。

“怎么了?”

“雁冰文学奖的报送名单出来了。”

赵欣将名单递过来,这份名单是由社里各个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开会讨论确定的名额,林为民扫了一眼,足足有22部之多。

林为民没好气道:“这帮人,当奖项是我们国文社开的?”

历届雁冰文学奖报送作品书目基本都在一百部出头,上一届文协评奖工作室收到的报送书目共计104部。

按照上一届的数字,国文社这次报送的书目一下子就占据了整个评奖超过五分之一的数字。

国文社就是有再大的脸面,也不可能让评委会全盘接受这些作品啊!

“大家讨论了好几遍了,这个名额已经是简化过的了。”赵欣解释道。

“他们就是这么简化的?”

赵欣无奈,她就知道送名单这差事不好干,可那帮家伙老奸巨猾,合伙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推给了她,她想甩都甩不掉。

挨了几句训,赵欣说道:“那我拿回去让大家再商量商量。”

林为民却道:“不用了,让他们商量就是浪费时间,也商量不出个东西来。”

他说着,手上的钢笔在名单上划来划去。

名单再回到赵欣手上时,数量足足少了一大半,就剩10部了。

赵欣暗自咋舌,领导是真不怕得罪人啊!

她捏着报送名单站了几秒,林为民问道:“还有事?”

赵欣回过神来,说着“没事”,可还是忍不住问道:“总编,一下子划掉12个人,这帮作家有意见怎么办?”

“有意见?有意见可以提。”

这话翻译一下,可以理解为: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有意见跟谁提?当然是跟领导啊!

领导是谁?林总编啊!

白玩儿!

赵欣理解了领导的意思,也不再说话了,出了办公室,她把名单重新誊抄了一份,正准备送去文协,就被几个编辑部主任给围住了。

“小赵,名单总编怎么说的?”

“名单让我们看看!”

赵欣一见到这帮老狐狸,就气不打一处来,顶雷的事全是我去干,好人全是你们做!

不过,她想着刚才总编的钢笔在名单上划来划去的场景,心中的气愤迅速转化为一股幸灾乐祸,轻飘飘的将名单递了出去。

几个人抓着一张纸,就差把头埋进去了。

“哎呦!这也太狠了,直接划一大半儿下去。”

“何必呢,报就报嘛,人家文协筛下来也是文协的事,跟咱们没关系。”

几个编辑部主任抱怨着林为民的不近人情,赵欣却不齿这群老狐狸,一把夺过名单,她数落道:“要不说你们只能当主任呢!看看你们这几个的觉悟,名单是我们报的不假,可送过去人家歘歘歘的给伱划下去,你是不得罪人了,丢人的却是我们国文社。”

几个老家伙不以为耻,反而调侃起赵欣来,“嗐,小赵这真不愧是要当领导的人,觉悟就是高!”

赵欣懒得再跟这群老狐狸掰扯,白了他们一眼,出门直奔文协。

文协的办公地点在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

已故的老荣曾经工作过的作家出版社,就在文联大楼的四楼。

赵欣走进文联大楼,来到三楼,敲响了一间办公室的门,上面挂着一块牌子,上书:雁冰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进了办公室,赵欣找到了对接的工作人员,将国文社此次的报送名单递给她。

工作人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扫了一眼名单上的书目,笑道:“还是你们国文社有实力,一下子就报送这么多好作品。《白鹿原》《尘埃落定》《废都》《雍正皇帝》《最后一个匈奴》《在细雨中呼喊》《骚动之秋》《战争与人》……呀,我都看过!”

赵欣闻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这就是国文社的底蕴。

她还没说这还是林总编划掉了一大半的结果呢!

“咦?怎么没有林为民的作品?”

小姑娘的问话让赵欣脸上的笑容僵在了那里,这姑娘是真傻假傻?为什么没报送总编的作品,你们评奖办公室心里没数吗?

赵欣正犹豫着要不要给这姑娘上上课,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走了进来。

“主任!”小姑娘叫了一声。

赵欣偶尔来评奖办公室办事,认得老者,这是评委会副主任陈长本,同时也是文协这一届的重要领导。

陈长本同样认得赵欣,笑问道:“来送名单了?”

“是。”

陈长本从小姑娘那里要来了国文社报送的名单,看了一眼便蹙起了眉头,“你们林总编真不报名了?”

赵欣不敢乱说话,点头“嗯”了一声。

陈长本无奈的叹了口气,“都是一家人,掷那个气干嘛?”

赵欣忍不住腹诽,评奖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把总编当成一家人呢?

意识到这话跟赵欣说了也没用,陈长本又看了一眼名单,笑着说道:“你们社这一届可真是精兵强将,没有一部作品是好相与的啊!”

赵欣笑了笑,说道:“这还是保守的呢,好些作品都没写上去。”

陈长本道:“那我得替其他单位谢谢你们国文社手下留情了!”

玩笑了两句,赵欣返回国文社,进了办公室就听见大家在讨论雁冰文学奖报送名单的事。

她去文协的两个小时时间里,林为民大笔一挥扫落大半报送名额的事已经传遍了国文社。

对于林总编的魄力,大家是极为佩服的,但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这么做的后果。

作家可不是淡泊名利的,相反,在某些方面他们相当的小肚鸡肠。

“估计这回总编得被人恨上了。”

“做事嘛,哪有不遭人恨的?这些作品都报上去,人家评奖办公室刷下来一堆,我们社里的面子也不好看啊!你们也不是不知道,总编和评委会不对付。”

“嘿,也真是怪了。其实总编跟不少人关系也不错,怎么就闹到这个地步呢?”

“这人啊,孤零零的时候是人。但进了体制,就是社会性动物了。”

“精辟!”

……

林为民黜落众多作品,自然是要引起一些作家的反感的,但也因为他的铁面无私,让国文社在本次雁冰文学奖的评奖过程中大放异彩。

10月15日,雁冰文学奖读书班集结在燕京社会主义学院内,读书班由23名成员组成,是雁冰文学奖评选的外围组织,成员多是来自各个文学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业评论家,也有一部分作家混迹其中。

在之后的半个月时间之内,读书班将会集中阅读参评本届雁冰文学奖的112部长篇。

要在半个月内完成112部长篇的阅读和评定,是个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

读书班成员们不可能每个人把每部都读一遍,所以的阅读都是按照分组的形式进行的。

哪怕是黜落了12部作品,但国文社凭借报送的10部作品,数量依旧在众多机构当中遥遥领先。

而且他们所报送的诸多作品,也是读书班所有成员最关注的。

《白鹿原》《尘埃落定》《雍正皇帝》《最后一个匈奴》《战争与人》等众多经典作品,不仅收获了国内无数读者的喜爱,也在文学界创下了极佳的口碑。

程建功是本届读书班的成员之一,他所在的小组负责的恰好有几部国文社的。

读书班的成员们此前大多读过不少参评的作品,尤其是国文社报送的这些部作品,经过数年时间的沉淀,已经广为人知,影响力巨大,大家基本都看过。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读书小组的气氛也相当轻松。

程建功是作家,但并没有作品入选本届雁冰文学奖,他跟林为民打过交道,当年还帮香江三联书店的潘耀明邀请过林为民等人赴香江访问。

他放下手中的书,轻轻叹了口气,“难啊!”

一旁的雷达听见他的话从书上抬起目光,“确实有点难,好作品真不少。”

程建功却摇了摇头,“我说的不是筛选难。”

“什么意思?”

“我是说其他报送作品的单位难。”

程建功说着话,将手中的《雍正皇帝》展示给雷达看,“光是这一部《雍正皇帝》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国文社这一届的作品质量太高了,我真怕他们把获奖名额给全占了!”

雷达是作家、编辑、评论家,但他最为人熟知的是评论家的身份,对于国文社报送的众多作品,他早已熟读多遍,听到程建功的话他不禁哑然失笑。

“确实有点大学生欺负小学生的感觉。不过,作品摆在这里,质量毋庸置疑,该评还是要评。”

程建功笑道:“依我看啊,《白鹿原》《尘埃落定》必占两席,《雍正皇帝》《战争与人》《骚乱之秋》也都是种子选手,于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黄安仪的《纪实与虚构》吃亏在风格不讨喜……”

“还有好多没报送的作品呢,听说林为民这次大笔一挥,拿下了12部,送过来的这些可都是国文社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种子选手。”

“所以我说啊,不光是我们筛选难,评选也难,不过最难的还是其他报送的单位,简直成了陪跑的。”

他跟雷达说笑了两句,又有些遗憾的说道:“林为民可惜了,他那几部,哪一部都足够入选的标准了。”

闻言,雷达脸上的笑容略有收敛,“也没办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上届闹的那么不愉快,他早就放话不参评了。”

程建功调侃:“他不参评也好,要不然别的单位就更没机会了。”

“哈哈,说的没错。说起来,还得让那些单位谢谢他,不光是自己不参评,还刷下去了一大批水准之作。”

程建功手中掂量着书,“不过即便是这些,国文社也是碾压的优势了。”

雷达摊了摊手,“那也没办法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